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地理
雲林位在台灣西方的中南部,在嘉南平原最北端。東邊是南投縣,西臨台灣海峽,南邊隔著北港溪與嘉義縣為鄰,北邊沿著濁水溪和彰化縣接壤。東西最寬的地方有五十公里,南北最長的地方有三十八公里,全縣面積總計一千二百九十點八三五一平方公里。其中十分之九為平原,十分之一為山地,屬亞熱帶型氣候,年均溫攝氏22.6度,年均雨量1028.9毫米。人口約六十七萬人(統計到110年7月)。
雲林歴史
- 荷治時期,雲林為荷蘭東印度公司之海防要塞,也是臺灣最早的漢族移民拓墾
- 大清帝國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九月初八日雲林縣成為臺灣府所轄四縣之一,縣治先設於林圯埔(今南投縣竹山鎮)九十九崁上的雲林坪,並因縣治而得名,但1893年縣治從雲林坪移到了斗六門(今斗六市)。
- 日治初期併入臺灣縣(後陸續更名為臺灣民政支部→臺中縣),1901年改為二十廳中的斗六廳,1909年10月斗六廳併入嘉義廳分設為斗六、西螺、土庫、下湖口與北港支廳,而原斗六廳的林圯埔支廳(沙連堡、鯉魚頭堡)則劃入南投廳。
- 1946年2月20日行政長官公署公布雲林縣轄區改為臺南縣的斗六區、虎尾區、北港區。
- 最後以古縣名「雲林縣」做為縣名,由斗六為「市」,同時竹山區則劃入新成立的南投。
縣治位於斗六市,因行政區劃變更而成為台灣本島唯一不存在同名「市」的縣份,雲林縣內轄有1市5鎮14鄉,共有20個鄉鎮市。
雲林特產
特產有文旦、柳丁、茂谷柑、雲頂茶、酸菜、西瓜、木瓜、甜瓜、軟枝楊桃、濁水溪米、醬油等。山區的古坑鄉發展出咖啡產業,雲林縣以農漁業、糖業為主要產業。
虎尾產業
虎尾:糖廠
第一工場於1909年正式開工,每日壓榨甘蔗量為3,300公噸;第二工場興建於1912年,每日壓榨甘蔗量為1,600公噸,並已於1962年停止關閉。
虎尾總廠是原臺糖三大總廠之一(另二為新營糖廠、屏東糖廠),目前僅存虎尾一座;同時亦是迄2020年初仍以五分車進行鐵路運輸甘蔗的糖廠,其另一部份的甘蔗則以運蔗卡車進行公路運輸。目前是臺糖仍在從事製糖業務,且仍在營運中的兩座糖廠之一。
先有虎尾糖廠,才有虎尾鎮,而虎尾更有「糖都」之稱,目前虎尾糖廠是唯二仍在製糖的糖廠之一;虎尾糖廠前身為日糖興業株式會社所屬虎尾第一、第二製糖所,1907年建廠,轄有兩所製糖工場、一所酒精工場、農務部門;建廠後一年,產量居全台之冠,成為當時東洋第一大糖廠,成為台糖廠文化的重鎮。
虎尾糖廠的馬公厝線是現今唯一仍在載運原料的糖鐵路線,意義非凡,每年11月至隔年4月間的製糖季,五分車往返虎尾糖廠與褒忠鄉的各裝車場載運甘蔗,此期間也吸引不少鐵道迷前往拍攝。
虎尾:毛巾
台灣毛巾的歷史發展本文 虎尾毛巾的起源 1950年代(1947年)台灣第一家,也是唯一的毛巾廠是來自上海,顧家五兄弟所經營的「中大棉織廠」(Gemini 双星毛巾的前身)。
