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有時候是一種自信心,可能也是基因遺傳作祟。
很多時候,自戀的心態被視為某種自卑病理導向自大,但是,我認為那不是單方面該被誤解的想法。例如: 我常常提出自我的經驗來印證分享,被同輩嘲諷為顧影自憐。在我的視覺角度裡,是因為我沒有資格批判外界的任何人,唯獨我自己。因此,話題總會環繞在多元化的自己,分享各種科學醫學的邏輯驗證。我也不會對外界過多解釋,畢竟: 過於認真外人的話,就會解釋不完的。這也成為自身的某種歷練風格,不畏外界人言,不隨意被左右自己的心志。
自從2019年初,馬偕血液醫學中心檢驗過
家族基因後,我就不再對外表的、肉眼的視覺顯像有過多的執著,逐漸從膚淺的外貌協會引退。相信人非聖賢,也並非十全十美;可是人類既為智人出自於非洲原生地,也一定有自制的能力能夠自我判斷與克制。或許,看不到的基因遺傳學,正是每個人的生命密碼所在,對每個人的特殊性格,人人是必須學習有包容度的。
父系祖母是亞洲區少數的N根血緣,那我家認識多國移民朋友,就變得不奇怪了~
現代人顛覆的社會理論,大都仰賴醫學科學的驗證。
歐洲有一個醫學科學驗證: 無端的畫面片段,有時是祖先遺傳下來的警示記憶體。
(1) 一隻成年老鼠實驗,被某種偽裝物體不小心電擊到。先是嚇了一跳,之後,每經過那路線,便會疑惑與自動避開會放電的物體。
(2) 然後,上面那隻成年老鼠繁衍後代,幼鼠也被放到同樣實驗路線,幼鼠就是會莫名其妙想要繞道,刻意避開那個會放電的物體。雖然牠沒有被電擊過,可是基因記憶裡,就是有那個父母遺傳的遭遇教訓紀錄。就算肉眼沒親眼看過放電現場或自我被電擊經驗,幼鼠直覺第六感,還是會自動逃之夭夭為妙。
(3) 若是以上都被成立了,那現在病毒基因,是否也被封存在某一群人的基因記憶體裡面呢?!至少,我的基因記憶裡,查出來是有的。
基因遺傳學,解惑了我的人生,不再細究人格。
2022年初,台大醫院的臨床研究醫學,我也受邀加入中研院進一步基因學研究。有興趣的人,可以進去看看贊助的基因遺傳準確用藥醫學,它有釋放給幾間大醫院的免費名額,假如看倌的疑難雜症在大醫院裡有完整病歷,可以詢問主治醫生醫學計畫。在馬偕醫院,是必須承擔自負額,那是單純家族溯源基因檢查,由淡水院內林媽利醫師率領的血液醫學研究團隊,至少報告等候4個月。它也有中研院的進階版研究,另外需要血液及糞便,屬於免費的。
TPMI是進一步以基因遺傳的用藥醫學,研究目的為減少投藥無效風險,等候報告為期一年,我是一月底回診台大臨時再度受邀,抽了5cc的血。
基因其實沒有那麼複雜,可以看
細胞圖有初步了解。我的理解就是很簡單,先分類自家是歐緣N根?還是亞緣M根。就像如今的病毒基因變種的模式,它就是需要人類細胞的宿主(民宿),才有永遠進駐的病毒房客。感謝有基因遺傳學的進步發展,讓我從此放下並脫離苦海,不再浪費心力追究自己到底是誰。然後覺得: 自己很酷,此生終成
平凡人,夠了也很知足。
倘若: 看倌覺得此生無所事事,或許祖先的豐功偉業福蔭了此生安逸,該感恩誕生在寶島,就算是鬼島出生也會是鬼才之一。把機會,讓給更多此生想要追求成就的表現者,君子有成人之美,然後咱們只要退居幕後,拍拍手愛的鼓勵,一切都引以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