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都非常的熱,不要小看南部的天氣!但晚上還是涼涼的,白日主要是因為沒有雲,所以特別熱。
第一天
雲林記憶COOL一館
二館在糖廠那邊
原是虎尾登記所,會登記土地、商標,所以土地的登記有保留,資料是之前日本耗時大概十年把台灣的土地調查清楚,包括地主是誰、土地大小,然後進行編號。
現有保留那種辦事的窗口,不過是木製的,所以地震有可能會變形,還有保留櫃子,櫃子真的特別多!放資料的地方是能直接看到屋頂的骨架,因為櫃子比較高,櫃子也比較堅固,因為上面有串起來。
日本的房子有分洋小屋、和小屋,放資料這邊是洋小屋,還有一個類似倉庫的地方是和小屋。蓋屋頂骨架跟空間隔開的那層時通常會留一個口,可以上去清理白蟻、灰塵之類的。
雲林故事館
原是郡守官邸
在裡面挺涼的,門口有扇子可以拿,後院有木屐、小木馬
合同廳舍
以前是用作派出所跟消防局,現在是誠品跟星巴克。因為是消防局有比較高的一個塔,方便觀察哪裡失火,也是當時虎尾最高的建築。
警局現在是誠品,只有一根住子做支撐,住子旁邊的那一片是承重牆
很多轉角是圓弧的,主要是因為美觀、看起來比較寬敞
樓梯有用磨石子跟洗石子,比較光滑的是磨石子,粗糙的是洗石子
二樓,只有最上面被遮住的地方有一根大住子,還有承重牆在做支撐。二樓還有很多窗戶,採光很好
奉安庫,裡面會放當時天皇的照片,現在鑰匙跟密碼都不見了,所以打不開。學校的除了會放天皇,還會放教育赦。
要去救災時會直接走滑桿滑下去
雲林布袋戲館
雲林布袋戲館前身是「虎尾郡役所」
布袋戲起源約莫在明末,清朝時在民間盛行。
最早出現的是肩擔戲(特色:單人表演、輕巧、機動性強、搬移容易)
之後才出現了「台灣三大偶戲」魁儡戲、皮影戲、布袋戲,在宋代布袋戲又稱掌中戲
臺灣有兩大布袋戲流派源自雲林,黃海岱所創立的「五州園」及其傳徒,為洲派;鐘任祥創立的「新興閣」及其傳徒,為「閣派」。
全球也有發展出許多獨具風格的偶戲,如越南的水魁儡、日本的人形淨琉璃等等…
傳統布袋戲大致可分為7種:
生:男主角,可分為文生、武生
旦:女生,可分為正旦(女主角)、花旦(可愛的)、武旦(會武的)
淨:武將,俗稱花面、大花臉
末:老男人,俗稱公末,分為白闊、春公
丑:丑角,會比較誇張、逗趣,用作調解氣氛
雜:特殊人物,妖魔鬼怪、神佛都是此類
獸:動物類,與一般木偶操縱方式不同
布袋戲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元素「後場配樂」,後場音樂可以分為三種「南管」、「北管」、「潮調」。
南管布袋戲:以文戲為主,文辭優美、動作戲膩、唱腔幽婉。十九世紀末活動於艋舺一帶的「龍鳳閣」陳婆及「金泉同」童全為代表。
北管布袋戲:後場會加入嗩吶、鑼鼓之類的吹打樂器,音色明亮高亢、節奏快速強烈,藝術融合武術。逐漸取代南管。
潮調布袋戲:十九世紀中葉就在濁水溪一帶演出,以「協興班」的鍾仁秀智為代表人物。
製作人頭工序:
選木材>定五形>劈型>粗胚>細胚>磨平上底漆>繪臉譜>植髮鬚
虎尾糖椪糖DIY
椪糖製作真的超簡單!速度也挺快的
- 煮到有融化了要轉杓子,不要讓糖焦掉差不多融化了加發泡粉攪拌均勻(火要關掉)把
- 煮到有融化了要轉杓子,不要讓糖焦掉
- 差不多融化了加發泡粉攪拌均勻(火要關掉)
攪拌給我把糖攪出去💢氣氣氣(之後我就自己攪了
第二天
建國眷村一村
建國眷村多多少少都會跟軍事很有關係,當初二戰開始因為附近有機場,就有在這設軍營,之後二戰末期人都搬走了就用作倉庫和一些軍用設施。
二戰美軍也有投炸彈到虎尾,因為在生產糖蜜時會產生一種無水酒精,所以虎尾糖廠旁邊還有酒精工廠(這種無水酒精混合柴油後可以用作船、飛機到燃料)
民國八十五年宣布眷改條列,所以現在只有不到50個眷村,原本台灣總共有886個眷村。有眷改基金,到現在還有500億,但不能拿出來,因為條例寫這些錢只能用在眷村改建大樓。
戰備蓄水池,炸彈投下來後附近的房子會著火,這時就需要用到蓄水池的水。總共有3個
廁所,每個房子都小小的,沒有廁所,所以要上廁所就要去公廁,也有很多其他不同的公廁。
龜式防空洞,眷村四周都有。總共有12個
隧道式防空洞
後壁寮旗站,在當時會講五分車往哪裡之類的
水塔,旁邊濾水池抽地下水,過濾後的水進到水塔
反攻大陸
632高地公園
6-12歲才能玩,然後我超過12歲了...
