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的作品<母親>,我讀的是夏衍的簡體中文譯本,書分為上下部,共58章。
此書於1906年出版,屬於social realism的作品,在沙皇時代被列為禁書。導演Gleb Panfilov將此書拍成電影,得到1990Cannes film festival, Best Artistic Contribution坎城影展最佳藝術貢獻獎。我沒看過電影,感覺很長很沉悶....zzZzz
故事講述當時仍是沙皇時期Tsardom 的俄羅斯,社會貧富不均,嚴重的階級制度,造成無產階級生活艱困,故事以5/1 遊行為背景,透過母親的眼光描寫一群年輕人參加社會運動的過程。
書的上半部大量描述了工人日復一日的生活,沒有任何變化,只有心中的埋怨和不得休息的筋骨疲勞。他們的生活灰暗,耳朵聽見的都是機器發出的轟隆聲,目光所及只是煙囪冒出的黑煙。在書中第一章有這樣的描寫 "工廠吞食整整一天的時光,機器從人們的筋骨裡榨取了它所需要的力量。一整天的時光就這樣毫無踪影地從生活中消失了,他們卻向自己的墳墓又走近了一步.....第二天早晨,當汽笛像黑暗的洪水在空中流過來怒號不止的時刻,還得叫醒他們去上工。" 工作消磨了人的理想、夢想與熱枕,這些底層的人沒有機會翻身,為了飽足只能低頭繼續這樣的生活。
書中男主的父親就是一位平凡的工人,在工廠裡奉獻了一生,死了以後什麼也沒有留下。丈夫去世後,兒子巴維爾成為母親唯一的依靠。母親起先不知道如何與兒子相處,她覺得長大的兒子竟是如此陌生。同時巴維爾也思考,應該步上自己父親的路,做一位工人,鳴笛上工,下工喝酒,如此生活上50年,然後自然地死去? 還是他能有不同的選擇?
他開始看'禁書',在自己家中集會,並認識了許多同志。他選擇了另一條道路,與既有的體制對抗。
霍霍爾,也就是書中男二,是巴維爾一起參與革命,共患難的好兄弟。兩人心知對抗沙皇將沒有好下場,很早就預期了自己的未來,所以不願觸碰親情與愛情,免得心中有所掛慮。母親也將霍霍爾視如己出,對他的態度要比兒子更從容,但這本書並不是走群像路線,除了母親之外,每個人物都是配角,其實作者對男主巴維爾也沒有太多的敘述。
第十章有一段表達母親心情的對話,很令人感動。當時軍官調查是誰散發違禁傳單,差點逮捕了男主,一旁的母親流出難過無力的淚水,軍官挖苦道:“老太太!您哭得太早了!當心您以後眼淚怕是不够呢?” 母親: “做母親的眼淚是不會不夠的,絕不會不夠!要是您也有母親,——那她一定知道,一定知道!”母親留下的淚水,是對兒子的不忍與滿滿的母愛。
在這之後穿插了一個沼澤戈比的小故事,新廠主想弄乾這片沼澤地,從中獲取利益,卻對工人說,整理地形能提升生活環境,要從工人的盧布裡扣一戈比,作為弄乾沼澤的費用。實在荒謬,叫工人做工,還要扣工錢,然而絕大部分的工人卻不敢為此發聲。在此男主第一次展現他的領導能力,代表工廠的人發聲,並支持罷工,之後巴維爾也因此事入獄。
出獄之後,巴維爾開始與其他的同志們組織5/1遊行,他決定當掌旗者將走在隊伍的最前端帶領群眾。在23章,他將此事告知母親時,作者寫下令人扎心的對話。
“媽媽不要難過,應該為我高興。——要到什麼時候,母親們才能很歡喜地送自己的兒子去就義呢?……”
“難道我說了什麼了嗎?”母親問。 “我並不妨礙你。如果說我憐惜你,——這也不過是母親的心!……”
而霍霍爾的反應也很真實,他以旁觀者的角度,稍微訓斥了男主。“在母親面前逞什麼英雄……告訴你吧,傻子,你的英雄主義是一分錢也不值的!”霍霍爾深知巴維爾有斬斷親情與愛情的魄力,但霍霍爾更憐惜母親柔弱的心。這位不離不棄的好兄弟,之後在遊行時兩人並肩走在前方,也一起被捕入獄。
5/1遊行當天,男主與霍霍爾高舉紅旗走在最前面,他們舉起了理性的旗幟,真理的旗幟,自由的旗幟!旗子在空中招展開來,在陽光照耀下,它鮮紅地帶著微笑,一步步地向前面飄揚。
母親很快就被人群擠到後面,但她還是盡量跟上。路邊不免也有其他為自己孩子擔憂的母親,這時母親說到“讓他去吧!——不必擔心!起初我也是很害怕,現在我兒子在最前面。拿旗的那個,就是我兒子!”雖然一開始遊行的隊伍氣勢高昂,但之後軍隊出現,隊伍漸漸潰散,男主巴維爾雖堅持拿著旗子走在隊伍前方,旗子舉了起來,搖晃了一下,沉思般地在人們頭上飄動,平穩地朝向灰牆般站著的士兵們前進。之後和幾位朋友被捕入獄,至此上半部結束。
在歷史上這起事件稱為Sormovo Demonstration,於1902年5月1日,有超過一半的Sormovo工人罷工,參與示威遊行,警方不敵遊行民眾,之後出動軍隊鎮壓,造成多人死傷,而被捕入獄之人,後來流放西伯利亞。這也是第一次社會民主黨的大型遊行。
