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習慣》我遲到了,今天開始讀第一章

2022/08/0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橫掃暢銷書榜單的《原子習慣》,已經出版將近兩年。這本書正火紅之時,我就跟上風潮買了一本書囤在家。抱著有收藏就等於有收穫的懶散心態,一直沒開這本書。如今又是什麼契機拿起它呢?來自近幾個月,發生在我朋友身上的神秘變化。
前幾個月他開始讀這本書,每看一點就分享一些。那時,他立下兩個目標,其一是重新開始學中文,另一個就是透過線上課學寫程式。通常對達成目標的想像,是寒窗苦讀。然而兩個月來,我實在沒看到他充滿儀式感的打開課程,而是每天20分鐘左右,在等朋友上線玩遊戲的時間,完成了Coursera上的8週入門課程。就連他最討厭的中文課,都規律出席,認份上課。
我深感震驚,《原子習慣》到底給他什麼樣的邏輯和心態建立,讓他自然而然的創造改變。我一定要來看看!今天就從第一章起,將我閱讀到的內容稍做整理,順便紀錄自己的心態變化。
第一章〈原子習慣的驚人力量〉
  • 微小增長的總和:在你做的每一件事中找到微小的改善空間。
    這段提到改變英國自行車隊命運的教練布萊爾斯福德的一套哲學,加入團隊做的關鍵之舉,就是調整細節。從自行車座墊到選手服裝,從可以想像的事務到敏銳觀察的細枝末節,逐一進行改善。
    這件事讓我反思日復一日的活著,容易進入自動導航模式。常聽見有人提倡「認真過生活」,我想就是如此。認真過不全等於精緻過,認真過也不一定是儀式感,而是感知的能力。常常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力不從心,其實是每一次心中想著「算了」,重複放棄的微小事物囤積而成。
  • 人很容易高估一個決定性瞬間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每天做些小改善的價值。我們往往如次說服自己:巨大的成功必定來自巨大的行動。
    這兩句話如兩巴掌迎面摑,抱持這種想法的豈不就是我嗎?當然隨著年紀增長,我有意識到自己有類似的習慣,逐漸在改善中。大學的我是另一番風景,我會讓事情、思緒持續交錯、紛亂,直到亂到影響我的時間安排,才進行一次大整肅。整肅內容包含:寫心態重建清單(youtube曾紅極一時的主題 #getting my life together)、重買一份子彈筆記本、重劃時間安排等。大學時期,幾乎在這樣的循環裡度過,每一次大整肅會覺得自己身心暢快,但心裡也會害怕下一次的慌亂和堵塞之感。而我為什麼願意沉浸在循環之中,因為我無知的相信著成功必定伴隨巨大的行動。
  • 想要預測自己的人生走向,只要追蹤微小的收穫或微小的損失曲線,然後看看你每天的選擇經過十年或二十年會被「複利計算」成什麼。
  • 系統和目標有何不同?一開始讓我認知到這個差異的,是創作《呆伯特》的漫畫家史考特.亞當斯:目標是你想要達成的效果,而系統是讓你達成那些成果的過程。
    求學歷程中,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尋找自己想要什麼?試著釐清短期、中期、長期目標。比較少花時間思考,如何設計穩定追求目標的流程,以至釐清目標後,我常常懷疑正確性,又常常只有三分鐘熱度。不僅個人,系統和過程的重要性,也在職場中深有感悟。身在教育產業裡,看著公司在廣告或教師人力上開源和拓展,卻忽略一套穩定且符合需求的培訓系統或客戶服務,需要花費心力長期耕耘。如同書中的另一句話:「我們真正應該改變的,那造成那些結果的系統。從結果面著手只能短暫解決問題;想要永久改善,就必須從系統面下手。修正輸入,輸出字會有解。」
  • 目標限制了你的快樂:把自己的滿足侷限在一條特定道路上,沒有道理。系統優先的心態提供了解藥。當你愛上過程,而非產物,就不必等到獲得自己的許可才能快樂。
    這一句話讓我想起希臘神話裡的薛西佛斯,如果我們不把快樂捆綁在結果之上,薛西佛斯就不再是悲劇人物,他會是幸福的。一個又一個的目標,都是我們賦予這個世界的價值。當我們只看重達成的那一刻,而忽略過程時,每完成一麼個目標,人生就增加一點虛無之感。登峰造極的成就相當可貴,但我們更應該意識到登峰的本身才是充實人心的力量。
本章的精選句子,以及延伸想法到此結束,期待自己持續書寫。
仲夏讀劇
仲夏讀劇
✦ 藝術文學、戲劇表演 🧝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