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書手L | Talking to Strangers: What We Should Know about the P

2022/08/06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作者|Malcolm Gladwell 出版|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本書由暢銷作家,也是知名記者的Malcolm Gladwell所著,藉由一起2015年時發生在美國,因為警察過度執法造成的自殺事件作為起頭,試圖理解現代社會中,陌生人間的互動是如何逐漸走向失序,為何當陌生人在互動時常常發生出人意料之外的反應。
在本書中,老葛以大量令人反思的故事進行論述,將他觀察的結果加上專業研究後得出了三種理論,努力找出前面所提到的2015年過執法案件背後可能涉及的的心理學與行為模式,以解答下面兩個他提出疑問:
  1. 面對陌生人時,我們為甚麼很難分辨他們是否在說謊?
  2. 在與陌生人面對面的情況下,為何我們更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
在這本書的結尾,老葛其實並沒有得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但藉由問題的提出與討論,他相信世界一定能變成更加美好的地方。

預設為真(Default Truth)

當相反的證據達到我們無法繼續相信前,我們對於他人的反應都會預設為誠實、真實的。
在書中,Gladwell以心理學家Tim Levine所做的問卷實驗為例,認為「相信人性本善」是所有人類在與陌生人接觸時的基本預測立場。在實驗中,Tim Levine刻意誘使實驗中負責填寫問卷的參與者作弊,並於實驗結束後詢問這些作弊的問卷填寫者是否有違規,並將其反應以影片記錄下。
Tim 接著再將記錄下的影片撥放給另一批參與實驗的人,請他們判斷影片中的人是否是再說謊,令人驚訝的是,多數觀看這些影帶的人都沒有辦法分辨錄像中的人是否是在騙人,甚至連刑警、心理專家等看似專業的人士都無法準確判別。
理由在於,多數的人在碰到陌生人時,通常預設這些陌生人的所作所為都是善良的。
這種預設為真的反應,優點在於幫助了人類彼此合作與溝通上能夠更有效率,減少了整體社會的運作的成本,在多數情況下,預設為真的反應確實對於現代社會的人類是利大於弊的。

透明性(Transparency)

我們無法看出表裡不一的人,尤其當我們直面對方時,辨識能力甚至可能更為不準確。
當我們與陌生人面對面時,我們很容易觀察到他人的言行舉止,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會使我們藉此預設對方的內心與想法。
也因此當我們在面對一個陌生人時,縱使我們完全不認識對方,仍會理所當然地認為一個人的舉止代表了他的內心,這是為什麼公司面試時總是總是希望見到本人、為什麼我們在替小孩挑選保母時一定要親自見面聊過,因為我們總是自以為能「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Gladwell在書中以一個AI與人類法官間的判決研究為例,在該研究中發現,人工智慧在判斷犯罪人的保釋條件與資格上遠遠比一般人類法官更加優秀,通常能更加準確的判斷誰適合被保釋而誰不該。這些AI甚至不需要實際見到犯人本人,光憑大數據分析,對於犯人的認識就比能夠見到本人的法官更加精準。
原因正是在於人類法官的判斷,由於能夠親自見到、聽到、感受到犯人的情緒和反應,這種錯把外在表現認知為內心真確的認知,始得他們落入了透明性陷阱的結果,以為能夠過外在條件認識一個人的內心。
當我們以外在條件評斷一個人的真實內心,多數時候都是錯誤的。透明性使得我們更常對於陌生事物預設立場,加諸自己的觀點於他人行為之上。

耦合(Coupling)

當我們在了解一個人的行為反應時,也必須把他身處的時空納入考量條件。
在書中,老葛以金門大橋的自殺防治手段為例,研究發現當警方加強巡邏並在橋上架設安全網後,原本在該地較高的自殺率有著顯著下降的結果。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為對於有意尋短者而言,即便封鎖掉他們其中一個手段,這些人仍會找到其他替代方案來執行。
但從金門大橋的研究可知,當原先的手段不再是選擇時,多數人反而會選擇放棄尋找其他手段。也就是說,行為和時間、地點在多數情況下其實是有耦合性的。
當我們將目光放置在陌生人的行為時,很容易忘記,文化、環境、時空其實對於每個人的行為、反應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很多時候,某個特定行為其實只會發生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上,並結合透明性的陷阱,我們對於他人的認知很容易因此扭曲。

小結

老葛在這本書的中提出的論點和結論其實滿顛覆我的想法的,尤其是書中提到我們一般認為應該要很擅長觀察人性的警察、調查員甚至是反間諜人員,同樣會落進這些認知陷阱,除了震驚外,也令人反思,自己在與他人互動時,是否同樣發生著許多誤解而不自知。
Because we do not know how to talk to strangers, what do we do when things go awry with strangers? We blame the stranger.”
書中提到的理論其實同樣能套用在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在處理與朋友、家庭、工作上的人際關係時,也可能發生預設為真、透明性和耦合的情況。
老闆臉色今天心情似乎超好,上一秒正笑著進公司,下一秒就劈頭大罵進度;客戶明明一直誇產品超棒、每次產品討論氣氛都超好,但卻又總是在最後時刻喊卡決定不再合作,這些情況的背後是否正是「預設為真」與「透明性」的認知盲區中在作祟?
每個人都是非常獨特的個體,作為一個物種,人類有著許多共通點,但在試圖理解單一個體時,這些共通點卻不一定能顯露最真實的自我,只有當我們從個體的脈絡著手,背景、時空、個性、狀態,綜合各種因素加以判斷,才有機會真正理解一個人的一個行為或動作背後面真正的動機。
“To assume the best about another is the trait that has created modern society. But the alternative—to abandon trust as a defense against predation and deception—is worse.”
很有趣的,Gladwell在書中的論述雖然一再強調過度相信陌生人與自己的判斷是危險的,但也巧妙地不建議我們別去相信陌生人。我們知道這些盲區的存在,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要因此對於每個不認識的人抱持著最壞的想法,正因為我們知道到這些盲點,才有辦法意識到自己對於陌生人的認知可能是有誤的。
"If you don’t have a default truth, if you don’t implicitly trust others, you can’t do anything.”

後記:
第一次聽非文學的有聲書,不得不說體驗滿不錯的,尤其本書是由Gladwell親自配音,加上文中的引述都是直接撥放聲音原檔,在讀書的過程就像是在聽Podcast一樣,非常有趣。尤其Gladwell的敘事功力本就不凡,也讓讀者能夠更加投入於書裡的討論中。
也因為是用聽的,更加考驗了自己在做筆記的功力,算是滿有趣的一次經驗。
追蹤其它平台
記錄心得為主,爾偶推推書、寫寫文。 主觀意見偏多,文學無雷。 目標是打造一座圖書館。 若你也愛讀書,希望這裡有你需要的文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