50~60年代,台灣當時數千人生產線的毛巾廠規模,說是為東南亞之最也不為過;中大棉織主要為歐美國家及世界及品牌代工製造高級的毛巾(代工,非外銷);70~80年代,如雨後春筍般的小型代工廠(毛巾觀光工廠、毛巾、毛巾)聚落在虎尾一帶,形成當地毛巾產業的生態鏈,也成為雲林當地的特色產業代表。
虎尾鎮
因為立村之初只有五棟民屋,虎尾舊稱為『五間厝』。最初開墾時名為「后尾」,後來因「后」與「虎」本地語音相似,日本人不知,鄉民也不明白,就將「后」誤為「虎」,於是「虎尾」地名就此沿用。
本鎮位於雲林縣之中心,濁水溪的沖積扇上,地勢平坦,由東向西略為傾斜,高約海拔 49公尺。新、舊虎尾二溪流經本鎮南、北邊境,嘉南大圳濁水溪幹線貫穿鎮區。南隔虎尾溪(北港溪)與斗南、大埤相望,北接新虎尾溪鄰西螺、二崙、崙背,東近莿桐,西距土庫,海拔平均30公尺左右,地勢平坦,平原尚有零星的沙崙地形,如汕尾附件的山仔腳,及市區的大崙腳公園等;故有頂溪、中溪、下溪等地名。全鎮東西長約13.5五公里 ,南北約 6公里 ,略呈長方形,總面積為6874公頃,劃為29里,524鄰。中心位置位於東經 120 度 2 分 6 秒,北緯 23 度 4 分 5 秒。
鑽石背包客
日治時期虎尾民生路的「玉美樓」(誤植,正確為「龍鳳樓」)曾是名聞全台的3大酒家之一,光復後轉變經營型態為「鑽石歌廳」、「鑽石舞廳」,是許多老虎尾人記憶中的地點,Maggie在接下老房子的同時,也接下承續鑽石的責任,就像阿公、阿嬤當年繼承曾祖母的理念,從「龍鳳樓」到「鑽石歌廳」,帶著祖父母的精神,用新面貌回到這裡,「鑽石背包客棧」在2017年正式營運,現在也成為了一棟有著多年歴史的建築呢!
雲林CooL
這裡以前是登記土地的地方,簡稱叫「地政事務所」,現在只有虎尾和北港這兩的地方是還在的,其他都被拆掉了。
這𥚃面的木頭都是從日治時期傳到現在了,裡面有有超多張以前的照片,而且最強的是裡面有一個大約兩個大人高的書架,但是你怎麼推都不會倒,而且連地震都不會倒,很穩定。
現在的糖廠有實際運作的都在南部,是因「天氣」,因為南部因為比較熱,所以甘蔗其實是要在比較熱的天氣才能生長。
1️⃣現在台灣的糖都是用「甘蔗」來製造出來的,以前是用手來採收,不過現在都是用機器了。
2️⃣接下來就會要進行「運送」的動作,把甘蔗運送到「糖廠」。
3️⃣再來是要「壓榨」,要記得加水,而且水要調的很剛好,不然可能會太沒味道。
4️⃣壓榨完後要「過濾況澱」,把完整的糖過濾好,這樣𥚃面就不會有甘蔗的一些皮。
5️⃣接下來要放進「蒸發罐」,在裡面進行加熱,而1公斤蒸汽進入5效蒸發罐大約可以蒸發5公斤水份。
6️⃣再來進入到「結晶罐」,讓蒸發好的糖結成一顆一顆的。
7️⃣再來是「分蜜」,把結晶糖與糖蜜的混合物,必須經過分蜜機,將糖粒與糖蜜分開。
8️⃣最後一步是「運送糖包」,由糖業鐵路以其運輸目的,可分為「營業線」與「原料線」兩種。
最重要的是他們每年都會虧3億元!!!
