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舉內容
01. 在經文中看到思維與視野,而不是看見宗教。

2022/04/2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如果有一天,我拿出了一本經文,坐在了都市的某一個人來人往的大樹下看著,你會不會認為我是一個迷信的人,或者遵循宗教儀式的人?
如果有一天,我洗了一遍玫瑰花香的頭髮,穿著價值上萬的名牌衣服走進醫院,你會認為我是一名重症的精神病患者嗎?
如果有一天,那個有一天,我認為宗教從來不存在於真正的世界中,執著的觀念才是所謂的宗教,而那個執著於去除宗教化的人們啊,是一種宗教;執著於道理的人們啊,也是一種宗教。
---
1925年,台灣正屬於菁英輩出的年代,由蔡培火撰寫《十項管見》一書出版,《十項管見》全本以羅馬拼音拼出台語音讀,他在論活命的篇章中提到宗教的字義,說是「宗是主的意思,主是專主一項的意思,教是教示的意思,合在一起是專主一項的教示。」
從「宗教」的取義上,沒有意思是告訴我們有一個組織體系在裡面,而是專主在某一個教導。好比如母親教導子女,不要忘記出門的時候和家裡打聲招呼再走,讓你出門了;好比如公司裡頭有人父母知道拉了一把幫你,教你文案要寫的客觀,不要執於個人的觀點,教你往著這個方向走沒有問題,不論誰走著方向都沒有問題。
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宗教」的意義有了組織,我們遵從一個老師的教導,遵從他的方針。
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宗教」的意義有了組織並且重視利益,從此變成了宗教聚集利益。
從歐洲中世紀的神權政治,到現在的台灣迷亂的社會現象,出現各種光怪陸離的事件,像是在心靈和信仰上詐騙金錢和肉體、宣說買了就能夠提高個人能量和智慧的寶石、掛著招收學生打幌子, 詐騙烏干達學生的中洲科大醜聞等等,一件比一件還要匪夷所思的劇情。
「宗教」在有利益的時候還不是那麼的可惡,學校透過政府和企業合作,給學生某些機會和好處,我們可以接受是因為它的公立無私;但是,當它開始執著於利益的時候,從不同地方開始執著撈取,至此宗教的意義變得複雜,學校和某些非營利組織極力撇清這層複雜的意義。
但是我始終看見了,宣傳自己的方針並且實作的學校方或組織方,在字義上本就和宗教沒有什麼不一樣。
---
「在經文中看到思維與視野,而不是看見宗教」,
第一/要先了解廣義的宗教,指的是過去傳達觀念的過程。
廣義的宗教是「傳達觀念」
廣義上,傳達觀念和世界觀的可以是「學校、家庭、公司、寺廟、教堂」,新興的宗教甚至可以是網站,傳播某個特定觀念,讓人深陷其中揮起群聚抗爭的旗子。社會普遍認為寺廟、教堂、信仰組織和「宗教」脫不了關係,是啊.....他們都是宣傳自己的觀念,但是宣傳什麼?教育人什麼?教育人走入那一個社會體系裡面。
早期的台灣是移民社會,每個人都要開墾未知的領域,就像現在的探險團隊一樣,前方有什麼兇猛野獸完全不知道,所以只能盡可能的集結在一起去面對「未知的原住民」,因此信仰在漢人們(探險團隊)中顯得特別重要,要是哪位弟子突然離開了,至少能夠託給信仰,而剩下的人還有士氣去打這一場土地惡戰。
清治時期大部分是割草、土角造屋的簡單小廟,方便聚集某一個漢人族群(探險團體)商討或心靈寄託。宋江陣的出現,則是當時用來練身體抵禦外敵的陣頭,他們實質的去操練兵器,不是現在看廟會那樣是一種表演形式而已,也因此,宗教其實也只是用來傳達一個社會的維繫。
狹義的宗教是「執著觀念」
「執著觀念」其實更可以發現很多地方存在潛在宗教,最重要的是讓人「沉浸在裡面」,最後導致人財兩失。
看不見但是相當猖獗的宣傳組織,會跟你約好在咖啡廳或者到某個地方見面,邀請你聽他們辦理的講座、課程或者是購買他們的商品,真的到講座的時候再「以情、以錢逼你加入組織」。家人曾在台中一中商圈被套話術,去咖啡廳時候買下整整一萬元的旅遊書籍套裝,至今都沒有用到,我當時很疑惑問她怎麼身上帶這麼大一筆錢?她說感覺很可憐,就分期付款給他們了.....
後來自己也在火車上遇到一名女生,女生年紀不大,看起來二十五歲左右,一開始以為是單純的問路,後來女生跟著你到火車上聊天,聊著聊著就跟你要line,之後便開始傳送心靈課程的資訊。
這些我用來判斷指稱的「執著」,最明顯的特徵是一旦得不到他思想上的回應或者不同意,當事人立刻會有情緒出現。因此,如果是執著特徵特別明顯的,他們絕對不會放過任何拉你入會的機會,甚至會刺激你進入他們的課程/購買商品,你為什麼不試試看,你不試試看怎麼會知道?難道你不想要變得更好嗎!?