不過是挺可愛❤️
虎尾鐵橋
鐵橋有使用汐止、日本、倫敦的鐵
虎尾糖廠
五分車除了固定08:00左右會有一班會發17:00左右會發在一班,其他都是看當天狀況開出去。
糖廠原本是想蓋在土庫,但土庫人認為會破壞風水,所以糖廠就蓋在比較沒有開墾的虎尾,之後虎尾就因為糖廠興起。
現在虎尾糖廠每年產2.5萬頓,加上另一間糖廠也每年產2.5萬頓,每年台灣會有五分之一的糖是自產的。糖廠每年大概都會虧三億,但如果有戰爭就沒辦法進口,所以還是要開著。
糖的製作流程:
採收甘蔗>運送甘蔗>送進糖廠>壓榨(要加水洗到甘蔗剩3%糖)>過濾沈澱>蒸發(水分從90%用到40%左右)>結晶>分蜜>運送糖包
糖廠為什麼不會長螞蟻?
糖廠的糖太大量了,糖是酸性又會吸水,所以不喜歡酸性,又住在潮濕的地方的螞蟻就不會想住在糖廠!
資料來源:雲林記憶Cool
虎尾驛
有賣蛋捲和一些小東西
獨有的明信片
虎珍堂
特色:虎月燒(貴貴,然後我不能吃,因為有奶蛋
第三天
興隆毛巾觀光工廠
- 嚴選原料。興隆毛巾工廠使用的是美國棉
- 選紗&前漂。把棉花做成毛巾用紗,並先染成要用的顏色。白色都是會漂過,有些還會用螢光劑
- 經紗&漿紗。將原紗盤成紗盤,在進行漿紗,增加韌性,讓在製成的過程中不容易斷掉。漿紗用的漿是用玉米漿,用玉米粉弄的不會有顆粒。
- 打版。設計花色,定稿後進行打版設定
- 織造。織造機照著花色把紗織造成胚布
- 染整。完成的胚布進行精煉、漂白、染色、展布、脫水、烘乾等染整過程
- 剖布.車邊.剪頭.摺頭。會依照胚布布邊裁開進行車邊、摺布頭使其成為半成品
- 繡花、印花。有些會在進行電腦刺繡
- 整理包裝。減去過多的線頭,進行包裝
整個過程要30天
如何買毛巾?