個人速寫作品
雲林故事館
雲林故事館為日據時期所留下的木造建築
最早是虎尾的郡守官邸,由日治時期-約為大正9~12年 原始作為虎尾郡郡守居住之用,二戰區、雲林縣等行政長官宿舍
這個地方是「蜜蜂」住的地方,方便比較好採花蜜,𥚃面大約可以住2~3萬隻。
雲林布袋戲館
布袋戲起源:
起源大約在明末,到了清朝之後在民間盛行,最早演出形式原自大江南北賣藝區的「肩擔戲」。
「臺灣三大偶戲」分別為傀儡戲、皮影戲、布袋戲這三種,而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布袋戲,但反而另外兩種大家比較不知道,但其實傀儡戲、皮影戲的起源皆早於布袋戲。
在宋代時,傀儡戲和皮影戲已成為庶民生活中的娛樂之一,布袋戲因以手拿操作,又被稱為拿中戲。
布袋戲主要集中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東南亞部分華人地區,以臺灣布袋戲的發展為主。
角色七大類:
生:男主角(如果會武功的話,如:武松、趙子龍…)
旦:女主角(通常是可愛或者是會武功)
淨:武將角色(俗稱的「花面、大花臉」通常都是威猛英武,比如像是是關羽)
末:老人(是中性老人,在布袋戲裡面俗稱為「公末」)
丑:搞笑的角色(通常以誇張、逗笑、緩解氣氛的角色)
雜:雜魚角色(比較偏妖魔鬼怪、神佛、牛頭馬面、七爺八爺等…)
獸:怪獸(如虎、龍、蛇、馬等等)
日本:
日本人形源球璃的起振河以道湖到江戶時代切期,至今超過300年歷史。日前仍是風靡日本國丙外的藝術形式。人形淨琉璃的大小是真人的一半,由三個演師操縱。
印尼:
歧能識、廚木隗儠戲、面具、人形立體木偶都被稱作是哇揚。哇揚皮影戲(wayang kulit) 的戲偶是水牛皮製成。
中國:
有四瓶狂式的侶鐵:挺缺馄個、杖頭木們、皮能曲及掌中戲。在文革之前,很多劇目都有宗教的意涵。
越南:
水愧個為趣南他統的限份技越,,起孤於李翻,至今約有1000年的歷史。水傀儡演出的水池水深及胸,以水面作為舞台。偶戲師們躲在幕後,並用長竹竿來操縱隱藏在水底下的提線機械。
鑽石背包客
第二天:
建國眷村
全台灣共有889個眷村
在生產糖蜜的時候會留下無水酒精95% ,無水酒精和柴油加在一起就可以變成船或飛機的柴油,所以美國就有放炸彈來炸虎尾的糖廠。
戰備蓄水池:
是用來防火用的,因為以前要取水也不是這麼方便,所以就會抽地下水或者是下雨的水,讓裡面的水當備用使用。
虎尾糖廠日式宿舍群
虎尾驛
虎珍堂
個人速寫作品
632高地
第三天:
興隆毛巾觀光工廠
原本是白色的花,後面會變成粉紅色,再來會結成紫色的果,最後就會跑出棉花。
從棉花做成毛巾共要三十天
如何分辨健康的毛巾?
色:毛巾本身顏色暗沉卻染色和印色大
鮮豔,可能採用較差的染料或過量的螢光劑。
香:毛巾有任何怪異或令人不悅的味道都屬不正常的現象,興隆毛巾堅持環保製程,並力求環境的整潔,避免二次汙染且加工原料保證符和國家標準。PS. 興隆毛巾的漿紗原料採用「食用級」的玉米粉,純凈自然。
偽:品牌、洗滌標都必須依商品標示法規定標示製浩工廠、產地、成分等資訊,也是製浩者青任的表現。市面上很多毛巾標示不清楚,甚至以「日本設計、台灣印花」等誤導消費者,其實都不是真正的台灣製浩。所以毛巾上面要有「洗條標、SL的商標」
吸水:毛巾是用來吸水擦汗的,即使少部分產品漂染過程中添加適量的柔軟劑,在洗滌過兩次後,都能「瞬間吸水」。
什麼時候該換毛巾?
乾硬:會有毛料黏咐在毛巾上,而且會有乾硬的現象。
黑臭:浴室不通風,或毛巾太久沒清洗,受潮後霉菌滋長在毛巾上,變黑又臭,產生異味。
鬆薄:毛巾的棉纖維經過長久使用後,會慢慢掉落,使用起來就會越來越薄。
爛黏:毛巾太久末清洗,油膩發黏或擰得不夠乾水分多末充分乾燥,久了就會濕黏爛。
美食
還有蛋卷、鴨蛋糕、西瓜汁、水煎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