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ortimer J. Adler, Charles Van Doren 譯者|郝明義, 朱衣 出版|台灣商務
閱讀一直是我非常喜愛並熱衷於的興趣,也許對於很多喜愛閱讀的人一樣,對我而言是一件非常自然而然便發生的結果。老實說,從來沒有太過糾結於「如何閱讀」這件事,反正就是一本接著一本的閱讀,如此單純。
也正因為閱讀對我而言是如此單純,要如何確保一本書的內容被有效內化進腦袋中便變得非常困難,從一開始的劃線到後來的單句心得、一書一筆記甚至到後來將書評、書摘發表於網路上,其實一直都是屬於很不踏實的感受。即便將書中想法轉變為個人文字記錄下來,到底要到怎麼樣的程度才真的算是讀懂了一本書呢?這些問題一直到我讀完這本被譽為「閱讀界的聖經」,由哲學家Mortimer Adler、與作家Charles Van Doren一同編寫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後,才稍為有點方向。
本書是一本為了閱讀而寫的書,所以它開宗明義地寫道本書是「把閱讀當作增進理解的人」而寫,而閱讀的藝術便是在於掌握每一種訊息的技巧。
閱讀是一種學習
閱讀的理由有千百種,有為了獲得資訊的閱讀、為了增進理解的閱讀、作為消遣的閱讀,目的本身並無優劣,但若是希望達到藉此成長的主動式閱讀,作者認為這樣的閱讀是需要非常努力、積極的學習,也因此,作為消遣的閱讀並不適用於書中提到的閱讀四層次。
閱讀的四層次
由簡至繁,作者將閱讀區分成了四個不同的層次,各層次間本身並無順序,但越高層次的閱讀中都包含了前一層次的所需技巧,以下簡單介紹:
第一層次:基礎閱讀
基礎層次正如其名,是最單純的一種閱讀,本身並不需要任何技巧,只要是受過基礎教育的母語者都應該要具備的閱讀能力。只要你能讀懂書裡的段落、章節,無論程度為何,都代表你已經掌握基礎閱讀的能力,在這個層次的閱讀中,多數讀者只要能夠回答「這個句子在說什麼?」即可。
第二層次: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又稱系統化閱讀。在這個層次的閱讀中,如何快速地抓出一本書的重點是其核心。而「檢視」則又分成了「略讀」與「粗讀」兩種方式。藉由略讀去觀察一本書的架構,從目錄、書封、作者、章捷主題等資訊快速判斷一本書的內容是否值得提升到第三層次的分析閱讀;再靠著粗讀以不拘細節的方式快速讀完全書。
檢視閱讀本身的難度有二,一是閱讀速度的要求、二是理解力的要求,由於檢視閱讀永遠是主動的,無論是在粗讀還是略讀階段,而我們在閱讀一本書時一定要不斷記助下面四個問題:
-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 書中的細節說了什麼又是如何表現的?
- 這本書是有理嗎? 是全部有裡還是部分有理?
- 這本書與你何干?
出了基礎閱讀的層次外,往上的所有閱讀核心就是在於「提問」,所以從這個階段開始,學會作筆記也能為非常重要的重點。
第三層次:分析閱讀
來到第三層次的閱讀,就已經屬於精讀的範疇了,然而並非每本書都有精讀的必要、也很難做到,因此檢視閱讀的階段其實也是在分析一本書值不值得精讀的把關口。像是用來消遣的文學閱讀、單純用來獲得知識的科普閱讀等,並不需要到達此層次。
在這個階段的閱讀,是最全盤、最完整的閱讀,也因此在分析閱讀的層次中,閱讀時間並不是你的考量,你要做的就是緊抓著一本書,一直讀到你了解作者所有想說的話、也了解自己對於這些話的所有想法為止。
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的內容
- 區分書籍類型
- 找出書籍骨架:以一個字或一段句子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 分析書本組成
- 找出問題: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或想解決的問題
第二階段:詮釋一本書的論述
- 找出共通辭義、與作者達成共識
- 判斷作者主旨:辨認主旨很重要,因為他關係到你是否認同作者,而主旨通常出現於一本書或一章的開頭。
- 架構出一本書的基本論述:基本論述涉及作者的判斷,沒有論點支撐的論述、就只是個人想法的舒發、本身並無正當性,一般而言多是藉由演繹法或歸納法成。
- 找出作者對於問題的答案或還沒解決的問題
第三階段: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 先理解、再批評:除非能詮釋透徹,否則不輕易批評。
- 理性表達自己的意見
- 在做出評論之前,自身理論要先有基礎
- 與作者對話:
- 作者知識不足
- 作者知識有誤
- 論證不合邏輯
- 分析不完整
若上述批評拿不出證據,你「必須」認同作者的見解,你可以不喜歡它、但不能不同意它。
第四層次: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是品質最高、也是最難的閱讀層次,同時也是閱讀的最終階段。主題閱讀要求的是最主動的閱讀,涉及到大量書籍的閱讀,讀者必須先掌握檢視閱讀與分析閱讀的技巧,並找到一個想研究的主題,再根據這主題來選定閱讀方向,總共包含了五個步驟:
- 找到相關的章節:主題閱讀中,你只關心自己的主題,因此你閱讀的是主題、而非書籍。
- 帶引作者與自己達成共識:建立屬於自己的詞彙庫,由於不同作者對於單一概念可能有眾多用語,你必須帶引作者們與自己達成共識。也就是思考、沉澱與抽象化的過程。
- 釐清問題:建立指己的主旨。
- 界定議題:尋找爭議,並將爭議的關係性整理清楚。
- 分析討論:把議題和回答按照特定的順序排列、討論,同時告知自己為何如此安排。
讀懂一本書
本書可以稱得上是讀書法中的聖經,寫於上世紀40年代,也因此讀起來就已經相當有難度,更遑論做到書中的方法。究竟要如何閱讀一本書、到什麼程度、怎麼吸收內化,其實都是非常個人的事,本書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但要怎麼實際執行最終還是回歸到了個人的意願與選擇上。作為一本閱讀教科書,這本書可能並不適合推薦給平常沒有閱讀習慣、或甚至閱讀數量不多的初學者,說實話也實在沒必要。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閱讀就好了。
正如前面說的,閱讀的理由有千百種,每個人都有自己最適合的閱讀方法,如果你本身已經非常習慣大量閱讀,想往更深的海域游去,那這本書就非常適合你,推薦給你。
追蹤其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