色:毛巾本身顏色暗沉染色和印色卻太過鮮豔,可能採用較差的染料或過量的螢光劑。在使用之前可以先搓一搓,看會不會掉色
香:毛巾有任何怪異,或令人不悅的味道都是有問題的,可能含有甲醛、偶氮等致癌物。
偽:確認毛巾上的洗滌標資訊,以及縫線是否是和整條毛巾布頭是一條
吸水:可以考慮吸水的速度,如果用柔軟劑用多吸水效果是會慢慢變差的
數位提花機可以讓兩面的圖案是不一樣的,顏色也可以
繡花機,會很多台一起運作,線偶爾會斷掉,需要人顧
還有做毛巾造型,會有毛巾造型是因為國產的毛巾都比較貴,所以一般用都會選擇比較便宜的進口毛巾,所以想要讓毛巾是可以送的就要有先造型
(一般只有喪禮會送毛巾)
鑽石背包客
我們這次住宿的地點是在鑽石背包客,鑽石背包客前身是鑽石歌廳,在50年代剛蓋完時,是虎尾當年最大的單一建築物,每層上百坪卻沒有一根柱子,到現在原先的建築結構還是非常穩固,粗大的橫梁支撐到現在都還很安全。現在裡面的一些木作裝潢是老闆後來加裝的。
取名做鑽石是因為倒三角形的建築在地圖上猶如一顆鑽石。
(雲林縣虎尾鎮民生路76號3樓)
行前準備
歷史
清治時期在嘉義縣與彰化縣之間設置新縣時,因縣城位在沙連堡林圯埔街近郊的九十九崁雲林坪雲林縣舊城上,遂命名為雲林縣
台灣行政區規劃一直在變動,清治時期最後是三府下共設十一縣四廳,日治時期最後是五州三廳
地理
縣治位於斗六市,因行政區劃變更而成為台灣本島唯一不存在同名「市」的縣份。在最開始清朝時期雲林縣劃分出來時縣城是叫雲林的,但日後發現縣城的位置因以兩面環河很容易淹水,又太靠近內山,第二任臺灣巡撫邵友濂就把縣治西移至斗六門。在之後劃分時雲林就被分到南投,現名為竹山
雲林位在台灣西方的中南部,在嘉南平原最北端。東邊是南投縣,西臨台灣海峽,南邊隔著北港溪與嘉義縣為鄰,北邊沿著濁水溪和彰化縣接壤。東西最寬的地方有五十公里,南北最長的地方有三十八公里,全縣面積總計一千二百九十點八三五一平方公里。其中十分之九為平原,十分之一為山地,屬亞熱帶型氣候,年均溫攝氏22.6度,年均雨量1028.9毫米。人口約六十七萬人(統計到110年7月)。
本鎮位於雲林縣之中心,濁水溪的沖積扇上,地勢平坦,由東向西略為傾斜,高約海拔 49公尺。新、舊虎尾二溪流經本鎮南、北邊境,嘉南大圳濁水溪幹線貫穿鎮區。南隔虎尾溪(北港溪)與斗南、大埤相望,北接新虎尾溪鄰西螺、二崙、崙背,東近莿桐,西距土庫,海拔平均30公尺左右,地勢平坦,平原尚有零星的沙崙地形,如汕尾附件的山仔腳,及市區的大崙腳公園等;故有頂溪、中溪、下溪等地名。全鎮東西長約13.5五公里 ,南北約 6公里 ,略呈長方形,總面積為6874公頃,劃為29里,524鄰。
產業
糖
景點介紹
先有虎尾糖廠,才有虎尾鎮,而虎尾更有「糖都」之稱,目前虎尾糖廠是唯二仍在製糖的糖廠之一;虎尾糖廠前身為日糖興業株式會社所屬虎尾第一、第二製糖所,1907年建廠,轄有兩所製糖工場、一所酒精工場、農務部門;建廠後一年,產量居全台之冠,成為當時東洋第一大糖廠,更使虎尾有「糖都」之稱,成為台糖廠文化的重鎮。
1946年本公司接管改稱台糖公司第一分公司,後經數次改組始稱虎尾總廠,2004年1月本公司組織變革實施事業部制,本廠改名砂糖事業部虎尾糖廠。目前本廠農場管轄虎尾原料課(包括大林、斗六、東勢、台西原料區,虎尾、大有、馬光、龍岩、麻園、溝子壩農場)與西湖原料課(包括西湖原料區、大排沙、萬興、永安、二林農場),合計面積3,327公頃。原料生產蔗量255,634公噸(包含自、約耕)。
目前園區內仍有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文化資產,如小火車、日式廠長宿舍、百年茄冬老樹、文物館等。
虎尾糖廠的馬公厝線是現今唯一仍在載運原料的糖鐵路線,意義非凡,每年11月至隔年4月間的製糖季,五分車往返虎尾糖廠與褒忠鄉的各裝車場載運甘蔗,此期間也吸引不少鐵道迷前往拍攝。
毛巾
1947年台灣第一家,也是唯一的毛巾廠是來自上海,顧家五兄弟所經營的「中大棉織廠」(Gemini 双星毛巾的前身)。
50-60年代,台灣當時數千人生產線的毛巾廠規模,說是為東南亞之最也不為過;中大棉織主要為歐美國家及世界及品牌代工製造高級的毛巾(代工,非外銷)
70-80年代,如雨後春筍般的小型代工廠聚落在虎尾一帶,形成當地毛巾產業的生態鏈,也成為雲林當地的特色產業代表。
80-90年代,毛巾產業全盛時期,外銷訂單多,產量供不應求。
90年代後越南製和中國大陸製毛巾利用走私或第三地轉口進入台灣,台製毛巾產值頻頻下滑,轉而以內銷市場為主。2002年開放大陸毛巾進口,重挫台灣毛巾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