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書手L | 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德國教授超強秘技,促進寫作、學習與思考,使你洞見源源不斷,成為專家

2022/09/2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作者|Sönke Ahrens 譯者|吳琪仁 出版|遠流出版
「想法的價值,在於脈絡與挪用」
你是否也曾打開一頁空白的Word,想要試著寫些甚麼,卻又不知從何下筆?尤其是開頭的第一個字,似乎就決定了一篇文章的走向?這種面對於空白頁的恐懼,對於多數的寫作者而言應該都不會太陌生,事實上,寫作的起點遠遠早於「面對著空白螢幕」的這個時間點。
筆記,才是寫作中最重要的部分。
本書由教育哲學講師,同時也是教育與社會學研究者的德國作者Sönke Ahrens所著,從寫作的想法、準備和注意事項談起,帶出了四個寫作的基本原則,最後再討論到成功寫作的六個步驟。其中,這些討論又主要圍繞在由德國社會學家Niklas Luhmann所獨創的卡片盒筆記法為中心進行解構。

什麼是卡片盒筆記

卡片盒筆記法法一詞由Niklas Luhmann發明,德文的原文是「Zettelkasten」,直翻成中文即是「卡片盒 」是來源於Luhmann在其學術生涯中歸納出的一套特別記事方法。
「一則筆記有價值的地方,在於其脈絡和內容」在一張筆記卡片上,他只會寫下一個想法,接著他會將其標上編號後存放於專屬於個人的卡片盒中(到後來其實是卡片櫃)。隨者想法一點一點隨著卡片盒內的筆記逐漸累積,一個具有架構的系統便會逐漸長成。
與一般筆記法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卡片筆記盒的概念本身就是一個想法產生器,著重於串聯跨領域的想法上,所以,當他在為卡片編號、註記時,採取的並不是如一般我們習慣的以「字母」或是「日期」排列,而是採取以「索引編號」替每一張卡片命名的方式進行,索引的目的在於,將新的卡片連結上一張有關聯或能串連的卡片中,藉此形成一連串的想法鏈。
藉由連結想法,在作筆記的當下便是再產生新的發想,也就是說做筆記的當下便開始在寫作。

三種筆記類型

書中,Sonke Ahrens又將筆記區分成了三種不同功能、用途的類型:
  1. 靈感筆記(Fleet Note):用來撰寫簡單想法的筆記,一般是隨身攜帶,隨時記下腦中冒出來的想法。因為這只是暫時性的筆記,所以可以寫下任何想法而不用太去在乎內容。這點有點類似印南敦史於【快速抓重點,過目不忘的閱讀術】提出的「單句感評」,也就是單純的靈感紀錄。
  2. 文獻筆記(Literature Note):閱讀筆記,專門記錄你閱讀到的資訊,包含從書本、影片、電影或網路文章中,將覺得未來可能會用到的想法,藉由自己的話來詮釋與記錄。這是最大部分重要筆記產生的地方,也是永久筆記的主要生產點。
  3. 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藉由定時瀏覽並思考靈感筆記與文獻筆記,永久筆記代表的是一個知識或想法的脈絡,也是最終放入卡片盒中的簡短筆記。在這個階段的筆記是經過多次審閱、思考得出的最終想法,因此內容要盡量準確、清楚、簡潔且單純,保持「一則筆記只記錄一個想法」的核心概念。

六大心法

1. 簡單就好

卡片盒筆記是非常個人的產物,找到自己有興趣的想法、紀錄、整理並重新思考,最後放進卡片盒中互相連、結合。因此,卡片盒中的所有卡片都是經過一個人不斷淬練後的想法,過程中唯一重要的功能就只是「思考」。
若只是不經思考便將想法全部記錄下來,最後卡片盒中便會充斥著各種未經思考過的筆記,散落在各處而變的難以整理。卡片盒筆記法精巧之處就在於,一張筆記被限制只紀錄「一個」想法。也許一開始會擔心這樣的紀錄是否足夠,但只要你專心在做筆記本身,等到筆記量漸漸變多並開始有所連結,一切擔憂一定會煙消雲散。

