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李桐豪,是不可能不被他的俐落筆鋒、暗藏珠璣給吸引的。即便是幫一棟房子著述,竟也能如電影鏡頭華麗流轉,一邊舉杯同飲,另一邊又看見盛宴裡的破敗跡象。他的文字是冷眼慶賀,又有最後一絲溫柔停駐在頹圮。
《紅房子》即是這樣「冷熱交錯」的作品。
從最早的神社身世,爬梳到疫情時代的起死回生,宛如追索一條溪流的歷史般細膩,但同時又不只是絮絮叨叨、喃喃自語。你讀他寫:
「白色恐怖的年代禁歌禁舞,城市的暗夜有政治受難者家屬哀哭,唯獨紅房子笑聲不絕,外交官或美軍舉行酒會,客人乘轎車前來,歌照唱,舞照跳,派對狂歡直到天明。」
輕易揭開特權階級的歌舞昇平,又眼看房外的人間。
除了政治重大事件:中美斷交、美麗島、民進黨籌組⋯⋯他也寫花邊——那些在紅房子裡的喜宴、
情殺、警官之死。
「歷史造化何其諷刺,當初紅房子為見證中美友好關係而建,然而兩國黯然斷交,也在同一棟紅房子。」
寫那樓起樓塌,也寫那歡場聚散,無一不細膩,有時讀到結尾真想叫好,同時又帶點難以言喻的惆悵。
一張頗富盛名、刊登在
《時代雜誌》上的北投照片——「美軍與臺灣女性泡湯」,曾引發老蔣不滿,民眾投訴,卻也揭開金援的權力關係。李桐豪是這樣寫的:
「蔣介石大動肝火的原因也許並非文章醜化臺灣,而是記者像是揭露國王沒穿衣服的小孩,揭露了赤裸真相──美國大兵與臺灣少女、男與女、金援與被金援,那是原始的性關係,何嘗又不是那幾年的臺美關係?」
赤裸、尖銳,拳拳到肉,反過來用疑問為歷史作註,也是他的本事。
儘管書中也大量引用官方、報紙資料,形成強而有力的證據,但特殊的還是——本書採訪了各個經歷紅房子不同時期的老員工,或大或小,有人是廚師,就有人是總管,也有人是總統的理髮師。每個人眼中的紅房子全不相同,各方角力、軼聞被一一檢視,以庶民搭建起的口述史,彷彿也在書中悄悄成形。有時真的很好奇,李桐豪到底是怎麼訪問的,能將故事「掏」得那麼仔細——不是挖,而是更為精巧、需要技術的掏。
最喜歡的一章,應該是談民進黨籌組。明明坊間史料眾多,都說鶴唳風聲,卻也不見得那麼緊張。李桐豪寫解嚴前的建黨,是風起雲湧、變幻莫測,魏耀乾用「牙醫師集會」掩蓋組黨的秘密沒有被藏住,被一中年人精準看出,但陌生人伸出援手:
啊,這輕輕一拐,彷彿自己也在歷史的軌道旁,側了個身。
作為建築的紅房子,不僅是見證政治與歷史轉移的空間,更是萬頭攢動其中的日常運作。李桐豪大可把圓山大飯店寫得金碧輝煌、萬丈光芒,但他像持放大鏡的便衣警探,將自己隱身在大與小的敘述之間,默默筆記順帶註釋,每一條註腳都是他的眼神駐足之處。《紅房子》最為可看,乃在於作者的「毫不經心」——唯有寫意,才能意在言外,得魚忘筌。這功夫之深厚,卻也是一般寫作者難以輕易到達的峭壁。
這不是單純一部為建築作史的書,而更是以建築為史作註的私史。連篇讀來,彷彿自己也經歷了那紅房子裡的興衰,明白了時代的物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