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2022/05/1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總是在跟孩子的情緒對抗?搞得父母與孩子兩敗俱傷?
跟小孩的相處方式,只剩下努力、用力、嚴厲、暴力?
大多父母都會用自己過去被教養的印象,加上社會工作上的經驗,不知不覺地用與同事、大人間的相處模式來面對和教育小孩。因此造成父母常見的錯誤教育模式
●控制型
●放任型
●賄絡型
●忽視/低估/否定感受
這幾種模式的背後都有著共通點,就是「情緒」:父母的情緒沒有梳理與照顧好,小孩的情緒沒有正確解讀與引導,造成雙方情緒碰撞情緒一發不可收拾的結果,也對小孩的未來埋下令人不安的後果。
這本書提供具體「情感引導」的方式,透過幫助孩子建立大量情感類詞彙,傳授情感規則,讓孩子知道如何辨認情感並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以共同面對與解決問題。
我們的成長經驗和教育習慣都是會有人指導去認識明確的名詞,譬如說桌子、蘋果、鞋子...等。但對於抽象且不明確的情緒詞彙,反而沒有人來教,通常是自己體驗或摸索,很有可能解讀或詮釋錯誤。就像你自己認為很高興、好玩的事情,沒有顧慮到別人此刻的心情狀態而誤用,反而讓人覺得更受傷。這很有可能是因為我們從小就錯誤地解讀了情緒。如《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到,孩子感知能力特別強,解讀能力特別差。
那要如何從小培養起解讀的能力呢?
正常情況下,情緒不會突然憑空出現,一定會有個行為或事件,也就是說,所有的「情緒」反應來自於行動/事件的結果。當小孩在某個情境下做了某個行為動作、遇到了某個事件後,內心引發某種情緒,這時候,千萬不要急著去說教,而是要去做「情感引導」,回憶並讓他清楚知道,剛剛的行為/事件對應到哪個情緒、前後因果關係,從中學習到正確的經驗和該有的行為。
書中給出的情感引導方式:
●埋下種子
●觀察和判斷
●聆聽/反應情感
●引導解決問題
●表揚

比方說,今天要帶小孩去參加喜宴,
●事前先告訴孩子喜宴的情境,應該有哪些禮貌的行為和心態來開開心心參加。
●然後接下來在喜宴的過程中,持續地觀察小孩的行為和狀態,判斷哪時該介入。
●如果開始不聽話失控,這時候要能夠講出他內心的感受,是不是不耐煩、太開心、很多人感到不舒服才坐不住。
●等到孩子的情緒降低後,再下一步開始引導他,說"那你覺得我們應該怎麼做?"。
●如果能持續穩定的坐好不吵鬧,記得要具體地表揚,並告訴他這個行為就叫做「耐心」或「堅持」或「穩定」或「貼心」等情感詞彙。
※結論
情感引導雖然看似在引導小孩的情緒,其實更多的反而是在引導、梳理父母自己的情緒。因為要在使用情感引導結構前,父母需要先讓自己恢復冷靜,才有辦法開始分析當下的情況,以及該如何應變與引導接下來的情況。從「情感」出發是因為它的背後隱含著許多訊息存在,以薩提爾冰山為基礎,其訊息有著觀點、期望、渴望、自我等深層意義。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同理」,當你能精準地說出對方目前的感受(情緒的詞彙),對方會感受到共鳴的溫暖,因為你能理解/感受到對方冰山以下的訊息。
越善於掌控自己的情緒就越善於讀懂別人。
接下來你可以先做的事:
●建立情緒詞彙卡
●每當有情緒的時候,找出對應的情緒卡
●反思或寫下前後因果關係的過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0會員
13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