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02【正言溝通】自動化思考《為什麼越溝通越受傷》|綠豆爸的幸福拼圖

2022/06/1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書叫做《為什麼越溝通越受傷》。
我覺得這個書名寫的真是太貼切了,很多時候我們都想要跟對方做溝通,但好像不溝通還好,愈溝通,那個溝不但「沒有通」,「溝」還越來越大,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這四年,我自己在練習非暴力溝通,我才知道說,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不自覺的陷入一種互相指責攻擊的模式。
其實我們都不是故意要這樣的,在這本書的一開始,就先跟我們談到會有哪一些讓我們的對話陷入爭吵。
第一個叫做「自動化的思考」。
這個自動化的思考就跟我們在談的直覺反應是非常像的,也就是我們想都沒有想,我們就脫口而出。
自動化思考其實是來自於我們一路成長的歷程,從小到大,我們在跟不同的人相處、跟不同人互動當中,我們就累積了很多的經驗,那也就透過這些經驗而產生一些直覺反應。
這些直覺反應在多數的時候,其實可以保護我們自己。
比如說,我們走在路上,忽然聽到後面有一個喇叭聲,我們這時候一定不會停下來,思考說:「欸?這個是什麼聲音?」
我們聽到這個喇叭聲,應該很直覺就往旁邊一跳,因為我們猜測後面有車要撞上來了,這就是一個直覺反應跟自動化思考,對我們造成的好處。
可是在人際關係當中,或者在溝通當中,這種自動化思考,也往往會帶給關係很多不愉快的經驗。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對話完之後,我們才懊悔說:「為什麼要說那句話呀?」可是等到類似的情境再發生的時候,好像類似的話,我們又脫口而出了。
我們要先練習,不要過度地責怪自己,因為我們會發展出這些自動化思考,或者是直覺的反應,也都是在我們成長的歷程,為了讓我們可以好好的活到現在來,保護我們自己的一種方式。
如果這些自動化思考對我們的關係造成負面的影響,那我們就可以先來覺察,然後慢慢著一步一腳印的試著調整它。
我們也不要想說一步登天,我馬上就要全部都不要自動化思考、我全部都要三思而後行。
如果能夠這樣做到當然很好啦,但是多數的我們就畢竟是個正常人,都已經養成了三、四十年的習慣了,當然它也很難在一夕之間就做改變。
作者提出了 6 種自動化思考的模式:
▍判斷
也就是面對對方所說的、對方所做的,我們就會直覺的給他一個標籤、給他一個評斷,覺得這件事就是不好、就是不對。
比如說小孩早上起床賴床了,我們很快就會下一個判斷:怎麼可以這樣子賴床?賴床是不對的!賴床就代表我們又把小孩教好好,所以當孩子起床的時候,我們絕對不會跟他溫柔的講早安,我們可能就會責怪他說:「你怎麼又賴床了?」這個就是判斷,然後再加上第二個叫做指責,有沒有往往我們在腦中、在心中出現了判斷之後,我們很容易就會透過言語或者是行為,進入第二種自動化思考的模式。
▍指責
指責時,可能我們內心。我們還會覺得我是為你好為我是提醒你,如果你不是我的孩子,我管你哪睡到幾點呢?
可是用指責的,這種自動化思考或者是直覺反應,一定會讓對方不舒服,我們自己也不喜歡別人指責我們。
說不定,如果當我們賴床或起來比較晚,我們自己都心急的不得了了。這時候如果有另外一個人來指責,我們是不是也會覺得很不舒服呢?
