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件-7

2022/09/1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誤會淺論
緒論
人在犯錯時可以有幾種應對方式,可以正面積極的承認錯誤,也可以消極的逃避面對。正面積極的態度有助於改善處理問題的方法,進而求得更適切的解決方案,甚至有提升人際關係的可能性;被動處理問題,消極逃避的做法往往會導致問題惡化,進而擴散到其他層面,造成生活中的各種困擾。然而一般人為求一時的心理安穩,往往選擇逃避,甚至希冀問題會隨著時間而淡化,但問題往往只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更加難以處置。為了避免發生這樣的狀況,我們必須適時的使用「誤會」這個詞彙來扭轉不利情勢。
誤會的內涵
誤會的產生在於人際之間,意指溝通時符號所攜帶的意涵無法正確的被對方所理解,而導致誤讀的現象,通常可以透過另一次的符號傳遞來修正。但是這樣的誤讀有可能在無法立即修正的情況之下,引起激烈的情緒反應,導致溝通管道中斷,進而使人際關係產生變化。這裡所指的「變化」,通常是指「惡化」。而人際關係通常是一個網絡,鮮少有個體對個體的關係存在。因此當錯綜複雜的網路關係,在某一個端點開始產生阻礙的時候,其影響將涉及周邊網絡,影響層面及時間長短則難以預料,而這樣的影響通常是不可逆的。
誤會的操作
誤會通常發生在自然的人際關係溝通當中,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如前文所述,此類無法錯誤關係可透過再次傳遞符號來進行修正,甚至可以說交換訊息的次數越多,越有可能導向正確的理解,但這是在理想的狀況下。因為符號本身是中性的,其背後所攜帶的意涵受到人的意念以及情緒的影響,無論是發話方或者是接收方皆是如此。特別是在使用媒體作為媒介的時候,雙方有很高的機率無法直接的以感官接收對方的訊息,比方說無法看見對方的臉部表情、無法聽見對方說話的語氣等等。而這樣的空白區塊,就給予操作媒體的人,一個操作的空間。所謂操作,是基於某種目的而進行的非自然行為,而人是趨利而行的動物,因此操作的面向也會導向對自己有利的狀況,這就是目前社會上常見的操作媒體以及操作輿論。
操作的原則
既然是誤會,而且是自利取向,那麼必然會產生「你」誤會「我」的模式。這樣的模式經常用在逆轉情勢的時機點上,在「我」不利的情況下,指稱是「你」誤會「我」,那麼問題就變成「你」在處理訊息上產生了錯誤,雖然也有可能是「我」在發送訊息時採用了錯誤的符號模式,但是「我」並不會讓周邊人際網絡認知到這點。而這樣的操作,必須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流程圖如下:
犯錯→接受
↪不接受→表示是誤會→接受
↪不接受→擴散至人際網絡→接受
↪不接受→拉攏人際關係→接受
↪不接受→排除至人際網絡外
在這樣的操作下,「我」得以用悲情訴求,取得主控地位,「你」除了包容接納以示寬宏大度之外,別無他法,否則便是全面開戰,導致人際關係網絡的瓦解。在這樣四層的操作關係下,「你」若無法在事件起始時占得先機,在第二層、第三層關係時便處於以寡擊眾的劣勢,除非人際網絡在最初就是向「你」這邊絕對集中的,否則最終「你」只能遭遇邊緣化、孤立化的對待。這在以群體為主要活動關係的人類來說,將會造成深淺不一的影響。
結論
誤會與霸凌就字面意義而言是完全不同的,但就其產生的影響而言,卻是相似的。社會群體知道要遏止霸凌的存在,卻默許誤會的操作,這就是一種平庸之惡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0會員
41內容數
我寫這個,連我太太也不知道,她知道了之後說:「你還有什麼事瞞著我?我有在裡面嗎?你什麼時候寫的?」寫這個是利用工作閒暇的時候寫的,人物是用現實事件去交織出來的,其實是沒辦法直接用連連看的方式去對應到現實的人物身上。然後,我其實也沒有要刻意隱瞞,只是沒有特別想要說而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