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舉內容
不斷修改的初衷(下)

2022/12/1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上輯說完有錢就是任性的開發法,接著來說賭上公司性命的產品專案。
這種產品專案不用說最常出現在新創公司,做軟體或服務的公司還好,燒的錢大多就是員工薪水跟公司營運費用,產品推出之後有問題要修改的成本跟風險都不高。但對於一開始就立志做硬體的新創公司,決定規格定義跟設計就是很大的賭注,產品推出了就是開牌一翻兩瞪眼,feedback好就是好,壞就是壞,要修改的成本跟風險就會大上非常多。所以開發過程中就是要想盡辦法反覆驗證、測試,甚至求神拜佛祈禱上市之後大受歡迎,還不會發生大問題導致需要全面recall。
新創公司通常什麼都沒有,只有創辦人源源不絕『願景』。硬體產品專案依著願景確定方向後,接著不外乎就是規格是什麼?成本要多少?PM要開始整理萃取濃縮那些自由奔放的概念動手開始寫規格,電子規格好寫,麻煩的是機構功能跟外觀樣貌應該要什麼模樣。
我認為好的產品設計應該像是戰鬥機或戰車一樣,任何線條甚至顏色都要有他實用的道理;所以機能方面的規格書就必須越清楚越好,這樣設計師才能精準地依照你們的想法設計產品。
這就是最難的地方,新創就是得對外讓人覺得你信心爆棚,胸有成竹,但關起門來卻是一連串不斷懷疑自己、質疑自己的歷程,有錢的新創會做大量各式各樣的prototype來驗證概念,沒錢的也必須用最省錢的方式做幾個mockup來確認自己的想法可不可行;而這就是最考驗創辦人跟團隊對於規格的自信與紀律的時候。
我親身經歷的新創公司就是最典型的對外信心爆棚,對內對自己就不斷懷疑擔憂的最好例子。這種新創公司如果ID、ME,EE等所有設計開發工作都可以自己來,不用倚賴外部資源就都沒有什麼問題,要處理的只是內部人員的情緒。但通常新創就是沒錢沒人沒資源,最後不是妥協做出自己都不是很確定的產品,就是一直改改改改到一開始戮力配合的廠商翻臉不接你生意。
當時這間新創公司只有3人,資本額不到100萬,懷著大大的夢想說要做硬體產品,而且是滿滿機構功能含量的硬體產品。很遺憾老闆不是設計師,當然也沒有那個錢內建一個設計師,就只有PM兼雜工的我想辦法把概念產品弄出來。所以我找盡網路所有免費資源,用免費3D軟體,搭配免費youtube教程,自己學3D建模,把老闆的第一版想法畫出來,然後還找了3D列印店幫忙印出實品組裝成可以把玩的東西。
概念驗證階段本來就是要多做嘗試,加上現在只要有idea就可以用非常低的成本迅速做出不同的prototype驗證,當然就想到什麼做什麼;包含尺寸、結合方式、收納方式、高度、角度等等,想試什麼就做什麼;我至少印了30次以上的3D列印模型,印成了3D列印公司的大常客,全部都確認差不多了,才開始找ID修外觀。
看到這兒客倌您一定覺得一切都該順暢安泰了吧?畢竟做了這麼多次的prototype,沒千錘也有百煉,委外設計師接手後續絕對沒有問題了吧?
不!一開始說了這是賭身家的新創,你(我)怎麼可以有這麼天真的想法?
ID進去了之後才更是天荒地老的改,而且你以為改的是什麼,每一樣都是最早的初衷啊!全世界都覺得圓的好,他偏硬要方的,方的細節發展完又反悔說還是圓的好了,高度在prototype不管驗證了幾次,最後還是改長又改短,尺寸寬度改長又改寬又改回來,一些材料本質就決定會出現的支微末節問題又硬要解決,總是一付千夫所指吾必往之,非得親見棺材才回頭(還好還能回頭...),當然就是ID翻臉,下通牒說你只能改最後一次,再改就必須加錢,加上嘴巴說爛終於醒悟再改產品永遠出不來,才心不甘情不願的ID Closed 進ME。
這段歷程對我而言是相當水深火熱驚奇連連的人生經驗,之後會再做一系列我的創業筆記之類的來好好紀錄(我經歷了不只100小時,也不止100天,還超過100周,比某太太有誠意多了吧?)。
回到主題,在這整個新產品開發的歷程當中,我雖然是主事者,但因為涉入相當深,所以常常會基於自身的經驗,以及對產品定義的想法與老闆爭辯,通常是他想到的作法太不切實際,根本違反基本物理限制還要硬做,或是這個要求設下去根本就無法量產,而且還對產品功能一點意義也沒有;不過我還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得跳脫目前的身份窠臼,嘗試用老闆的視角來看這些決策。換視角之後就能理解為什麼每個都是一加一等於二的決策都這麼困難,做了又要反覆改;所以最後都是fight了但還是照做,照改,但最後9成以上都是做來證明我堅持的才是對的。這不是我骨骼驚奇天賦異稟,而是老闆比我背負了更多失敗的風險,被這些風險主導了正常的判斷,但我壓力比他小得多,所以可以比較清楚地回到『初衷』做決策。
這也讓我更確信了彈性隨著市場改變規格設計是好事,但不要太過鑽牛角尖以至於忘了初衷。因為不管你是有錢富爸爸還是乞丐窮光蛋,初衷都是一開始決定做這個產品的insight,是你決定全力投入的天啟,不要輕易改變這個本質。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這裡是一個潛水愛好者在身為PM的職涯裡所挖掘的樹洞圈圈。
一個18歲就開始不停跨界換產業的小社畜,從醫科、中文、新聞所、資訊媒體,到科技公司品牌商,40歲時決定豪賭一把加入新創。幸運地累積許多親身參與並觀察失敗決策的經驗,用倖存者的角度為這些經驗做點紀錄與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的創業筆記 的其他內容
談一下成本管理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不斷修改的初衷(上)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享受沈浸的閱讀體驗
徜徉在不受干擾的簡約介面,瀏覽數百萬篇原創內容。
領取見面禮
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 48小時
Premium 閱讀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