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書架上隨便選一本書,翻到任何一段,兩頁紙之間,看到了嗎?夾縫掙扎的存在於此。還有,打開摺起來的地圖,那條筆直卻不自然的路,夾縫也出現在這裡。再看,在家人與工作之間;在生存與生活之間;在夢想與現實之間,你就置身在夾縫之中。
「夾縫中求生存」一話比喻在壓力緊繃或對立環境下,找尋夾縫謀求生存,但或許不是我們找到了夾縫,而是夾縫無處不在。
〈在夾縫中行走〉
《空間概念》
我知道你喜歡立體的畫,你肯定會喜歡,你喜歡光線投射在人身上、你喜歡背景中的人文風景。但這太累了,要創作立體的畫,何不直接切開畫布。
《Field》
劉玗,2022,榻榻米、野草生長自製疊蓆、表演與聲音裝置
Field一詞是指田或是地,而大片的榻榻米呼應了這個詞彙。在榻米上,人們或坐或臥,有的嘻鬧、有的休息。往後走,是大片的玻璃窗,時而聽見空中的飛機呼嘯而過,陽光灑入,好似這是在夾縫中,最後一點寧靜的地方。
《剩餘與蔥翠》
你仔細看過你家的垃圾桶嗎?𥚃面有什麼東西?剩菜、紙屑、塑膠,他們會去哪裡?垃圾場、焚燒爐,還是美術館。
垃圾桶𥚃連夾縫都稱不上,它偶爾才被打開,裡面也只有我們不要的東西,但藝術家發現了垃圾的價值,並將其利用與發揮,創造出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作品。
《行路》
沒有什麼夾縫是比誤會和歧視更令人窒息的。在幾分鐘的影片裡,藝術家Mona Hatoum將一雙靴子綁在腳後,赤腳走在倫敦的街頭。身旁的路人疑惑、嘲笑、遠離,甚至挑逗,但藝術家只是一直往前走,而腳後活像有人跟蹤的靴子,正是警察的靴子。
在歷史上的許多時刻,少數族群總是受到異樣的眼光,有人質疑他們、有人排擠他們、有人歧視他們,更激進的甚至消滅他們,而藝術家用簡單明瞭的方式呈現出少數族群的困境,讓觀眾多一層反思。
《遷移》
我們都知道在這社會需要努力,但是你努力對方向了嗎?還是如同這隻青蛙一樣,到不了嚮往的池塘,只能不停原地撞牆。展品中的這些水道,就好似人生不同的選擇,而青蛙討喜的樣子,也使不少人駐足欣賞。
比起古典藝術,我更喜歡現代藝術,它突破畫布(物理),用更多元的方式講述更重要的議題。許多人會批評現代藝術「看不懂」,但我認為這正是現代藝術的精髓,因為看不懂,所以才觸發你的思考;因為看不懂,所以才能接納不同人的觀點。
在夾縫中的當代,我們渴望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