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伊屁打」做財報分析?屁屁幹嘛要被打?︱聽故事學財報EP16

2022/10/3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通常財報出爐的時候,大部分的投資人,應該都會關注毛利(率)、營業淨利(率)、稅後淨利(率),因為這是最直接了解獲利的方式。
如果這獲利三率又都能比上一期提升(三率三升),代表公司營運又更上一層樓,這樣股價就有機會被推高!
除了這獲利三率以外,還有什麼值得關注的嗎?
當然有嘍!就是PaPa今天要講的「EBITDA」!中文翻譯為「稅前息前折舊攤銷前獲利」。
EBITDA = 稅前淨利 + 利息費用 + 折舊與攤銷費用
以這個公式而言,就是把「利息費用」、「政府徵稅」、「資本支出」這三個因素先放一邊,純粹看一家公司在營運上所賺得的獲利。
看到這邊,你可能想問,看獲利3率就好了啊,為什麼還要看「伊屁打」這個東西,你並沒有很想屁屁被打啊?
好的,是這樣的,EBITDA這個數字,在很多投行以及外銀裡面是非常泛用的,投行會拿來計算「企業估值」,銀行則拿來計算「支付利息能力」、「支付貸款能力」,因為它們認為有以下的幾個好處:
第1:EBITDA所呈現的公司獲利,排除了財務槓桿、資本支出、政府稅負等因素,單純針對公司的商業模式來進行獲利的分析。
所以常常被當作「營業現金流」來計算估值,也用來計算公司支應「利息費用」、「稅負支出」、「資本支出後產生的折舊費用」的能力。
第2:在做投資併購或是銀行放款的時候,並不會只有「上市櫃」的公司!也會有小型或是未公開發行的企業,所以不一定能取得詳細的「現金流量表」!
在沒辦法了解所有「現金」項目的情形下,EBITDA會是一個很接近「營業活動現金流」的數字,可以說是一個用來判斷公司獲利好壞的常用指標。
不過有好就有壞,以上所講EBITDA的優點,反倒也是批評者所說的缺點!
因為上述EBITDA暫不考慮的那些項目,都是一家公司營運時所需要面對的,刻意扣除的EBITDA,會有高估公司的獲利能力的可能性。
所以股神巴菲特是不使用EBITDA來做分析。
PaPa本身則是在分析公司「償債能力」的時候會用到EBITDA,用法的公式如下:
「外部總借款 ÷ EBITDA」
這個公式算出來如果大於5的話,代表這家公司要累積超過5年的EBITDA,才能把所有的債務還清。一般來說,我們不喜歡看到超過5,但到底超過多少才算是太多,仍得依照產業以及同業來做出客觀的比較。
那為什麼要特別用EBITDA來計算償債能力呢?
這是因為公司在購買廠房、機器設備的時候(資本支出),現金就已經花出去了!
但後續產生的折舊費用,會因為會計原則的關係,必須每年每年按比例攤提在損益表中,所以才會說,折舊費用越高就會壓縮獲利表現!但這卻又得在現金流量表中加回來,因為並不是真正的現金流出。
所以把折舊與攤銷費用,加回到扣稅之前的獲利,會比較可以代表公司當期真正所獲得的現金流。
而因為要還銀行錢總是用現金,所以就會用EBITDA來代表現金的獲利,以此計算公司還錢的能力囉。
今天的聽故事學財報就分享到這邊(而且好像也沒有故事了XDDDD),如果你喜歡PaPa的文章,歡迎你來追蹤FB粉絲頁喔(連結)。
好的,那我們一樣不敬禮解散!拜拜!
illustration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銀行家PaPa
銀行家PaPa
327追蹤者
92內容數
PaPa家裡有2寶,是10多年的外銀社畜。我在方格子用我的故事分享財報怎麼看,也會做一些個股分析,也會寫一些有的沒有的。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助到你的話,也歡迎幫我的FB按個讚(銀行家PaPa),當做給我的小鼓勵!
財報怎麼看?想學財報分析?聽故事學財報的專題裡面,使用各種真實故事或笑話,讓你熟悉財報分析!看財報不是投資人的專利,看看你是不是下列的人? 老闆人:老闆不看財報,就像考完試不看榜單一樣。 財金人:銀行、預算、成本、轉投資分析都需要! 業務人:抓出財務有問題的客戶,免得被倒帳! 每個人:財報觀念還可以用在個人理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