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is elsewhere

2022/07/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偶然在YouTube 上看到某來自香港YouTube KOL介紹自己在倫敦近郊新買入的「detached house」的影片,非常自豪的展示落戶於一個富豪區,他説住在那裏的人「好elegant,牙齒又齊又白」,自己所買的房屋,有前後花園,室內面積大,可將日常生活的不同類別的活動分開不同房間中進行,片尾他非常滿意地說這個住區給予他「安逸」的感覺⋯⋯
看到這條片我很敏感的反思甚麼是人對世界物質的欲望—-也想起了Pierre Bourdieu對階級分層的分析,我見到KOL的太太介紹那屋內各類名牌設施及他們列出的各類日常生活的活動,我很實在地感到中產階級為了維持其在同溫層的存在感,確要非常努力地搜集各類寓意著這個階層的(物質性)符號,並且不斷在視覺音響平台上展示,以獲得同溫層的成員的確定肯定贊同…才確認到自己的生存價值,我深深感這是要多麽費勁努力的工作!
近日只能用電話與在香港的朋友傾談,朋友提到我們共同認識的一對夫婦,在香港還是對世事不聞不問,過著風雅生活,花錢學習日本茶道花道,非常滿足於這種不受外間瞬息萬變的世事打擾的生活…似乎這對夫婦比那身在英國的KOL更為「Refine」,他們貼在身上的不只是物質符號,還有平凡人都仰望傾慕的文化符號,並且,好像藏在這堆符號內,仍然可在香港過著安逸生活,並且成為日本文化通。
偶然看到另一KOL劉細良,重複説著日本是「我們的精神故鄉」,但香港人會否有耐性,離開表面那個琳琅滿目,整齊清潔,美食精品景點無數的日本,那非常流行的「侘寂閒寂」的文化符號,去尋根究底,略探究一下(現今我們通常談及的,靠近佛教的)日本文化的源頭為何?
日本從來都是一個天災人禍頻繁的國家,平安以至戰國時代,除了天災戰亂不斷,雖然江戶時代是戰亂較少但自然災難從不缺席⋯⋯更不要談二戰時期差不多全國被美國炸過稀巴爛⋯⋯所謂日本的花道茶道,皆與瞬間即至的毀滅與死亡有關,那所謂的「美」,其實重重地被下一分鐘即流逝的「無常感」所籠罩⋯⋯日本的茶道花道與及俳句詩,簡單而言,其終極精神,就是這一剎那的閃耀,正蘊藏下一剎那的轉變流逝….
日本的茶室一般大小只有四疊半(或更小),進入此狹窄空間,人暫時放下那紛擾的外在世界,靜止一刻飲一杯茶,舉頭瞥見擺設在「床之間」那還有生命的花卉,這花..正好寓意時間還在沉默中流去….於此,回頭想及此可停/靜的一碗茶的時光,也只是幻影…
如果説學習花道茶道,就可不理世事,可從崩壞的世情孤立出去,enjoy,、自豪於那「美感」的掌握,那真是可笑地自相矛盾。
…..近日因為趕交譯稿,只能看篇幅較短的書籍,看了鴨長鳴的《方丈記》,使我有很深的感受,現時世道極為紛亂,邪惡當道天災不斷,無論逃到世界那一個角落,都會經驗到那種世界隨時崩潰毀滅只在一旦的「無常」的真實感。鴨長鳴借牽牛花與花瓣上的露水去比喻人與其棲居之房屋,於日出之際,不知究竟是露先乾還是花先萎謝,但終究是兩者皆滅,不待夕時…..於是,鴨長鳴在深山蓋了一間只有面積只有一方丈(3.03 square metres)的房子, 以棲居於浮世,與大自然的衰榮共存共滅…鴨長鳴雖然遺世獨立,但他也深知這是「從紛亂崩壞的世道」籠罩中的一刻的喘息,人生,其實只能與無盡頭的負面狀況「共存」。一切稱之為「美」的,只是權宜的喘息…然而,這卻是人的創造的動力,人逃不過世道還境的崩壞的威脅,逃不過生命的無常,然而,人卻看到了生命能擁抱這種種的不幸的可能性,於是創造了人的文化,那稱之為「美」的體現與表達….人的價值,不在於學習或收集既定表面符號這等低層次作業的能力,而在於看到生命縦使受到重重束縛,也能創造包容、共存的「可能性」⋯⋯Life is elsewhere 。
    Jackie Kwok
    Jackie Kwok
    專門發表有關文學藝術與哲學短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