從「執著觀念」舉例宣傳組織,到另外一個比較特別的舉例-台灣目前常討論的釋迦摩尼,佛祖以信仰與心理依賴的成分偏多,依賴過了頭成為變相的執著。
但是,我想我們因該回歸他曾經是人,用人的邏輯回推那個重視階級制度的社會,他走遍大街小巷教導平等的觀念;如果現在是在公司裡面,有人一直告訴你老闆要和幕僚平起平坐,相互工作,喜歡這個觀念,但是掌握權力的人還是老闆和董事長。接著,這時候的你開始對這位敢說敢講的人產生心靈依賴,而這個人最後一直堅持他的理念,離職去當了教授、離職去當了議員、離職去做了自己想都沒有想過的事情.....直到最後,他成為信仰。
那麼停留在心靈依賴,只將他視為信仰而無動於衷,這是一種變相的執著,就像父母從小到大的呵護,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停留在心靈依賴的層度,父母是正確的,別人說的都是錯的,只有依賴的對象是絕對的真理,特別執著他們灌輸給自己的觀念,稱作媽寶/媽寶教。
心靈依賴的對象可能是釋迦摩尼(悉達多)、可能是公司長官、可能是父母、可能是科學象徵,如果開始不允許其他的觀點,自認為無敵,漸漸地也會因為過度依賴成為狹義的宗教。
---
「在經文中看到思維與視野,而不是看見宗教」,
第一/要先了解廣義的宗教,是過去用來傳達觀念;
第二/閱讀中會充滿著各式各樣自己所吸收的觀點。
「如果有一天,我拿出了一本經文,坐在了都市的某一個人來人往的大樹下看著,你會不會認為我是一個迷信的人,或者遵循宗教儀式的人?」
「如果有一天,我洗了一遍玫瑰花香的頭髮,穿著名牌衣服走進醫院,你會認為我是一名重症的精神病患嗎?」
有時候遇到的人所發出的想法是刻板印象,當我手裡有一本佛教經典的《藥師經》,會有人說出你是癡迷者的語言、迷信的宗教人士,那麼,我看到的是一隻守著自己寶藏的巨龍,巨龍沒有看到自己腳下坐擁整片王國....
巨龍守著批判的角度:「釋迦摩尼說有一位佛叫做藥師佛,他發了十二個願,要讓人可以得到解脫,全文就是一個宣傳文。」
巨龍守著信仰的角度:「有著治不好的病,所以念著藥師佛。」
巨龍守著心境的角度:「有一個人被稱作藥師佛,這十二個願望多麼動人,為了讓其他人可以做到這樣子,是何等的無私?請讓我跟你一樣無私,讓其他人也可以幸福。」
整個王國上有千千萬萬種思考的方式,每一項思考方式都是一縷煙,每一縷煙又勾著一縷煙,勾著勾著就成為了王國上方的濃霧。
巨龍守著單一個角度,只是執著在一個思考模式領悟感,非常自傲,說著「今天他就是一個宣傳文!」、「今天他就是要人多念多得功德!」、「今天他就是要人無私大愛!」,看到的視野就停留在每一縷煙上面,每一個思考模式的背後都有他產生的背景和結構,即便是得到他是一個宣傳某個佛的結論,也是以一個當代消費主義的觀念使用。
很多經典書刊的閱讀是這樣的,十歲看到的觀念、二十歲看到的觀念,和三十歲看到的觀念不一樣,每一種思考方式都集中在同一個書刊上,只是時間和閱歷上的不同而已,這種從文字中得到思考方式,是謂文字般若。
其實,這些密密麻麻的思想,從任何一個言論或觀點,來探討背後的世界觀、道德觀、性別觀,特別是好講,利於拿來發表,但是如果要一直要用來辯論和批評,就會顯得毫無意義,因為這只是一個文化生活的顯像和特色而已。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當田野調查的經歷有了貼近胸懷的情感,就能擁有柔軟撫慰人心的力量,所以,希望我的詩也能讓人產生共鳴,磨去心鏡上的鏽斑。 研究領域:旅行文學與新詩、文化資產、宗教與哲學。
民間擁抱著各式各樣的「宗教、時事、潮流、某某主義....」,因為時下潮流的關係,這些言論和說法其實有高度的一致性,凸顯出所謂的社會的現象。期望這個專題,將為社會現象這一湖潭,注入新的水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打造你的創作天地
在這裡尋找共鳴,與方格子的 35 萬格友分享觀點與生活。
領取見面禮
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 48小時
Premium 閱讀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