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考試的學校:蒙特梭利教室的教與學

蒙特梭利學校沒有考試

  蒙特梭利學校和一般教育模式最大的差別,就是蒙特梭利學校並沒有所謂的「考試」,大多數人在聽到這樣的教育模式時,心中最大的疑問通常是「如果不考試的話,要怎麼知道學生有沒有學會?」。

  在學習的過程中,一般來說包含三個步驟,首先是成人的示範與教學,再來是學生的延伸學習或工作時間,最後是學習評量,以評估對概念的熟悉程度。
  在一般學校裡,第一個步驟和第三個步驟非常被重視與強調,也就是所謂的教學與後續的評量。「教學」占了大部分時間,老師花上一節又一節的課程,去對學生進行「教學」。而在學習的過程中,「考試」相當被重視,學生會補習以在考試上獲得高分,也會犧牲休息時間來準備考試。
  然而在蒙特梭利教室裡,針對第二個步驟的重視程度是很高的,學生花上多數的時間進行自己選擇的「工作」,並藉由這段時間進行課程的延伸學習。不僅是基於自主意願,更擁有自行選擇要進行的工作的權利。所以蒙特梭利之所以會強調「準備好的環境」,就是為了讓學習的第二個步驟能夠運作良好,這樣一來,學生便能透由這個環境,去進行更深入的學習。關於蒙特梭利教室會擺放的教具,以及「準備好的環境」的理念,將會在後面的章節中做更多的說明。

學習的第一個步驟:教學

  一般學校的教學,因為分成國語、英文、數學……等不同的科目,所以通常教學內容和生活情境分離,也相當重視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貼緊課本所呈現的內容,並且是以一個老師同時對多位學生授課的方式進行。然而,在蒙特梭利學校的教學過程中,課程會和人類身處的宇宙結合,並以一個老師對數位學生的方式教授。就如同前面章節提到的,在每天的固定時段是某一個小組的上課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會由老師向學生展示與介紹學習的內容。只有下午的課程才是由一個老師對上較多位學生的方式進行。
  以「文明的故事1:人類文明時間線」這堂課為例,老師先詢問學生關於文明的相關問題,過程中學生並非坐在固定位置上,而是站在老師身旁與老師互動。即使並非這門課的學生,也能看見他們時不時被吸引過來,回答老師的問題,觀察老師呈現的教具,然後離開。
  再來,老師攤開一個長長的海報,上面標示著人類歷史上各大文明的開始與結束的時間。這個海報沒有任何多餘的資訊,也沒有文明代表的可愛插圖,就只是呈現了很單純的資訊:「人類文明開始與結束的時間長條圖」。
  最後,老師要求學生選一個感興趣的人類文明,閱讀和這個文明相關的書,並在Journal(工作日誌)裡記錄下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這堂課就這樣結束了,過程不超過二十分鐘。於是在這之後,我看見學生從教室中找來和羅馬文明相關的書,記錄了羅馬圓形競技場相關的資訊。
  因為我從書上學到很多,所以才能成為現在的我,我也深知身邊有閱讀習慣的人是屬於少數。即便知道閱讀這件事為我帶來很多,也體認到閱讀這件事的重要性,但它和其他活動相較之下,優先順序永遠是在後頭。而我自己在國高中甚至大學階段,平常為了讀課本、準備考試就忙不過來了,哪還有力氣去看書呢?閱讀這件事,變得只有在寒暑假時才能發生。
  然而,不只是這門課,老師要求學生閱讀和人類文明相關的書,在其他的課堂中,也可以看見「閱讀」在學習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從下面這張圖便可以發現這堂課的任務是「讀三本和魚有關的書」,不是讀課本、不是寫習作、更不是考試。當知識被分拆成一課又一課的大小時,雖然容易記得、但也容易忘記,雖然能夠考試、但什麼都不會留下,也難以在未來派上用場。
老師上課所使用的白板
  閱讀的習慣和能力,就是在這樣一天又一天的課堂任務中被養成的。即便沒有占掉整面牆的大黑板,沒有一人一本的課本和習作,也能學會他們該學會的能力,甚至比體制內學校的學生更多。
  不論是在哪裡的蒙特梭利活動、課程、或是朋友之間的閒聊,我經常聽到的問題就是「實驗教育(有時候特指蒙特梭利教育)出身的孩子,要怎麼適應考試?」我認為學習熱忱就像是火苗,老師的工作是用盡全力避免火苗熄滅,因為將來這把火夠旺了,便足以靠自己的力量,照亮無知的黑暗。所以只要孩子心中的那把火還沒熄滅,就算是在體制內學校,他們也能學得很好。
  國家課綱越來越強調閱讀素養,但閱讀素養從哪裡來?如果只是在國文課的時候閱讀,只是在被迫帶去圖書館的時候閱讀,只是在早自習被規定的時間內閱讀,還能讓學生自動發現閱讀這件事的樂趣,還能讓學生擁有所謂的「閱讀素養」嗎?
  在這間教室中,放了很多很有意思且知識含量高的書,有時候我也會想要和孩子一樣,坐下來好好讀一本書,並撰寫閱讀筆記。更重要的是,學生並不是被逼著讀書的,也不曾被逼著讀完一本書。我很幸運,生命中有閱讀這件事的存在,閱讀也真的幫了我很多,而現在我希望能有更多人,一起體會書海的美好。

