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不是人格解離也不是多重人格。
正因為要避開這種誤會,近年才改名為思覺失調症!
此疾病最大特徵就是:失去與現實的接觸。
在學界我會說:失去現實感。
但具體上那是什麼模樣呢?我會在後面描述症狀的部分細說…
現在先記得思覺失調症的病患會失去現實感就好。
根據統計,思覺失調症最容易發病的年齡層…差不多就是高中、大專階段直至30歲左右(尖峰期大約是20~24歲),男女差異不大,
所以在大專階段任教,就…相對容易遇到這類病患。
但是遇到學生發病了,別太快自我檢討,不見得是當下環境不友善的問題,
思覺失調症發病,勉強只能說是病人在基因上相對比較容易被誘發這疾病,
加上成長背景與環境壓力的碰撞,就爆炸了…
我打個比喻,想像一下每個人都是一顆炸彈,炸彈成分就像基因,
有些人的炸彈成分就是相對安全,就算爆炸了也沒多大威力,
但有些人一旦爆炸,可能就像核爆一樣,輻射汙染還影響多年。
那不管炸彈成分如何,是不是只要我不點燃引線(友善的外在環境),
不要讓它爆炸就安全了?倒也不見得,
可能有些炸彈有設定許多安全保護,例如:被泡在水裡(排解壓力技巧、社會支持等),想引爆還超困難;
但有沒有想過有的炸彈本身還存在自燃物,也就是說,不用等我點火,
光是氣溫高了一點(生活壓力多了一點),它就自燃爆炸了!
而可能同樣的溫度,對那些泡在水裡的炸彈就絲毫起不了作用也說不定。
那這樣的疾病人數大概會有多少呢?
在班上要關注特別的學生,對導師與任課老師來說都是莫大的壓力,
可以理解每位老師都期待:至少先知道大概一個班上會有多少人發病,有個心理準備也好。
按心理病理學的紀錄,大約140人之中就有可能有1位發病,
也就是說如果一班50人,那麼平均三個班可能就會找到1個發病病患!
《病症》
思覺失調症的病症有以下六大類,
在這裡我就不細述精確的診斷標準,畢竟在校老師不需要懂得診斷,
只要我們在學校察覺學生似乎有以下症狀的任何一項,
就該提高警覺,或讓諮商中心評估嚴重性與引進更專業的醫療資源介入。
所以,以下內容我盡可能用具體白話的方式解釋病症模樣,以便老師們方便察覺!
妄想
妄想是一種在思考(不是感官)上的症狀,病人相當篤信某種信念,而這信念是旁人都不信,甚至拿出證據否定了,病人仍執著自己信念的狀況!
比較常見的妄想像是:
- 外力控制:是外星人用高於地球的科技遠端控制我的行為,我不是故意要怎樣的!(一切都是外星人操控的)
- 思想傳播:整個辦公室電腦的喇叭都在說我壞話,全校師生都知道我幹了糗事!(可是電腦喇叭怎會知道你的糗事呢)
- 思想插入:電視打開瞬間有個超音波在我腦袋中置入神要毀滅世界的計畫…(怎麼其他看電視的人就都沒被置入呢)
- 關係妄想:那個男生穿著寬鬆背心,一定是想強暴我。(但人家只是路人,甚至根本沒注意到病患的存在)
我曾到長期病房參訪時,遇過一個病患(中年男子),
他抱著娃娃哭泣地問我:我都有乖乖在房間裡吃藥,為什麼爸爸還不來接我回家?
在那當下我還不覺得他有什麼問題,直到我問他:你爸爸是誰?
聽到他的答案後,我就確定…妄想得很嚴重!
他回答:我爸爸是耶穌啊,他上禮拜還有偷溜進來看我,還故意不開燈,不讓外面的護士發現,可是他都不帶我回家。
雖然我沒有信基督教,可是我就從沒聽過哪個基督徒朋友跟我分享:耶穌找信徒還會偷偷摸摸的!
幻覺
幻覺是在感官功能上的症狀,不論是聽覺、視覺、嗅覺、觸覺或味覺,最常見的是聽幻覺與視幻覺!
- 聽幻覺:我一直聽到有人叫我去傷害人!(身邊真的沒人跟他講話)
- 視幻覺:最常聽到的就是看見阿飄。但這有時候與一些宗教信仰的信念會難以分辨。
許多人會分不清楚妄想與幻覺的差異,
雖然我已經強調妄想是在思考上的症狀,幻覺是在感官上的症狀,
但實際觀察人的時候,還是很難分辨!
