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繪,印象海,德布西。

「音樂,是音符間的『留白』。」

8月22日的知名壽星,亦作為壓軸登場的獅子座名人!「印象主義音樂」(impressionist music)名家:德布西(Claude Achille Debussy ,1862-1918)
誕生於法國聖日爾曼昂萊(Saint-Germain-en-Laye),被譽為古典音樂「浪漫主義」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不朽作曲大師,德布西以優美又典雅,將美麗景緻注入音符間的特殊和聲手法,融合東方神秘色調、美國爵士樂等多元創作風格,進而譜出《月光》(clair de lune)、《海》(La Mer)與《牧神午後前奏曲》(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等傑作。
回顧其走過的足跡點滴,早年的德布西如同其他音樂神童一樣,10歲那年即獲選進入巴黎音樂學院,修習鋼琴和和聲學等專業科目。後來憑藉優秀的畢業成績,順利取得了法國官方「羅馬大獎」(Prix de Rome)的高額獎學金,動身前往「藝文之都」羅馬接受更精深博大的指導。學成返鄉之後,德布西投入專業作曲家的行列,並完成許多備受歡迎、但具新潮曲風的樂曲,因而「跟風」搭上了巴黎藝文界當時所盛行(並帶爭議)的「印象主義」風潮。
在那個傳統藝文創作思維受到不斷新秀挑戰的黃金年代,專業評論家對於印象主義這個名詞,尤其針對幾位在沙龍圈大放異彩的青年畫家而言,莫內(Claude Monet)、馬奈(Édouard Manet)等,其實是明顯夾雜著負面抨擊,甚至是惡意嘲諷的,因為許多資深學者覺得所謂朦朧的筆觸,畫作中沒有非常明確的陰影,亦無彰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根本不是真正的美感,只能說是一種如夢似幻的意象,單純描繪毫無價值的空氣而已,絕非是「學院派」此等能登上大雅之堂的藝術主題......所以在刻意避免自己受到無謂的牽連或干擾下,德布西創作生涯都未曾接受被歸類成「印象主義派音樂家」的論點,據說還指正過不少將其與莫內等人畫上等號的好事者是「笨蛋」呢!
雖然說,德布西傾向使用「象徵主義」的字眼來精確形容其五線譜下的各種作品,但受到同時代印象主義文學和藝術的影響之下,他的音樂本質儼然已成為一種蘊含聲音本身相對價值的音樂,更蘊含著讓人不知不覺浸淫其中的音響魔法,也無從需要額外的主題動機來添加與裝飾,再加上他使用具希臘或亞洲特色的音階(如古代中國的五聲調式),完璧符合了印象主義當年所要呈現出來的新藝文風格,自然而然地,隨著印象主義日後在歐洲抬頭,諸多藝文工作者所贏得的高度肯定,德布西也就成為了印象主義派音樂家的頭號代表。
除此之外,
在德布西的書房裡,掛有一幅由日本浮世繪名家葛飾北齋(Katsushika Hokusai)所完成,列名《富嶽三十六景》之一的《神奈川沖浪裏》(The Great Wave off Kanagawa)複製畫,內容以「聖山」富士山為背景,生動繪出神奈川外海上巨浪襲打漁船,海上的工人們為了生存而努力對抗驚濤駭浪的圖像。
參考音樂史學者的臆測或推想,此作品當年可能深深影響了德布西,更在書信中提及「記憶中的海可能會比現實中的(海)更讓我有感覺」的想法中,他用將近18個月的時間,譜出交響詩《海》(La Mer):
本曲由三個樂章構成:「海上的黎明到正午」(De l'aube à midi sur la mer)、「波浪的嬉戲」(Jeux de vagues)以及「風與海的對話」(Dialogue du vent et de la mer),不只加深和實踐其「音樂是由『賦以節奏的時間與色彩構成』」的理念,西元1905年所發行首版樂譜全曲集,更在德布西的要求下以《神奈川沖浪裏》的摹本為封面。

圖片來源,一併致謝:
璀璨的万華鏡下,365+1,點點繁星在夜空裡閃爍著,似嘻笑或沉思,編織成璀璨奪目的銀河千景。有歷史的世界是幸福的,否則風花雪月終歸虛無飄渺。流逝的時光,潺潺細水,取一瓢的點滴拾遺,悄然偶遇的時空現場,我們都是舞台上的主角,看哪!芸芸眾生,每一天來到世間的人物群像,名為啟明之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