學習的第二個步驟:工作時間

  一般學校的課程結束之後,會由老師出「回家作業」,來做為學生的延伸學習方式。這時候,習作與題目,甚至是準備考試,就是學生進行延伸學習的主要方法。然而在蒙特梭利學校,學生會在工作時間自己規劃要在什麼時候完成課堂任務,以及要進行什麼樣的研究與學習。
  舉例來說,我曾在教室裡的白板上看到一個清單,上面列了學生在單次長達三小時的工作時間中可以做的幾件事情。其中包含:
1. 上課
2. 完成專案
3. 學習新事物
4. 練習之前學過的內容
5. 整理你的櫃子
另一次,教室中的白板上寫了「週常工作」,也就是固定要完成的工作。其中包含:
1. 每天讀國語課本
(1) 讀三次課文
(2) 寫生字
(3) 把那一課的學習重點寫下來
2. 數學教具/題目 30min.
3. 英文筆記(背單字10個)
4. 閱讀30分鐘
5. Project
教室中的其中一面白板
  學生雖然被允許自由選擇要在何時完成工作,也能自由選擇要做什麼樣的工作,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必須完成的課堂任務,更不代表他們可以拿一整個上午的工作時間來四處遊蕩,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有一天,我被兩個女孩邀請,去欣賞他們的紙娃娃表演,我以為那是他們的專案,但後來才發現那只是自由玩耍的一部分。整個早上的工作時間,他們都沒有進行他們的份內工作,所以中午的Recess(午休休息時間)就被老師要求帶著該完成的工作去做,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自由玩耍。工作時間的自由程度,經常給人一種蒙特梭利教育不會管學生的印象,但事實上這只是因為老師不會強迫學生在什麼時間要做什麼事,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決定自己學習的順序與步調罷了。
  工作時間除了能讓學生自由規劃與選擇要進行怎樣的工作,還具備了其他幾個特色。首先是學生可以在自己喜歡的位置進行學習,也就是說,蒙特梭利學校並不像一般學校一樣,有排列整齊的專屬課桌椅,而是方便學生進行合作與討論的桌椅。除此之外,學生還能在工作時間中自由移動與休息,他們能在有需要的時候自己去喝水、上廁所,也能在工作到一個段落的時候,到休息區去吃自己帶來的點心或看書。再來,蒙特梭利教室也是一個混齡的教室,通常在一間教室裡會有橫跨三個年級的學生,所以當學生在工作上遇到困難,便可以向較為年長的學生求助,在學習過程中,也會有需要跨年齡進行合作的學習任務。

學習的第三個步驟:學習評量

  至於第三個步驟,對概念熟悉程度的評估,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呈現呢?在一般學校裡,對於學生學習成果的評估,不外乎作業與考試。然而在蒙特梭利學校,老師在這個階段佔有相當重要的角色,且會從三個面向來評估學生是否有學會一個概念,那就是工作日誌(Journal)、會議與觀察。
  我在過去不論參加何種活動,只要該教育型態不將對考試的重視程度擺在第一位,一定會出現的疑問便是:「這樣要怎麼知道學生有沒有學會?」事實上,最大的問題並不是不知道學生有沒有學會,而是知道了但於事無補,知道了但沒有採取行動。這樣一來,就算有考試,那也只是做了很多健康檢查,但卻沒有在發現問題後進行治療而已。況且,一定要有考試,才能知道學生有沒有學會嗎?
  在上一個章節有提過工作日誌的相關內容與功能,而所謂的會議,就是老師檢視學生的學習狀況,並和學生討論學習目標的固定時間。至於觀察,就是考驗老師的功力與累積至今的教學經驗,來決定要如何引導學生接下來的學習,其同時也是評量的一環,藉由學生的工作內容與成果,來判斷學生有沒有學會。
  感恩節義賣剛結束,老師發現孩子對於千位數減法的概念還不熟悉,難以順利進行收入與支出的加減運算,於是特別針對這點去做補強。千位數減法的概念牽涉到和他們切身相關的感恩節義賣,而非單純只是數學課本上的習題,這樣的做法更能夠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畢竟我們總是更關心和自己切身相關的事情。這就是所謂的觀察與引導,老師透由學生對概念的掌握程度,來判斷學生是否有真的學會,不僅更貼近學生,也比起單純的考試來得更有效。
  或許這樣的學習順序和國家課綱有所不同,有時候進度超前,有時候卻進度落後,然而,我認為教育本來就是長時間的累積,比起短時間的學習成效,更重要的是在他們到我這個年紀時,身上還剩下什麼?那些才是教育的價值,是比起總有一天會忘記的知識,更能用上一輩子的東西。
純粹想說:年輕世代的教育觀點與學生日常
純粹想說:年輕世代的教育觀點與學生日常
永遠是學生的實驗教育工作者—筱原純:「用溫柔的態度,打一場屬於年輕世代的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