這裡提供個超有用的解方:就是不要分辨!直接轉介即可。
因為當你看見學生的行為有狀況,不論你懷疑那行為是妄想還是幻覺,
都與思覺失調症有相當高的關聯性,就直接轉介給諮商中心或身心科診所醫院,
讓專業人員評估後告訴你就好了!
實務上,我只要有七成把握質疑學生有妄想或幻覺症狀,就會要求(不是弱弱的鼓勵)學生盡快去看身心科!
混亂語言與行為
教科書上提到,混亂語言發生在內容與形式上,
簡單說就是病患說出來的話跟他真正想表達的對不上;
或是病患在對話時可能把主詞受詞顛倒,毫無文法可言!
好吧,我知道上面說明還是很抽象,我舉個例子吧:
如果你今天關心病患問他:你吃飽沒?
一般人要嘛回答吃飽了,還沒吃,還不餓,之類的。
但病患可能會回答:床很好躺,你剛剛去哪?這類牛頭不對馬嘴的內容!
而且你確定他不是聽錯,也不是故意迴避或轉移話題!
另一個例子是:路上陌生人自顧自地講話,你確定沒人在跟他對話,
他也沒戴耳機,甚至他講話內容前後似乎沒有一致的主題,
可能前一秒還在罵人,後一秒卻說麵很好吃…
我曾經在速食店遇到過發病的中年人,
他有時候會在一定範圍內走來走去,附帶嘴巴碎碎念,
有時候坐在自己座位上吃餐點,有時候吃著吃著突然大聲辱罵人,但他眼前並沒有人,
然後旁邊顧客見到他這樣都會很害怕會不會突然發生什麼衝突被波及,於是加速吃完餐點趕緊離開。
後來店員也擔心會發生衝突事件,於是很快就請警察強制把人帶走了。
如果你理解上述混亂語言的概念,那麼混亂行為就不難理解了。
常見的狀況是:明明大熱天卻穿大衣,而且似乎沒有喊熱相關的行為;
明明十幾天沒洗澡,髒得要命不說,卻完全沒有想梳洗或換乾淨衣服的想法;
比較嚴重的可能會是你在他旁邊聞到臭味,然後發現他大號在褲子上,
但他好像沒有覺得噁心也沒想要處理的樣子,
一個很重要的評估標準是:明明很髒,但他自己好像真的不覺得髒!
僵直行為
部分病患會有僵直行為的症狀,
這症狀簡單說就是病患會有長時間的維持單一姿勢的狀況,
比方說站在角落,身體微斜靠在牆上;
也有病患蹲在門檻上不動的。
維持時間有多長呢?不一定,但可能會長達數小時之久。
期間沒有任何動作(除了呼吸之外),你把他扛走,他還是會自己跑回去繼續僵在那。
但只要時間過了,他又會自己動起來,好像數小時的僵直沒發生過一樣。
然後,別期待透過詢問來了解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自己就算知道也無法清楚告訴你啊!
一般遇到這種狀況,如果他僵直的位置不會妨礙到別人,那就由著他吧;
但如果他在馬路中央,或是其他真會干擾他人或危害安全的地方,
就只好請警方或醫療人員強制扛走。
(可是他又自己跑回來怎麼辦?那就扛走後限制行動…你懂的,就是關起來、綁起來,或是讓他睡著,但這些會由醫療人員執行啦!)
表達遲緩
當你詢問他一個簡單的問題,他會聽到,
於是緩緩地轉過頭來,面向你,讓你知道他有打算回答你,
接著他擠出第一個字...以上你可能已經等上一分鐘了...,
接著他一個字一個字地說,說完完整的句子,
直到你聽懂他的回答了...也許三分鐘已經過去了...
對,就像看慢速播放的影片一樣,還沒法按快轉!
請不要要求他加速,在症狀發作當下,他真的無法加速!
內向人(不是病),也會有說話緩慢的現象,
因為你的發問會誘發內向人大量的腦內小劇場,內向人總要等到小劇場都演完了,確定最好的回答方案了,才會啟動回答你的動作!
那要怎麼分辨內向人與思覺失調患者的表達遲緩呢?
1.內向人只要跟你混熟了自然就會加速了;但表達遲緩患者只要發病了,就是這麼慢,快不了!
2.當你強求內向人加快速度或大聲說話,他們可能會被嚇哭,因為他們經常覺得自己的慢好像是犯錯一樣,很怕被責備;但表達遲緩患者被要求時則不會有什麼反應,就像他沒聽到你的要求一樣...
