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就聽過「只許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的故事,長大在這八年進行「情緒教育」的歷程中,一再的遇到「只許爸媽發火,不准孩子生氣」的家庭。
小時候就聽過「只許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的故事,長大在這八年進行「情緒教育」的歷程中,一再的遇到「只許爸媽發火,不准孩子生氣」的家庭。
爸媽:老師,我家小孩最近脾氣不太好,很容易發脾氣。
我:在孩子身邊,特別是主要照顧者,有沒有也很容易發脾氣的大人呢?
爸媽:有啦!「另一伴」(通常都是說另一伴)很容易發脾氣。
我:這樣孩子在耳濡目染的身教中,容易發脾氣很正常呀!
爸媽:可是小孩還沒有進來 可能-非學校 之前,沒有那麼容易發脾氣耶?
我:哦!那是因為進來可能-非學校之後,會變得更有「勇氣」,去爭取自己應有的權利,不再只是壓抑或漠視而已,所以孩子會開始將情緒展現出來,使用的當然是家庭當中最常見的模式,如果發脾氣是爸媽的常態,孩子自然就會選擇這個模式。
爸媽:你們沒有教小孩不要隨便發脾氣嗎?
我:我們教的是,讓孩子可以覺察自己的情緒感受,發脾氣是真的情緒感受嗎?還是只是工具?只是武器?如果是真的情緒感受,就可以用適當的方式,在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下,讓生氣的情緒感受抒發。
爸媽:我要怎麼讓小孩不要隨便發脾氣呢?
我:很簡單,從大人先不要隨便發脾氣開始。
爸媽:但要「另一伴」不要隨便發脾氣太難了,怎麼會說簡單呢?他工作壓力很大耶!
我:如果「成熟的大人」都覺得「不要隨便發脾氣太難了」,你怎麼會期待「未成熟的孩子」可以做到呢?
爸媽:(另一伴出現)為什麼要改變的是我?不是孩子?
我:因為你是孩子的爸媽呀!你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
爸媽:我覺得是可能-非學校把小孩變壞了!
我:我尊重你的想法,不過我還是必須闡述事實,可能-非學校「不會把小孩變壞」,但會讓小孩有覺察力去發現被壓抑的情緒,有勇氣去反映家庭的不平等,有力量去爭取自己的自由和尊重。
爸媽:反正你就是要我不要隨便發脾氣就是了!
我:你不也這麼要求孩子的嗎?
以上整理了這八年來,面對這類型家庭常見的對話。
最終有三種結局:
- 爸媽:這裡不適合我們,把小孩教壞了,我們轉學!
- 爸媽:從我們開始改變吧!開始學習和練習正念同在、正言溝通,從自己的情緒覺察和接納開始。
- 爸媽:我們沒有要改變,孩子就隨便他吧!
第①種結局,我們再也不會相見,課題徹底分離。
第②種結局,不到一年的時間,家庭的氛圍就會看到很大的改變,親子雙方都學會以一致性的姿態進行表達和對話,爸媽不再需要發火,孩子也不再需要隨便發脾氣。
第③種結局,年齡愈小的孩子,愈會對爸媽有所期待,孩子會希望爸媽和自己一樣學會正言溝通。但是因為爸媽不改變,所以孩子對爸媽的失望會日益積累,直到青春期決定對爸媽放棄。
只是相伴而來的,是孩子對自己的低自尊、低自信、低自我價值、低安全感,畢竟生命的前十多年,都是在爸媽可以發火,但自己只能壓抑的環境下生存著,那根深蒂固的潛意識,就會認為自己是不好的。
因為孩子會這麼想:如果自己是好的,爸媽怎麼會對他發火呢?
情緒教育很簡單,只要從大人開始。
情緒教育很難,因為要從大人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