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

2022/05/3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明明已經幫對方設想幾個很棒的建議,對方卻不太領情或半推半就才去做?
-別人給的建議聽起來不像指點,反而像是指指點點?
-現在的我很自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卻總是覺得心理缺少了些什麼?

以上情境是不是似曾相似?
▌關於給對方的建議
重點在於「選擇」,看似給了很多選擇讓對方選,其實決定權還是在你手上。因為這些選擇,是基於你個人主觀意識、經驗和框架產生的選項,是你遇到類似事件會做出的反應而已,並非經過對方自主思考,在對方自在的內心空間中,探索出來的自主「選擇」。
▌關於別人給的建議
重點在於「情緒」,在不穩定的情緒狀態中,對於任何語言或事物都會特別地敏感放大看待。大腦只有在穩定狀態下,才能看清楚事件的全貌、好好思考事件的脈絡。先嘗試深呼吸,移動到自己舒適的空間裡,接納現在的自己,控制情緒並等待恢復平靜。冷靜、淡定的情緒,會帶來重新思考的機會。
▌關於自由卻感到空虛
重點在於「聯結」,我們過度專注在慾望和物質上,被社會價值觀過度地自我捲入,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外在目標上,迷失了自我,不小心"無我"了。你以為你在做主,其實是那些外在慾望在控制你。你以為你自由,其實只是活在豐衣足食的透明魚缸裡。
▌關於外在動機,控制與疏離
索瑪拼圖是能夠拼出一些小狗、小兔子的形狀的益智遊戲,有一定難度和趣味性。
A組:拼出一個圖形,獎勵一美元
B組:只要拼就好,沒有獎勵,就是想看看大家喜不喜歡這個拼圖
等他們拼了一段時間後,研究者讓他們到休息室去休息。休息室裡邊放著雜誌、書、索瑪拼圖。在休息室的8分鐘裡,既可以選擇去看雜誌、看書,也可以選擇繼續玩索瑪拼圖。結果非常明顯,
給一美元獎勵的那組,在休息時間更多人不會去碰拼圖。原因是他們把拼圖當作了任務工作,是外部的激勵。
另外那些沒有給錢的,他們更願意在休息時間繼續玩那個拼圖。
這實驗揭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結果,金錢會帶來「疏離」。如果把錢換成威脅或競爭,則會讓參與者把專注力放在"贏"的疏離感,而非"玩"的沉浸感。同樣道理,如果你定義了你的工作,需要外在物質的「控制」,給錢才做,那麼一旦可以不做時,你就立刻停止不做。
▌關於內在動機,選擇
書中提到,許多老年病患不喜歡按照醫囑吃藥,有位醫生讓病患有吃藥的彈性空間,給出了幾項吃藥時間,讓對方選擇何時吃藥,僅僅這樣就提高了吃藥比例。人類天生就不喜歡被強迫命令做事。尤其當發生別無選擇時,就會開始排斥不做,或者不情願且毫無效率地做。
當你在替自己思考與創造選項時,其實就是一個自我重新評估的過程。每個選項都是在替自己找到做一件事的意義,幫助我們貼近內在動機,也較能享受其中和獲得成就感。
※結論
很多時候,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的內在動機沒有啟動。不要太依賴或斷定,自己沒有意志力和自律而自暴自棄。意志力和自律只是行動過程與結果的呈現,並非支撐行動的重要元素。如果你經常遇到做到一半就放棄的話,可以自我檢視以下幾點:
●有沒有在沉浸狀態
●當初的決定,是自主還是被動的選擇
●大目標是否拆分成階段小目標執行
●有沒有得到心理回饋感
●是否過度自我捲入,把外在物質當成內心目標
●是否有連結到內心的需要(人際、愛、歸屬...)
☆接下來你可以先做的是
●轉換觀點/價值觀/認知
重新定義語句結構:我______需要_______因為______(可以獲得什麼價值)
例如,
我是一位工程師,我需要不被頻繁打擾,因為這樣才能讓我專心、提升品質。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我需要孩子能自動自發做事情,因為這樣我才會有更多休息時間。
我是工作10年且離家的青年,我需要一輛車子,因為這可以讓我載家人四處遊玩。
●嘗試讓自己多一個選擇
透過自我觀點的梳理,過程可能會塗改多次,重新發現你的真正的「需要」。問題對了、定義對了,才能有好「選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0會員
13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