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九]成為大人後

2022/09/2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篇討論的由來,是我看到一個有關凝聚團體默契的活動--棉花糖挑戰
棉花糖挑戰裡,幼稚園小孩的表現比大部分的大人好,許多人反思出其中的原因
1.小孩會在一拿到材料後,便開始行動
2.當失敗時,小孩會快速的改變方法
3.小孩們可以自然的開始合作
而相反的,這些特質是實驗中大人所沒有的,實驗發現大人們傾向於
1.先想好計畫,再開始行動
2.花時間決定誰負責主導大家的行動
因為這些原因,讓大人在實驗中損失了很多可以"行動"的時間,也因此表現的不及小孩。
謹慎計畫或勇於冒險
在這個實驗裡,我們看到勇於嘗試的小孩,比起謹慎計畫的大人,有更多的時間操作,也因為這樣,小孩可以有較好的表現,但換做現實生活中的行動,真的是勇於冒險比較好嗎?又或者,真的是謹慎計畫比較好嗎?
這個問題想必是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的,勇於冒險或許能透過不斷嘗試而找到解方,卻也可能導致場面混亂或一無所獲;謹慎計畫或許能透過清楚有條理的操作,用最高的效率完成目標,卻也可能計畫錯誤,花了很多時間卻發現是徒勞。
從這點來講,我們便無法確定謹慎計畫或勇於冒險,究竟哪個是優,哪個是劣。我覺得很多時候是結果論,因為有好結果,所以說是優;因為有壞結果,所以說是劣。真正時候還是要以自己的判斷,計畫或冒險並不是達成目標的解方,重要的是自己如何操作,選擇令自己自在的方法,這些都只是過程,結果是成是敗沒有人說的準
從小孩轉變成大人
每個人應該都經歷過吧,到了一個年紀,看到小朋友們玩鬧時,會覺得在他們的世界裡,好像不用想那麼多、顧忌這麼多。
先不論這或許是我們先入為主的代入,我們會覺得小孩可以很自然的形成某種關係,例如朋友或合作伙伴(比如說一起組裝玩具,或一起堆沙堡)。為什麼變成大人之後,這種人和人之間的默契就不見了呢?
用棉花糖挑戰來看,大人們可能會習慣在合作前自我介紹、認識彼此,其次可能是分工、決定誰要負責領導大家,這個習慣是怎麼來的,我猜想是大人會希望能認識自己的夥伴,或至少在稱呼對方時,要知道對方的名字;相反的,小孩大多不用先自我介紹,多半是用"你、他"來稱呼別人。
我覺得相較於小孩,大人在合作時會更在意對方的心情,也會更在意彼此的尊重,我的意思不是說小孩就不尊重彼此,而是不同團體都有不同的相處方式隨著年紀變大,我們除了會專注在目標本身,也會更加留意身邊的人的感受
很多人把棉花糖挑戰當作是給大人的提醒,提醒大人們長大後失去的小孩的特質,但我更想把棉花糖挑戰當作是分析大人小孩不同之處的實驗,小孩會把注意力集中在目標本身,而大人會把注意力集中在目標和別人的感受上,這些互動方式沒有優劣,只是不同群體不同的相處方式而已,所以,當你問我在棉花糖挑戰實驗中學到了什麼,我會說,我學到大人和小孩因為思考方式的不同,而看重的不同事物,這其中沒有優劣之分,只是顯示了不同群體間的相處模式

5會員
35內容數
用不同角度思考生活中的小疑問或大議題,有關時事、爭議和各種所見所聞,不評論事情的對錯,只分享自已的觀點,希望能保有事情的開放性及社會的多元包容,並促進不同立場間的溝通。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