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舉內容
在夾縫中行走-北美館

2022/12/0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夾縫中行走」以夾縫比喻現今舉步維艱的生存狀態,並試圖從展覽找出解決之道。

盧奇歐.封塔那 - 空間概念

很多人想到藝術,會很直覺的想到「繪畫」,傳統的繪畫,強調的就是要「像」,要在平面的紙上畫出立體的事物。
走進展間,看到的第一個作品,就是這幅藍色的畫,因為站的比較遠,我原本以為這是畫出來的,但不是。
藝術家在畫布上開了兩刀(就是字面上的意思),這幅作品在當時屬於非常創新的設計,跳脫了平面繪畫的概念,也開創了新的藝術形式。
這是我最喜歡的作品,也定下了整個展覧的風格,接下來的作品,將更加突破。

郝經芳&王令杰 - 在一個萬物運動的宇宙中

第一個展間的末端,有一藍一黃兩塊不起眼的小板子,走近一看才發現,上面有一些淺淺的線條,以及一個小光點。
這是以雷射與熱敏顏料的特性所製作的作品,畫後的電子零件控制雷射的移動,形成一個不斷變化的作品。

鄧堯鴻 - 剩餘與蔥翠

看到這個作品,很直覺的,會認為是垃圾,的確,作品的材料是從路上撿來的廢棄物,但藝術家就是可以將任何東西變成藝術品。
雖然是剩餘的東西,但它們依舊能有用處,變成一件件作品,近期有蠻多人喜歡使用廢棄物,但我喜歡這個作品的原因就是它沒有特別要像什麼,就是很純粹的創作。
遷移
這個作品橫跨在四個展廳的交叉路口,讓人很難不去注意它。吵雜的聲音代表著作品含有機械零件。
幾隻銀色的青蛙不停的擺動四肢,試向前游去,但真正的路卻是在身後。
如果青蛙代表的是現代的人,甚至整個社會的走向,是否我們也十分努力,但卻選錯方向了呢?
導覽志工認為,銀色可能是一個重點,因為沒有青蛙是銀色的,藝術家這樣做一定有原因,因為水道也是銀色的,是否代表這些青蛙都被社會感染了,而無法保有自我呢?
谷之旅:在地圖消失處的探索旅程
個人判斷這是這個展覧最主要的作品,因為展覽名稱就是原自這個作品。
如果到國外或不熟的地方,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地圖,有的地圖會印在一起,變成一本書。
而在書的連接處,圖片會因爲黏在一起,而少了中間一條,特別是地圖,這樣的影響是很大的,但這種不確定性也是一種樂趣,也是一種冒險。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可能-非學校,前身由介亭、文伶、姝霈三位老師共同成立於2014年,並於2018年轉型為可能-非學校,以「性格調育、專案課程、親師生合夥協力」為教育目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可能-非學校 的其他內容
種福山萵苣(大陸妹)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W5D1 自然課-宇安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自然課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享受沈浸的閱讀體驗
徜徉在不受干擾的簡約介面,瀏覽數百萬篇原創內容。
領取見面禮
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 48小時
Premium 閱讀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