▍比較
第三個自動化思考叫做比較。
大概會有兩種方式,一種就是拿對方來跟自己比,就是你看我都可以早起,為什麼你可以你會睡到這麼晚?我昨天也比你晚睡,我今天還是有精神,為什麼你那麼沒精神⋯⋯這個就是拿對方來跟自己比較。
另外一種比較,當然就是拿對方來跟另外一個人作比較。「你看哪一個同學,他都能夠準時起床,他都不用爸爸媽媽叫喔?你這個懶惰蟲!」
所以這就是一種比較的概念,我們也沒有人喜歡被比較,但是我們經常會去拿我們的孩子來做比較。
▍強迫
再來第四個自動化思考叫做強迫。
有的時候是用一種口語的威脅,有的時候甚至是用肢體的暴力來逼迫弱者,對方要按照我們所說的、我們所想的去做,這樣的方式其實很傷害關係。
雖然對方有可能在我們的強迫之下——特別是孩子——因為他總是要依靠我們,他才能活下去,所以他可能在我們的強迫之下就乖乖就範了。
可是在他的心裡一定會種下一種很不公平,然後自己是沒有權利、沒有能力、沒有價值的人,所以這個對於後續的親子關係影響都會很大。
或像是威脅:「如果你再不起床,我就走囉!我就不叫你囉!你就遲到囉!放學我就不接你囉!」 或者用一些處罰:「你再睡那麼晚,晚上手機我就沒收!晚上你就不要打電動!」
這個都是讓對方感覺到恐懼、讓對方感覺到害怕,那這樣子一定是讓關係之間的毒刺就是更疏離,因為我們人都有一種趨吉避凶的性格,我們才不會想要長時間跟那些會傷害我們的人在一起。
那如果我們都是強迫孩子,我們就會變成那個傷害孩子的人,孩子就會離我們愈來愈遠,其他的關係也是如此。
▍理所堂然
第五個自動化思考叫做理所當然。
理所當然往往是一種很高的道德價值,就是他認為就是該這樣:「就是應該早起,就是應該準時,無論你的任何狀況,你就是不可以遲到、你就是不可以賴床!」
在這樣子的道德大旗之下,好像也很難說這樣的話不對。當然對他來講,他說的都是對的,只是我們有時候在談情理法,沒這個法就是理所當然嗎?可是在法之前,我們能不能在關係裡面去重視哪個情?
或者我們去理解對方到底他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今天的他會晚起、會遲到呢?
▍合理化
最後一個作者提到的自動化思考,叫做合理化。
合理化就是我無論對你做了批評、指責、處罰⋯⋯,我都不是覺得我自己有任何的問題,我覺得這一切都很合理。
「都是因為你遲到、都是因為你賴床,所以你讓我生氣,所以我才罵你,因為我愛你,我叫你起床。我指責你賴床是因為我在乎你⋯⋯」
這就是合理化:不會談到自己的行為有任何的狀況,都是覺得都是你的錯啦!都是你造成的啦!這個都是以另外的一種職責跟怪罪。
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六種自動化思考的模式,想都不用想,你一定不是停下來,想說我待會兒要來指責他、我待會兒要來拿它做比較⋯⋯
你一定都不是停下來思考,那個都是你想都不用想就直接對對方這麼做,這樣子的自動化思考或直覺反應,就會在關係當中造成彼此越來越疏離、越來越疏遠。
這個其實不是溝通,雖然你看到、你聽到彼此有在講話,但這個話越講,就會有越多的傷害。
所以今天要邀請大家,可以在生活當中去發現,親子關係你跟孩子之間,夫妻關係你跟你的伴侶之間,或者在你的職場關係,你跟你的老闆、跟你的員工、跟你的同事,你有沒有做出發生這些自動化思考的言語或者行為呢?
如果有的話,你可以把它記下來,但是一定要提醒自己,這不是你故意要這麼做的。
我相信你從小到大的生命經驗當中,應該也有很多的人曾經對你使用過這六種自動化思考的行為,所以對你來講,這已經是習以為常的習慣了,只是這樣的習慣會不斷的,讓關係變得緊繃,讓關係變疏遠的。
所以當我們開始學習「正言溝通」,我們可以先從發現自己的自動化思考開始,然後一步一步的做調整,那我們的關係就有機會做到修復。
祝福你跟他人的關係,透過溝通,越來越美好。
50會員
45內容數
趙介亭(綠豆爸)育有2子綠豆和粉圓,2006年擔任全職奶爸;2010年學習阿德勒心理學;2012年成立可能親子團;2014年成立可能非學校;2020年成立可能幸福學院,帶領夥伴學習與實踐阿德勒幸福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