隱身在巷弄中的校園:一所蒙特梭利學校

  什麼是蒙特梭利教育?蒙特梭利教育是我見過最符合人性的教育。這裡沒有鐘聲、沒有固定座位、沒有占用整面牆壁的超大黑板,有的是面容自在的老師、自由的學生和充滿溫暖能量的靈魂。

隱身在巷弄中的校園

  熙來攘往的四線道大馬路旁,坐落著一所隱身在巷弄之中的校園。這所學校沒有圍牆,沒有顯眼的高聳建築物與大門,有的是前面庭院中的小小花圃、高度及腰的柵欄和木頭顏色的大門。比起印象中一所學校該有的樣子,這所學校更像是一個社區,或是某人的家,它在交通便利的都市,找到一個得以靜靜佇立的地方。
  木頭顏色的大門緩緩滑開,映入眼簾的是長桌與可供學生歇息的木製臺階,這個空間取代了一般學校那種深不見底的走廊,成為能夠連接教室與教室的存在。左右兩邊各有一間教室,而在長桌後的霧面玻璃牆和櫃子隔出的空間,又是另一間教室。令我感到驚訝的是,教室與教室之間的區隔是如此的不明顯,沒有又直又長,到了夜晚會令人感到害怕的走廊,也沒有一道又一道的牆,建立起一個班級與一個班級之間各自的所屬空間。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間教室的側邊走道是共用的,在經過這條走道,穿越教室後,居然還能到達另一間教室。也就是說,通往最裡面那間教室的通道是外面這間教室的一部份,這個空間裡事實上一共有四個班級。在一般學校裡,四個班級是站在走廊上可以一目了然的事情,然而若你沒有在這所學校待上一小段時間,你不會發現這個空間裡其實有四間教室。
  教室之間的間隔與屏障不多,充滿了能夠互相連結的空間,這影響著師生之間的互動模式。因為當我待在外面的長桌時,來自各個教室的學生與老師會時不時經過我身邊,時而打聲招呼、時而小聊幾句,見面次數多了,有了邂逅,人與人之間也有了連結。這樣的教室和我們從小到大所見過的教室樣貌有所不同,所以我的內心升起了「這樣的設計,難道不會造成聲音的互相干擾嗎?」的疑問。
  事實上,那是因為蒙特梭利教室之所以會如此設計的目的,並非在於創造一個無聲的空間,而是營造一個令人感到舒適的氛圍。舉例來說,我們不會在咖啡廳裡的座位與座位之間設計完全隔離的間隔來阻絕所有聲音,但在咖啡廳裡看書、工作、品嘗咖啡,確實令人感到舒適。
  就算各個空間之間的界線很模糊,並非總是存在實體的屏障,但教室仍然有著界線與範圍。就如同大家的共識般,「教室的範圍」已經成為一種不成文規定,如果你要超出這個教室的範圍,你就必須向老師申請。其他班的學生也不會隨便跨過這個教室的界線,進入其他人的班級。
  在一間蒙特梭利教室的設計當中,聲學的考量也受到重視,在減少實體屏障的前提下,確保每一個空間的聲音品質,讓空間與空間之間有著聯繫,同時也能滿足作為一所學校所需要的功能。正是這樣用心的設計與考量,最終創造了這樣一個令人感到溫暖與舒適的學校。

突破自己內心的框架

  第一天進教室,我被安排坐在教室中央進行我今天的觀察,在我面前的是一片空地,只要鋪上地毯,學生可以在地上進行工作。教室裡沒有固定座位,更沒有整齊排列的課桌椅,取而代之的是高矮不一的桌子,形塑出一個又一個彷彿小島般的空間。在那樣的空間裡,有些學生正一個人在做自己的工作,有些學生在和其他同學合力完成任務,也有些桌子旁有老師正在為學生上課。直至這時,我才意識到老師的存在,「啊!原來老師在那裡。」。因為這間教室裡,沒有占據整面牆壁的黑板,也沒有只屬於老師的講台。
  剛開始,我擔心自己坐在教室正中央會很突兀,或許我的一舉一動正透露著僵硬與不自在,我光是坐在那裡,就發現自己身上原來存在著十六年教育為自己建造的框架。原來我早就已經被馴服成習慣乖乖坐好的人,當我坐在椅子上觀察了二十分鐘,即便我身邊的所有人都在移動,我的第一個疑問仍然是「我真的可以起來走動嗎?」
  我擔心自己的存在會打擾到學生們,但實際上他們正認真投入在自己的工作中,根本無暇顧及我這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孩子們一直在我身旁來來去去,過沒多久,我發現一直坐著不動的自己,才是最突兀的存在,所以我終於決定起身走動,觀察正發生在這間教室中各個角落的事情。
  這種微不足道的掙扎,讓我發現自己的心靈是如何被框架束縛,我根本難以想像我在教室中是「可以自由走動的」,所以當我被賦予自由走動的權利時,我甚至不相信自己真的能夠使用這樣的權利。然而當我開始習慣自由在教室裡走動觀察的時候,我突破了框架,我的心也自由了。