下半部敘述母親與兒子的朋友一起生活,交流,學習社會主義的思想,她認識了知識份子、農民、和來自各種不同背景的人。在下半部第10章,寫到一位名叫葉戈爾的知識份子,曾被流放西伯利亞,之後身體病弱,他臨死前對母親說道,“您和我們在一起,這是很值得慶幸的,看了您的臉,心裡就高興。我常常問自己,她的前途是什麼呢?在前面等待她的,也像大家面前的一樣,是監獄和受骯髒的欺辱!”此時母親已加入他們的活動,並幫忙派傳單。這個伏筆已經預告了母親之後的下場。
葉戈爾不久病逝,成為此書第一位死去的同志,其他人對於他的死,難免也想到自己今後的命運,感到挫折與悲傷。但另一位同志提出正面想法,一個勇敢的誠實的人是不會死的,一個有理想的人是不會死的,他的思想言語將永活在世人的心裡。接著在葉戈爾的葬禮上,士兵前來阻擾,要求拿下棺木上的紅絲帶,阻止宣揚他的作為與理念,並與革命者發生肢體衝突。
這之後敘述了母親帶著傳單和小冊子來到農民當中,這些農民幫地主工作,所得的生產被層層剝削,生活並不比工人舒服,作者將重點放在雷賓身上,他被捕前慷慨激昂的說道: 不要緊!世界上不止我一個人,——真理,他們是抓不無的!我待過的地方,人們都會想起我,就是這樣!哪怕他們把我們的老窩都搗毀,那裡不再有我們的同志……
在這段的結尾,作者如此敘述: 生活,彷彿是佈滿丘陵未曾開墾的荒地。它正緊張地、無言地等待著開墾的工人們,默默地向那些自由的、真誠的雙手許著虔誠的諾言:“請你種下理性和真理的種子吧,我可以百倍地償還你們!”,也將農民的生活與對社會的希望連結了起來。此書一直重複的真理,是指當時社會主義的理念,希望人的價值能夠被看見,而不是成為生產線的一部分。
故事下半部有29章,1-23章男主都關在監獄裡,這時男主已成了故事的背景,直到24章男主才又回到故事的主線。25章是男主的另一個高光時刻,他在法庭裡為自己的理念辯護,斥責資本家奴役人民,為了賺取利益剝削工人。
節錄一段他在法庭上的說詞,也是本書中最切入馬克思主義的一段 "將人類只看作使自己發財致富的工具的社會,是違反人道的,這種社會和我們是敵對的,我們對於它的豔麗、虛偽和邪惡,決不妥協。這種社會以殘酷和無恥的態度對待人,我們認為是卑鄙的;對於一切奴役人類肉體和精神的方式,一切為了貪慾而使大眾受罪的途徑,我們一定要與它鬥爭。
他在法庭的這段說詞,之後被印製成演講稿傳單。而故事結束在母親帶著自己兒子的演講傳單,在火車站被捕。她被捕前,朝天空扔出兒子的演講稿,並不斷的宣揚其理念。而她在被捕前說出的“真理是血海也不能撲滅的!”You will not drown the truth in seas of blood— -” 也成為此書的名句。(我一直以為母親或是男主角會被作者寫死,最後竟然沒有,真是仁慈的作者。)
小妹覺得高爾基很有意思,他並未以男主為重點,若是以男主為故事主軸,此書的英雄氣節會高漲許多。但作者選擇了由母親的角度切入,她在社會中是一位沒有地位,沒有工作,沒有收入,書讀得不多,被丈夫家暴的女人。而在這場社會運動中她是位居幕後的支持者,默默在旁觀察,守護著這群年輕人。
但是在此書,她卻是作者筆下的第一女主角,作者從她的眼中,用不同角度寫出此社會運動的發展,其中有被關的年輕人,有農民,有工人,有地主的女兒,也有從西伯利亞流放回來的教師,她跟這些不同背景卻理念相同的人交談,生活,也因為這群人的思想而改變她一如既往的生活。她開始思考生活是什麼,如何活得有尊嚴,有人性。
書中除了母親之外,另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便是索菲亞,她本身有知識,會彈琴,還有個大辣辣的自由個性。另一方面她卻是有勇有謀的人,她像一位變妝大師,化身為各種不同的角色,走進各個城鎮分發革命傳單,並且營救被捕的同志。
此書雖然以母親為主角,但並沒有出現日常慈母的形象,像是母親的愛心料理,或是點燈補衣的畫面都沒有出現過。這位一開始依賴丈夫與兒子生活的女人,轉變為一位為了理念而奔走的勇敢女性。從知識水平不高,不太識字,也沒有社會地位的女人,成了一位可以看書,用言語勸說別人激勵他人,甚至能闡述自己思想,並自信的與人談論的獨立女性,走出屬於自己的革命之路。
此書也沒有太多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敘述,更沒有大談馬克思與資本論。只是淡淡地道出在一位工人階級家庭的平凡女性,她所面對的生活窘境。一個被社會榨乾的生命,卻有追隨理想的勇氣,與建造平等社會的行動力。她是一位堅強的女性,在本書中她是大家的母親,她的良善與慈愛溫暖了身邊每一個人,也成了他們生命中的一盞明燈。
這雖然是一本平舖直述的書,卻令我深刻了解當時來自底層的民怨,與巨大的社會能量促使整個運動。當時有成千上萬的工人,農民,與知識份子,他們帶著改革的理想,想要建立一個更美好的俄羅斯! 這些人義無反顧,甚至斬斷情愛,只為了奉獻自己,報效國家。而在這些革命家的背後,是那些每晚以虔誠的心默默禱告,在每一個艱難的時候默默支持的母親。
真心祝福今日的俄羅斯,能不負當年革命流下的血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