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經濟學人 | 這一次,聯準會的通膨失誤,將會史上留名

2022/05/20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經濟學人 2022.04.23 期
這一期的經濟學人封面文章,上面有個班傑明富蘭克林用手拍著自己的額頭,象徵著他也看不下去最近的美國聯準會對於通膨的處理。
接著我們看一下經濟學人的看法。從標題就可以看到他們的立場,基本上failed也代表他們認為聯準會在這一波的操作已經算是失敗了。本篇是要告訴大家為什麼他們失敗,我喜歡經濟學人文章的清晰度,能夠說得清楚來龍去脈,讓讀者看了感覺有收穫,而不是東拉西扯含混其詞。
《本文不代表Jeff的立場,是看完經濟學人文章後的摘要整理》
經濟學人封面文章標題:The Fed that failed

Why the Federal Reserve has made a historic mistake on inflation

What comes next will set the path for the world economy
【1】set the path : 接下來的演變將會決定世界經濟的走向

①現況是甚麼?  處於自1981 年以來的高通膨

經濟學人認為,通膨這件事情,不應該是讓所有大眾花這麼多精神去關注、去感到害怕的一件事情,政府人才這麼多,應該是有專職的技術人員在隨時追蹤,怎麼會搞到現在所有人不但關心、分析,而且身受其害,處於四十年來的高點,真的有點難以想像。
Central banks are supposed to inspire confidence in the economy by keeping inflation low and stable. America’s Federal Reserve has suffered a hair-raising loss of control. In March consumer prices were 8.5% higher than a year earlier, the fastest annual rise since 1981.
In Washington inflation-watching is usually the preserve of wonks in shabby offices. Now nearly a fifth of Americans say inflation is the country’s most important problem.
【2】Hair-raising : 令人毛骨悚然,整句是令人震驚的失控。
【3】Wonks: 專心研究政府政策的書呆子
【4】Shabby Office :  老舊的辦公室

美國通膨相較於其他國家更嚴重嗎?  完全正確

歐洲地區的通膨扣除食物和能源等波動較大的因素後,數字是3%,但是美國就算有非常充足的頁岩天然氣,而且國民所得平均較高,一般生活所需品所佔所得的比例也比較低 (通膨計算方式是透過計算家庭單位購買大宗商品、服務價格的實際狀況,所以收入越高,生活所需的占比通常越低),
但扣掉這些因素之後,核心通膨還是高達6.5%,這樣美國的操作失誤就很明顯了吧。
America, though, benefits from abundant shale gas, and its higher incomes mean that staples have a smaller effect on average prices. Strip out energy and food and the euro zone's inflation is 3%—but America's is 6.5%.
【5】Shale gas: [ʃeɪl] 頁岩天然氣
【6】Staples: [ˈstepəls] 食物、燃油等生活必需品、或是翻譯成民生物資也可。
【7】Strip out: 剔除、不計入

問題出在哪? 就在追求普遍而廣泛的復甦

我印象深刻,大概是2021年11月左右,鮑爾在記者會中開始談到各族群的失業狀況,還記得他很具體說出非裔和西裔兩大族群的就業情形最近得到明顯的改善,那時候我確實有感覺到『哇,聯準會功能這麼細緻,追求充分就業,必須讓所有族群改善就業才行』,但那就只是一個感覺。
沒想到,根據經濟學人,那就是今天造成通膨的遠因。因為在你持續追求充分就業的過程中,誰都沒有把握在哪個復甦的階段,通膨會陡然飆升。
At the Fed the shift was apparent in promises that it would pursue a “broad-based and inclusive” recovery. The rhetorical shift ignored the fact, taught to every undergraduate economist, that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at which inflation takes off is not something central banks can control.
【8】broad-based and inclusive: 普遍而包容的,比較合適是普遍的復甦
【9】rhetorical shift: 說法的改變、論調的改變

