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親子團聚會後,觀察到親子們之間彼此的相約,孩子會展現行動力的去邀約對方,因此邀請家長成為陪伴者同時也是觀察者,陪伴孩子與對方的親子一起面對面的相約。
在這個邀約的過程中,孩子能夠練習「面對面」的交流(聆聽、述說與詢問),孩子需要透過一次一次的練習來建立自信和勇氣,若是孩子沒有主動邀請大人的協助,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先以陪伴但不主動介入」,待孩子們雙方都有意願彼此確定好有要相約,時間與地點,雙方的家長與孩子們可以再一起彼此互相當面做討論與確認。
每次的經驗都是可以觀察孩子人際面向的機會,例如:孩子在邀約的過程,對方孩子不一定會有意願或著當下能夠順利邀約,我們可以陪伴孩子在面對各種不同情境之下,也會有各種情緒感受的產生,父母只需陪伴,傾聽與同理,你的接納可以滋養孩子的勇氣,這樣的「同在」很重要~
「不過度的引導或介入給建議」,讓孩子從每一次的人際經驗,建立自尊、自信與勇氣。
有時候看到孩子在面臨人際相處的失落、失望,挫折。請家長先安心、放輕鬆,允許這些在人際關係當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經驗,對孩子來說都會是學習與成長的機會,因為我們不是完美的,也不用追求完美。
在經驗「完整」的歷程中,
其實不論是身為父母的我們,還是孩子,都會需要經過不斷的練習~
我常常收到家長的回饋與分享,會提及「如何使孩子在人際關係中有自信和勇氣呢?」
勇氣,是憑藉自己親身克服困難的體驗而來的!透過一次次的經驗累積,當孩子看見自己成長的能力,就會越來越有自信!
我在學習阿德勒心理學裡面談到的「健康的情緒歷程」,讓我印象很深刻也是一直以來在我與孩子教養當中的反思與提醒:
「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失敗、犯錯,事件的本身並不會使孩子挫折,會使孩子挫折的,通常是來自大人的反應。(包含了回應的方式、批評、評論、指責、被否定、轉移、說服…)」
當時這段文字對我來說是很震撼的!我意識到當孩子面臨所謂的挫折、失敗,這個情境它觸動到我的童年生命經驗,早年回憶故事中當時我的感覺與感受,還有未滿足的需求。(人際關係當中的情感連結,歸屬感與認同感),我用過去的經驗與孩子互動,其實在過程中並不是健康情感的連結,會傷害與耗損親子彼此之間的信任感與安全感!
若是覺察發生了,請先告訴自己:不要氣餒喔!
社會情懷的開展與健康的情緒歷程,我們每個人都在學習中~
如果你願意,可以先從自己的童年生命故事,在小時候當我們感到難過、失落或挫折的時候,是誰撫慰陪伴著你?或者你有過什麼樣的故事,當時有什麼感覺、感受呢?
現在長大的自己,在滿足情感連結與歸屬認同的需求時,有著什麼樣的感覺與感受呢?
每每正心療癒的歷程是陪伴我去與自己的內在世界靠近、對話、相處的時刻,這也是愛自己很重要的練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