動機匱乏
長時間(數小時)的放空,可能開了電視但沒在看節目;
可能坐在板凳上,但沒有想欣賞天空也沒有想看什麼風景,單純放空。
與一般人的放空又不大一樣,
一般人放空往往是為了在忙碌工作中間抽離一下,讓腦袋休息,
但不會需要到數小時之久,而且是歡迎想要快樂的提案的,
比方說當你放空時,如果有人提議一個我們也感興趣的活動(例如喝酒、唱歌之類),
我們還是會願意為了想要快樂而停止放空!
但病患的放空可就連你的提議都聽不進去,就像是他腦袋中感受快樂的部分不見了一樣!
動機匱乏的模樣跟憂鬱症的動機低落可能會很相近,比較細節的差異在於:憂鬱症的病患都會往負面的方向想,覺得就算行動了最終還是會迎來負面結果,才會選擇攤在那,不採取行動;
而動機匱乏並不會往負面想,單純是把一切行為看成中性無感的,無聊的!單純沒有足夠愉快的誘因吸引他而已!
好啦,分不清楚也沒關係,就…送來諮商中心就對了…只要你覺得學生看起來做什麼都提不起勁,就送過來吧!
《治療》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非常複雜且多樣的疾病,
你不會在兩個確診病患身上看到完全一模一樣的症狀,
也許A病患滿滿的幻覺但沒有表達遲緩,而B病患沒有幻覺妄想但會長時間僵直。
然而,目前評估有效能的治療卻沒有什麼差異,
就是用藥控制,輔以大量社交技能訓練(以心理治療的模式執行)。
遺憾的是,目前統計顯示:
要讓病患完全痊癒恢復到發病之前的狀態,還沒有出現這樣美好的案例;
也僅有約14%的病患可以康復到擁有基礎生活功能回到社會;
剩下的多數只能長期在機構中或在社福單位持續照顧。
這就是為什麼每每列管思覺失調症學生,諮商中心總是首先追問用藥狀況!
唯有學生穩定用藥,維持學生與人保有基礎的對話功能與基本的邏輯思考能力,
諮商介入才有可能幫助他改善社交能力,減少學生無法適應學校的狀況。
只要學生不願穩定用藥,失去與人互動的基本能力,其他的介入策略都無法發揮效能!
《面對》
讀完上面對思覺失調症的說明,老師可能會覺得這疾病聽起來很可怕,
我記得自己第一次接這類學生,請教督導的時候,
督導跟我說:你要有心理準備,學生沒事就沒事,一發生事情很可能就是校安事件,而且也可能會很頻繁!
當下我也嚇傻了!
用藥跟治療精神疾病是身心科醫師與臨床心理師的業務,
我就只是個諮商心理師,幹嘛這樣為難我咧...
我不能安安穩穩地帶學生探索生涯規劃、探索情感價值觀、幫學生改善人際行為就好了嗎?(這些才是諮商心理師的本職啊~)
但是...沒辦法,遇到了就得面對,釐清自己在整個輔導系統中的定位,努力做好對的事情!
其實面對嚴重的思覺失調症學生,
老師們的責任在於盡可能提早察覺與轉介給諮商中心,後續支援追蹤學生病況即可。
而諮商中心的職責在於評估學生生活適應狀況,
適時轉介到身心科醫師那用藥,並持續督促學生穩定用藥、
列管與追蹤學生狀況,
外加提供老師與家長的諮詢(教育老師與家長如何陪伴這樣的學生)
真正承擔治療病患主要責任的,其實還是身心科醫師。
不過,也並非所有確診的病患都這麼嚴重啦,
我也遇過確診病患,穩定用藥,生活作息與人際互動都跟一般人沒差別,
除了反應速度可能因藥物副作用導致慢了些,但並不影響日常生活。
畢竟每一種疾病都有輕重之分,
麻煩的只在於比較嚴重又不肯穩定用藥的病患!
以上,本篇文章就告一段落囉^^
【認識精神疾病】系列文章,主要是寫給大專導師與任課老師們閱讀的。
我努力用白話、舉例與比喻的方式描繪疾病的觀察樣貌,
幫助老師更輕易地在校園中辨識出可能潛在的學生,
同時也可以幫助老師熟悉病患樣貌而降低些面對未知的焦慮。
老師喜歡本系列文章,期待透過本系列文章幫助你更熟悉精神疾病樣貌,
不想錯過未來的任何一篇文章,我鼓勵老師訂閱本部落格,
那麼未來只要發布新文章,你都可以第一時間在信箱收到通知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