更具體的說,是在『就業完全恢復前,保證不會升息』,這句出了問題

經濟學人指出聯準會是在2020年9月的時候,把『就業完全恢復前,保證不會升息』這條見解編入他的政策當中,也就是這個動作讓他們註定會對於通膨反應不及,落後於變化之後,這就是我們最常聽見的behind the curve 的意思。
打個比方,就像打火弟兄進入火場救火,當然希望把所有的倖存者都救出來,但是如果救火大隊長對外宣示,『在救出最後一會倖存者之前,我們的救援隊不會撤出』,那這邊就會有個問題,燃燒中的房屋何時要倒塌,其實大隊長並不知道,這樣的宣示,是不是讓打火弟兄陷入更大的風險之中?
In September 2020 the Fed codified its new views by promising not to raise interest rates at all until employment had already reached its maximum sustainable level. Its pledge guaranteed that it would fall far behind the curve.
【10】Codify : [ 'kɑdə͵faɪ ]把甚麼編入政策中
【11】Pledge: [plɛdʒ]承諾
【12】Behind the curve: 跟不上變化 (有些媒體翻譯為落後於曲線實在怪怪的)

解方何在? 有不少經濟學家說,乾脆讓通膨高一點,利率也高一點

現主時鮑爾還是將通膨長期錨定在2%,這個做法也逼得每一次通膨數據出來,大家就害怕聯準會會被迫下重手,來把通膨數字拉回正軌 ;有經濟學家就說,那是不是把通膨目標設定高一些,就讓他高一點,也就不用下重手造成經濟衰退。
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通膨一旦拉高,利率也就是貸款出去的收益也被迫要隨之提高,(否則你借錢出去一年收5% 利息,結果通膨5%剛好吃掉利息錢,所以利息勢必要提高),就這樣利用高通膨慢慢將利率也導引到更高的水準。將來,利率處於一個更高的位置,才有一個可以向下砍的政策操作空間,否則像現在這樣,處於0~0.25%根本就沒有發揮宏觀調控的政策空間。
看起來是一招。但是,這樣的作法,也代表著聯準會之前的2%承諾已經被打破,而失信於這個世界。(美元全世界暢行無阻背後的基礎除了美國的強權,也包含世界對於聯準會能力的信任) 這作法看起來又不可行。
Many economists advocate higher inflation, because in the long run interest rates would go up in tandem, lifting them further away from zero, below which they are hard to cut in a crisis. But every month inflation runs too hot, part of that hard-won credibility ebbs away.
【13】Advocate: 倡議
【14】In tandem: 同步
【15】Ebb away: 原本是退潮的意思,要翻譯的話當作信用度打折扣

閱讀心得結論

雖然經濟學人的看法不代表我的立場,但是讀完了後確實覺得雜誌說的蠻有幾分道理。
印象深刻的是每次當鮑爾出席國會的聽證會的時候,總是可以聽到幾乎南轅北轍的兩種質詢與提問,前一位議員重心放在少數族裔的就業狀況改善、甚至也會要求鮑爾針對氣候異常的議題提出相對應的作為,接著下一位議員可能抱持完全相反的立場,要求鮑爾謹守中立的原則,以及立法單位所賦予他的任務 (mandate),不要輕易跨越到其他非屬於他業務範圍的領域。(貧富不均、氣候異常等等)
所以拿捏並不容易,請問關注西班牙裔的就業狀況,並且以這個落後族群指標作為充分就業與否的指標,是謹守任務、還是跨越本職範圍?  反過來說,在西班牙裔族群工作狀況還沒改善的狀況下,就開始升息,是顧全大局還是拋棄了某個族群呢?
當然,經濟學人這篇文章也是身處於通膨高漲的2022年4月的後見之明,如果能有甚麼結論,我覺得只能向鮑爾學習他的氣度: 如同向鮑爾自己所說的,誰也沒有水晶球(能預知未來),只能在當下做最佳的判斷,至於結果如何,是褒是貶,只能在未來留待後人評價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illustration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Jeffery Huang
    Jeffery Huang
    49追蹤者
    47內容數
    每一週,我們會摘要並解析經濟學人雜誌的封面文章,讓喜歡國際時事,卻不想因為滿滿的英文字而卻步的朋友,能夠快速掌握經濟學人文章的主旨,從中也能習得許多關鍵詞,不論中文英文都能完整理解,溝通表達。專題網址: vocus.cc/economist/home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