教室裡的櫃子

  教室裡有很多櫃子,幾乎圍繞了整個教室四分之三的空間,有些也充當了區分教室與走道空間的功能。這些櫃子上面陳列著各式各樣的教具、書籍,甚至是實驗器材。教具幾乎都是用木頭做的,設計簡單而優雅,就像那些IKEA的家具一樣。有些教具上面有幾合圖形、有些有數字,看來應該是數學教具。
  當我正在觀察這些令人感到好奇的教具時,一個孩子突然指著我衣服上的「Social Distance」並唸了出來,我轉過身,給他看我衣服上寫的另一串英文:「如果你看得到這句話,代表你靠得太近了。」
  孩子看完,馬上倒退好多步,並問:「這樣夠遠嗎?」我說:「Social Distance是1.5公尺。」那個孩子立馬轉身跑走,回來時手上拿著一把尺,放在自己和站在旁邊的朋友之間:「再退後一點點。」
  「這樣就是1.5公尺了。」她轉頭對我笑著說。
  那是一把一公尺長的尺。
  我這才發現,在這間教室裡,一公尺不是寫在課本上的數字,也不是畫在黑板上的一條線,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長度單位。除了數學教具之外,另一個櫃子上放滿了實驗用的玻璃器皿這些看似危險的工具。除了實驗室以外,或許沒有任何一間教室會有實驗室才會出現的這些玻璃器皿,所以我納悶「教室裡應該放這些危險物品嗎?」。
  而就在我來到這間教室的第一天,所謂的危險就發生了。
  午餐時間結束,學生們在收拾午餐時間用的防疫隔板,有幾個孩子拿隔板來當電視玩,玩著玩著,放在桌上用來插棉花樹枝的玻璃花瓶便倒下來碎了。首先是其中一個孩子叫大家不要碰碎掉的玻璃,大家也真的乖乖聽話沒有碰。接下來老師出現了,他平靜地請學生離開,並掃掉碎玻璃,最後他除了告訴學生不應該玩鬧之外,還請他們重新設計一個可以盛裝玻璃花瓶原先所盛裝的棉花樹枝的容器。
  沒有挨罵受罰的學生,沒有崩潰的老師。
  蒙特梭利教室很貼近真實世界,畢竟我們不可能永遠為孩子準備好一個完全無毒無害、沒有任何危險的環境,比起為孩子隔絕危險,教他如何面對危險,才是更重要的事情。所以教室裡除了有玻璃花瓶,還有燒杯、玻棒和食用色素,這些陳列在教室中,看似危險的物品,其實正是考驗孩子學習如何照顧環境的能力,如果沒有照顧好,那些打破的花瓶、撞壞的東西會自己告訴孩子後果。不需要隔絕與保護,也不需要老師大聲斥責,是這個環境在讓孩子學會這些事情。
  學習如何面對環境中存在的風險,也是很重要的一課。今天你要選擇風險,讓孩子學習如何去面對,還是做好最高層級的保護,讓孩子不知道如何或不敢面對危險?
  如果是我,我也會選擇前者。

