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雜想-為工作而活

2022/07/2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為工作而活>>一書中提到讓人改變想法的觀點。工作消費更多的是考慮如何使用豐饒的資源,而非傳統經濟學所認為的有限下的拮据,為了經濟上的稀缺而煩惱或理性。

  書中所舉例證是古代部落階段的人類不存在當代經濟學理性人和稀缺資源的關注。

  雖然從論證來說我認為這不是一個好理論,因為古代原始豐饒的部落與現今高度密集發達的工商業都市是不同的。遠古時代並沒有資本主義這種鼓勵所有人無節制的互相競爭、生產、消費的文化和社會系統。資本主義下的社會和經濟只有持續競爭才能保持,資源相對流動和連續,任何的停滯都會造成難以預期的破壞性後果。

  我想不只對於整個社會是如此,對於個人也是。中產階級為了延續父輩的白領工作,在學業的內捲和拼命有目共睹;藍領為了維持生活所需,麻木配合加班和勞累工作,資本主義下的人並不是為了當下而活,而是為了未來能活下去而活,在這種系統下時間和精神是一種稀缺品,因為所有人都在無節制的競爭,只有持續競爭下去才能保持生活。

  但是值得反思的是,書中所提到的標準是基礎的日常生活所許,若以部落狀態下的人而言,那便是飲食以及相對安全的環境。這讓人換個想法看待社經地位不高的生活--這種狀態難道真的不行嗎?

  若以遠古標準來衡量現代人,那麼大多數國家的人民都能得到滿足。剩餘煩惱或是工作,應該以如何分配多餘豐饒的時間、精力、財富來看待,並非受到壓迫不得已而為之,這是一種相對自願的選擇和行動。自然也存在逃避或放棄這種體制的生活,只滿足最基本的需求,例如最近流行的躺平,或是素來以零工經濟維生的人。

  倘若搞混了這種關係,把奢侈或是多餘的消費需求當作必需品,或是對於自己多出來的時間、精力當作一種稀缺品必須要理性利用,會徒增許多不必要的負擔跟焦慮,甚至是為了根本自身不認同的價值而付出一生,在人生的行動和選擇下,也會相應被動和消極。

  甚至用結果論的立場來講-反正我們終將歸於塵土,這一切又有什麼差別?以過程論來看待,若個體滿意於這種資本主義式的生活並無不妨,但若個人反彈於此種文化,也願意承擔脫離的後果,拒絕或放棄遵從這種競爭遊戲,又有何值得批評之處。
    無能的家裡蹲勇者
    無能的家裡蹲勇者
    人如其名,是一個位無能的家裡蹲勇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