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舉內容
綠豆爸:見不得孩子好的爸媽

2022/11/2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每個孩子都是爸媽手上的寶,每對爸媽都希望孩子好。」
曾經我是這麼認為的。
直到和上百個家庭一起合作之後,讓我開始感覺「事情好像不是我想的那麼簡單」。
原本被認定情緒管理有障礙的孩子,在我們調育後穩定了不少,然而爸媽卻會開始挑動他的情緒,讓孩子的負面情緒再度爆發⋯⋯
原本低自尊、低自信的孩子,在我們持續鼓勵之後,重新相信自己是有尊嚴和價值的,然而爸媽卻會開始玩弄孩子、批評孩子、挑剔孩子⋯⋯
原本在人際上容易有疏離感,習慣當邊緣人的孩子,在我們的陪伴下,開始融入團體、結交朋友,然而爸媽卻會開始在上學前和孩子發生衝突造成遲到,或是突發性地讓孩子請假,讓孩子又和團體疏離⋯⋯
原本對於學習逃走的孩子,在我們的引導後,開始對學習產生好奇,然而爸媽沒有看到孩子重燃的好奇心,而是開始盯孩子的注音符號、九九乘法、ABCD、字寫得漂不漂亮⋯⋯
原本沒有主見、沒有想法、不敢表達意見的孩子,在我們支持和重建自信後,開始願意說出自己所想、願意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渴望,然而爸媽卻會否定孩子的提議,認為孩子的想法是錯的、是不好的⋯⋯
簡單來說,只要孩子有熱情,爸媽就會澆孩子冷水;只要孩子有能量,爸媽就會消耗剝奪孩子的能量;只要孩子穩定,爸媽就會讓作息和關係不穩定;只要孩子自信和自尊提升了,爸媽就會貶低、嘲諷、指責孩子。
哪個孩子不在意爸媽呢?年紀小的孩子,跟著爸媽的行為起起伏伏;年紀大到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在內心建構爸媽模式,不需爸媽出手,自己就把自己打趴在地上,難以翻身。
難道這些爸媽見不得孩子好嗎?
有機會和這些爸媽對話,不難發現,他們通常也成長於「見不得孩子好」的家庭。
爸媽是自卑的,卻不甘於自卑,也不知道如何健康的和自卑共處。
於是爸媽直覺式地使用從小到大最習慣的「競爭」,也就是和別人比,而最簡單的「別人」就是孩子。
當孩子還小,要比孩子有能力、有權力,是很簡單的。
但當孩子長大了,爸媽卻不一定有跟著長大,仍然是不自覺地和孩子競爭,透過將孩子「踩」在腳下,來證明自己還有能力、還有權力、還贏得過孩子。
只是這樣的競爭,不但只會加劇自己的自卑感,更連孩子也一起拉入自卑的深淵裡了。
如果你發現自己也有上述類以的狀況,要非常恭喜你,因為「覺察」就是改變的起點。

經過這十多年的經驗,我們已經有很多健康面對自卑感的方法和行動。

而第一步,就是先從「看見自己的好」開始,也就是隨時「鼓勵」自己。

因為見不得孩子好的爸媽,通常也見不得自己好⋯⋯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趙介亭(綠豆爸)育有2子綠豆和粉圓,於2006年回家擔任全職奶爸,並於2020年成立可能幸福學院,分享幸福的心法與技法,陪伴大家拼出屬於自己的幸福拼圖!
可能幸福學院的英文名稱為 Possible Eudaimonia Academy,當中的「Eudaimonia」為古希臘文,代表「需要滿足的豐富感受」,和正向心理學所使用的「Flourish」意義相似,而和傳統使用的「Happiness」不同。可能幸福學院所追尋的不是小確幸,而是「大圓滿」!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享受沈浸的閱讀體驗
徜徉在不受干擾的簡約介面,瀏覽數百萬篇原創內容。
領取見面禮
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 48小時
Premium 閱讀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