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書手L | 惡意如何帶來正義?:被誤解的第四種行為,從心理學、腦科學重新解讀人性黑暗面的成因,及翻轉個人與社會的力量

2022/10/0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作者|Simon McCarthy-Jones 譯者|鄭煥昇 出版|臉譜出版
「惡意作為我們的『第四種行為』,是人性中的重要一環。我們可以欲這種損人不利己的心態去為惡或行善。惡意可以被用來剝削他人,也可以用來抗拒剝削。只要不公不義存在一天,我們就需要惡意,而只要惡意存在一天,不公不義就也不會消失。」
假設一下,今天你和一個陌生人得到了能夠自由分配100萬元的機會。對方能夠任意分配你們兩人獲得的金額,但你也可以決定要不要接受對方的分配,若你不接受,100萬元便會被沒收,所有人都沒得分。
如果今天對方決定只分你1萬元而保留剩下的金額,你會接受嗎?
這個實驗被稱作「最後通牒賽局」,從經濟學的角度上,即便只是1萬元的利益,合理的做法應該是接受它,因為即便對方分到了剩下的99萬,你還是賺到了1萬並無損失。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經濟學家在這個實驗中發現,有很多人寧願不收下這天上掉下來的1萬元,也要懲罰對方的不公平而選擇兩邊都拿不到錢。這種損人而不利己的惡意,本身是非常奇怪的概念。
如果人類是理性的生物,那這種不理性的惡意究竟如何產生的?又會怎樣影響著我們的日常?
而本書便是希望由「惡意」的角度出發,探究怎樣的動機促使人類的惡意行為,惡意存在的理由又是什麼?最後延伸討論這樣的惡意又是如何形塑現代社會。
本書由英國三一學院臨床心理及精神醫學院副教授Simon Jones所寫,他曾發表過許多範疇多元的心理學研究,也經常為報章媒體撰文,藉由自己的專業分析時事。而在這本書中,他則打算透過心理學及大腦科學的角度分析人類惡意的根源,並藉由社會學的角度討論其中的理由。作者認為,惡意的存在,很可能正是緣於基因上為了生存而產生的一種正向心理機制。
然而觀察人類的幾種基本行為,惡意行為在直觀上明明無法帶來任何好處,為何到了現代社會中還依舊不斷地發生?

四種基本社會行為

從自身行動的利益得失出發,我們總共有四種方式與他人互動:
1.合作:雙贏局面
2.自利:自我利益優先
3.利他:他人利益優先
4.惡意:雙方都不利
在判斷上,前面三種社會行為在過程中都會有自少一方獲得利益,然而「傷人七分、自損三分」的惡意存在卻產生了演化上的一個大謎團。究竟這種沒人是贏家的行為為何沒有在長久以來的天擇中被篩掉?在所有動物之中,又為何只有人類會有這種奇特的行為?難道說惡意的存在其實在特定情況下能夠為人類帶來好處嗎?

惡意的分類

在談論惡意的好處前,首先必須瞭解不同形式的惡意間有怎麼樣的區別。
1.支配的惡意
為了支配他人而存在的惡意,最原始的一種惡意。像是上司不惜讓公司產能降低也要榨底成員工、警察不惜丟掉飯碗也要毆打犯人的情形,都是源於這種本能性的支配惡意。
2.反支配的惡意
反支配使我們不樂見他人取得快樂,不惜代價也想將上位者趕下台。一方面想向上爬、一方面卻又希望把有權有勢者拉下。理由可能是為了懲罰不公、也可能是出於反抗。比如說仇富心態或是前面提到的「最後通牒賽局」等,反支配的惡意讓我對於他人因不平等而取得的快樂感到負面情緒。

惡意行為的好處?

從微觀上來看,這種損人而不利己的惡意行為似乎並無法為人類社會帶來任何好處,但就宏觀上來看,惡意實際上並非沒有益處。首先,惡意可以阻絕不公平的行為,並讓惡意所造成的傷害流向其他的不公正競爭者身上。藉由犧牲自我懲罰不公正,可能讓其他不公正的人停下自身的不公行為。再者,也許實施惡意可能會損害自身的利益,但就整個群體而論,最終利益仍會流向群體中的其他人。
比如說,看到他人插隊時,即便明知道對方手上有武器也要上前斥罵的行為。雖然對於行為者本身可能會受到插隊者攻擊,但卻能防止其他插隊者的出現。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雖然惡意行為人本身會遭受不利益,但卻可能得到非物質上的好處。以前面的例子為例,雖然上前喝斥插隊者的人可能會遭到對方報復甚至攻擊,但他藉由這樣的「高成本懲罰」,使得自己在其他人的眼中成為了一名英雄,取得好聲望。

惡意與政治

在書中,讓我覺得最有趣的是關於惡意碰上政治時的一種有趣型態。作者指出,政治的本意就是在於贏過其他人、跑在他人之前。因此在這種環境下,惡意是達成政治目標的極佳手段。抹黑、造謠等手段也因此在政界中層出不斷,藉由損害自己的部分名聲,去破壞他人更多的名聲,無須絕對勝利,只求相對優勢。而這也不僅僅指涉及政治人物間互相施加的惡意行為,不記名選舉制度的普及,更可能使越來越多的選民一同參與到這個充滿惡意的環境中。
作者以2016美國總統大選與2020英國脫歐公投為例,根據研究發現,在2016美國大選中,有一部分人投票的理由並不在於比較支持哪一方候選人,更多的是想傷害另一方候選人。跟據研究中心民調指出,投給川普的53%選民中表示,與其說他們是川普的支持者,不如說是討厭希拉蕊,投給川普只是為了制裁希拉蕊的手段。這證明,即便投給川普與自身的價值觀不符、甚至可能為自己帶來不利益,但只要能夠懲罰希拉蕊,他們也願意犧牲一點自身利益。
這點其實是滿有趣的觀察,若帶回台灣的政治,我想當初2016大選,絕對也有一部分的中間選民是因為不爽國民黨進而投票民進黨的,而這其實就是惡意再政治中的最佳體現。

小結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我想很少人會承認自己是個充滿惡意的人,事實上,多數人很難察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微小惡意行為。
本書並不是要評價「惡意」是否是一個合理的行為手段,畢竟它已經存在於人類基因中數百萬年,為人類的社會帶來了壞處、當然也有益處,其存在肯定有其理由。書中更想強調的其實是希望當下一次我們心中冒出了惡意的念頭時,夠好好冷靜下來想想自己當下的惡意究竟是屬於哪一種類型,並想想自己為何憤怒,進而思考自己即將做成的行為是否在理性上能夠被妥協。
「惡意」與「正義」,兩個概念看似互相衝突,但作者在書中仔細分析了兩者間的因果關係,試圖理解人性的惡於社會中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從心理學、行為學上提出了十分有趣的觀點,如果你也曾好奇為何身邊有些人時常做出你無法理解的行為,不妨花點時間想想看,是否正是人類天性中的小小惡意在作祟。

追蹤其它平台
記錄心得為主,爾偶推推書、寫寫文。 主觀意見偏多,文學無雷。 目標是打造一座圖書館。 若你也愛讀書,希望這裡有你需要的文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