  除了這些教具之外,教室裡還有種植植物與飼養寵物,我在這間教室裡看到的有竹節蟲、鬥魚和倉鼠,也時不時能看到孩子在照顧這些動物的畫面。讓學生們負起照顧這些生命的責任,建立自己的生命與其他生命之間的連結,在過程中除了能夠學習生物相關知識,還能學習如何照顧其他生命。這一切之所以會發生,也並非「老師叫我做」,而是教室環境在召喚著學生,讓他們自己去做這些事,並從中學習。這就是蒙特梭利教育中所謂「準備好的環境」,關於這個概念,將會在後面的章節中提到。
  教室角落設計了鋪有地毯的閱讀區,地毯上有一座沙發,旁邊有書櫃。休息區使用了有著溫暖黃光的立燈,為那個區域營造出溫馨的氛圍。圖書區後面的白色牆壁,是一個可供學生進行布置空間,隨著各個不同的節慶主題,它曾經貼滿萬聖節裝飾、聖誕節裝飾,以及學生親手書寫的春聯。只要你想要,你可以在那邊的沙發上看書,或在旁邊的小桌子上吃自己帶來的點心。
  教室中的書架上除了中文書之外,還有英文書,內容從文學、數學到科學,應有盡有。雖然小學生可能還無法完全吸收原文書的內容,但看原文書,或看其他任何書籍的目的,從來就不是全部看懂並吸收,而是讓它成為習以為常的存在。除了書籍之外,中文區、英文區、數學區、實驗區的櫃子上都放了各式各樣的教具,只要是老師教過的,就可以在工作時間拿出來練習。至於如何使用這些教具,以及所謂的「工作時間」是如何運作的,將會在後面的章節做說明。
  在108課綱中,自主學習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核心理念,建造一個適合自主學習的環境,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是重要關鍵。書的世界可以學到很多東西,閱讀是自主學習的管道之一。但當考試不考閱讀時,學生還願意看書嗎?維持閱讀的習慣與興趣,才是這些書籍之所以會在教室裡的主要目的,就算一個字都看不懂,就算現階段只能欣賞書中的圖片,但至少可以確保從今以後,孩子不會成為一個討厭閱讀的人。
  這間教室也沒有占據整面牆壁的黑板,取而代之的是教室中的柱子,表面本身就是白板的材質。依照老師選定的上課位置,可以使用柱子的各個面來作為上課用的白板。除了柱子以外,用來區隔空間用的霧面玻璃牆,也是可以用來作為白板功能的設計之一。想當然爾,這間教室也沒有講台和講桌,因為老師的單純講述,從來都不是蒙特梭利教育的主要運作模式。蒙特梭利教育是如何「上課」的,也會在後面的章節提到。

初來乍到的我

  我曾被兩個孩子問過喜不喜歡這所學校,有趣的地方是,當我坦誠的回答說我喜歡時,其中一個孩子皺起了眉頭,好像難以理解我怎麼會喜歡學校,畢竟學習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但當我跟他說因為在我原本的學校,我必須一直坐在一個位置上不能隨便走動時,他的眉頭又皺得更緊了,彷彿不敢置信怎麼會有這麼可怕的事情發生。另一位則是主動來向我自我介紹,並對我說他很喜歡自己的學校。
  學校對學生來說或許是監獄般的存在,我國中的時候,教室窗戶外都會加裝鐵窗,於是我們戲稱自己所身處的地方是監獄,而我也相信我們不是唯一一個會這樣想的班級。然而在蒙特梭利小學,我對於學習和學校的樣貌有了很多不同的想像,這是在其他地方不能輕易看見的,也是必須親眼見證才會相信的事實。

  環境一直在傳遞訊息,舉例來說,監獄的設計是非常一致的,有著長長的廊道與排列整齊的牢房,這樣整齊一致的環境,正傳遞著「不容二說」的氛圍。而事實上,現在大部分學校的設計也大多和監獄的設計沒有兩樣,同樣整齊劃一,同樣排列整齊。然而在蒙特梭利小學,我感受到的是溫暖舒適,大面落地窗帶來良好的採光,空間與空間之間沒有水泥和鐵柵欄這樣封閉的隔層,就算是有牆壁功能的霧面玻璃牆,天花板以下四分之一也是完全透明的玻璃設計。
  教室中陳列的書籍,彷彿在引誘我去探索這個廣大的世界,書中還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事,還有很多我可以學習的地方,而我也非常樂意這麼做。過去的我將課本中的內容記得滾瓜爛熟,然而身為現役大學生,不僅早就忘了大半,還失去閱讀和學習的興趣。我很慶幸我仍保有閱讀的習慣,所以我才能成為現在的我,樂於探索我還不清楚的世界,並透過書籍深究我感興趣的領域。不過,除了我以外的其他人,或許就沒有如此幸運了,他們學習的習慣在離開校園以後便已停滯,也將難以適應這個變化快速、需要不斷學習新事物的世代。
  在這所學校,我感受到的是自在的氛圍,學生可以自己選擇位置,自己決定要不要去裝水喝、去上廁所與休息,在這樣舒適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就來到了中午的打掃時間。
  直至這時,我才發現這所學校沒有鐘聲。
純粹想說:年輕世代的教育觀點與學生日常
純粹想說:年輕世代的教育觀點與學生日常
永遠是學生的實驗教育工作者—筱原純:「用溫柔的態度,打一場屬於年輕世代的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