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大便的時候滑到一篇商周的一篇文章:「顧客買1杯咖啡卻坐整天,怎麼辦?跟小米學「大幅降成本」的方法」;篇幅不短,不適合當下的閱讀情境,但看了一下挺有意思,所以就在馬桶上多待好幾分鐘把它看完。
整篇大意是在講小米創始人在講他們怎麼用A工廠生產中不怎麼需要的東西,拿來做B產品的主要料件,然後大幅降低產品價格成為市場殺手。
這些事情對於有些經驗的產品開發人員來說,是再也基本不過的概念,然後大家都知道要做到這個你本身的學識眼界只佔30%,天時地利人和要佔上70%。
所以重點不是這件事。
我想談的是,文中提到彼得杜拉克的名言:「一切的創新,本質上都是把成本降低了30%以上。」我書讀得不多,看到這句話有蠻大的震撼,每一個字都徹徹底底反應我經手的專案,上市之後成功的跟失敗的根本原因。
設計開發產品過程裡面,通常『拿牛排的人』一陣天啟或PM們經過市場調查後,都會先設立一個目標成本價,然後依照這個成本價去找合適的solution,配置預算,拆解預算表,像是EE可以多少錢?ME可以多少錢?工時不能超過多少,模具跟研發費用需要用多少數量去攤等等。有個底之後去跟專案設計師、工程師們協商溝通,東搓搓西搓搓慢慢把可以達到目標的東西搓出來。
東搓西搓的過程裡面,一定會遇到大家都想加預算,要加到哪邊的爭論。
一開始設定的目標成本,都會是快樂錶,就是老闆們很歡樂,但PM RD們都打從心裡不覺得能達到的目標。舉最近的一個實例,這個產品肩負了我們公司能否繼續發展下去的重大使命,所以設定的目標就是要改良現有的產品,把產品被消費者抱怨缺少的規格加上去,然後依照第一代的開發經驗,簡化機構複雜程度,降低工時,增加良率,讓產品雖然增加了功能,但成本希望能比第一代低。
經歷過第一代產品開發混戰的我,開案當下興沖沖地列出了許多Wish list,像是:
外觀要簡單,不要有奇怪的倒鉤跟凸起,外觀複雜的東西模具貴,單價也貴。
最好是黑色,白色良率不高。
機構件越少越好,件數越多工時越多。
這三個看似很悲微的小小願望,卻都是對內個拿牛排的人許下的期待;也希望第一代有戰功,第二代總得給我多一點主導權,多聽我一點建議吧?
嗯嗯,內個人當然什麼都說好,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多麼痛的領悟這只是另一半的開端),第一版三個願望一次達成,第二版少了一點勉強接受,第三版神來一筆加了個伸縮機構,但有決定性的優勢,雖然知道一定會多花不少開發時間跟成本,但就花下去。
設計方向大致底定了,然後才是大許願時代開始。內個人開始說,線要怎麼收啊?要線勾啊,給一個不夠,兩個不夠,要三個勾好勾滿,希望把塑膠做得iPhone手機最新的顏色一樣,還覺得鏡頭的地方太素,要多一些東西看起來比較厲害,麥克風要越誇飾越好,這樣起來比較強。
喔,他老大每許一個願望,我腦子裡面無一沒有自動轉化成成本跟開發時間。但這些東西除了線勾以外,沒有一樣是跟User的使用經驗有直接相關的,多的都是從公司角度出發,自以為的花拳繡腿。
我當然擋,聲嘶力竭的擋…
最後只有天曉得我有多想維持計畫的成本架構,一切如同春風一般吹過了無痕;這些東西只有不做iPhone色做白的(塑膠怎麼扮玻璃),其他的願望一概滿足。但老闆最大的超能力就是改目標值,目標成本爆了?改目標就好了咩~
這種失控的例子俯拾即是,見怪不怪;但可以知道要如彼得杜拉克所說:「成本降低30%的創新」,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在硬體產品定義過程中,要經過多少掙扎戰鬥,會面臨多少內心的天人交戰?
經歷過大大小小的戰役,無論是身為旁觀者,或是份額大一點點的類爐主,唯一的體會就是:在開發產品過程,永遠不要忘記初衷,不要因為自己的靈光一閃或市場的些微變化,就任意調整規格。
所有的東西都是開案前定義規格時,都必須要能盡量兵推預測的,要盡量做到真的發生預料以外的事情,只能是砍專案或是推遲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