2. 寫作並非從0開始

每次寫作都從零開始,代表你仍是在用著傳統線性的思考模式在進行寫作。平常就需要養成寫筆記與紀錄靈感的習慣,打造自己個人的知識體系,一但當你要寫作的時候,只要從筆記庫裡面翻找,甚至無須翻找,相似主題或互相連結的筆記便會自然而然地浮現。此時,我們要作的便只是挑選出它們重新進行排列組合。
真正的寫作,從作筆記時便已經開始。

3. 為理解而輸入

正確的學習在於理解。而理解則是將已知的知識有意義的去做連結。
在閱讀、也就是輸入的當下,一定要抱持著「這樣的資訊能夠為現有的知識體系提升什麼」的想法,也就是要帶著「輸出」的目的去接觸那些新資訊。正如金炳完在【一次讀10本書的串聯閱讀法】一書中不斷強調,閱讀一定要帶有目的,當你帶著很明確的目標去閱讀去學習,正因為你早有打算,一定會變得更加專注、更有活力也更感興趣。

4. 思考外在化

書寫,便是最好的思考。
一個人只有在完全理解一件事情後,才能精準地將其寫下並使人讀懂。若你自認懂了一件事情,卻怎麼都無法用自己的話語將其重新詮釋說出,那代表你還沒有完全搞懂。
卡片盒筆記的厲害之處在於,能將我們大腦無法做到的事情完美地補上,大腦並不擅長儲存無意義的資訊,而藉由卡片盒筆記法把所有的筆記都集中到同一個地方,我們便能夠更有邏輯的替所有想法進行連結建立,透過不斷修正、比較與區別,作筆記的過程便是在思考。

5. 發展

連結即是發想。
當我們將兩個想法作連結時,一邊是在建構卡片盒的內部體系,同時也正是前面提到「思考外在化」的實際行為。切記,卡片盒筆記並不是為了蒐集知識,而是在於發展知識。在這過程中,我們必須不斷審視卡片盒中現有的筆記,並透過不斷修正、比較與區別,將概念相通的卡片連結在一起,並將概念有所矛盾或重複的卡片找出,針對自己寫下的筆記重新提出論述與論證。
關鍵在於,當我們寫下筆記時所訂下的關鍵字或標籤一定要夠精準,好的關鍵字並不應該是筆記中時常出現的字詞,否則這樣的關鍵字只會讓卡片盒中的筆記最後變成一灘爛泥,難以區分更別提互相連結。

6. 養成習慣

卡片盒筆記法本身並不是甚麼很難理解的概念,明明那麼厲害,那為何很少人選擇以這樣的方式記錄並法展想法?
在執行卡片盒筆記法時,最困難的一點就在於這並非只是單純變更作筆記的方式如此而已,卡片盒筆記法與其說是筆記法,更是一種思考的方法,我們已經太習慣藉由腦袋進行想法的產生,導致「藉由外部卡片記憶體來思考」變成了相當令人恐懼的事情。
要去除這樣的恐懼,最有效的方法其實便是行動。嘗試從一天作1-3條筆記開始,將作筆記逐漸融入自然生活中吧!

一直以來其實就有做筆記的習慣,主要是用Notion做為主要資料庫,記錄了我大量靈感筆記和文獻筆記,但始終沒有更進一步地將這兩者變成永久筆記,雖然各筆記中有盡量去做連結,但仍然並非以「一個想法」作為筆記的最小單位。最近也開始嘗試將Notion裡的各筆記中想法去脈絡化重新整理成永久筆記,目前用的是書中有提到的Obsidian軟體,不得不說,這套軟體的學習曲線非常高。
一套自己的知識體系,是非常崇高的理想,但我還是希望能嘗試看看。
希望你也能夠找時間讀一讀這本書,對於我的幫助真的很大。

追蹤其它平台
記錄心得為主,爾偶推推書、寫寫文。 主觀意見偏多,文學無雷。 目標是打造一座圖書館。 若你也愛讀書,希望這裡有你需要的文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