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台灣國土的防衛來說,陸軍能夠施展的地方非常有限,在島嶼戰爭中,陸軍只能守勢,不管你的裝甲部隊多強,敵人不上岸、不空降,基本上就是放著好看,一堆人拿烏克蘭來對比台灣,光是地形就天差地遠。台灣中南部還算有廣闊一點點的200公里南北平原,但是東西向約40公里就會碰觸到中央山脈山腳下,例如樂山雷達站就在苗栗新竹交界,標高2600公尺,距離海岸線就是40公里。大部隊無法進入山區,山區也無法提供大部隊聚集反攻,因此對國軍或敵軍來說,山區都不會是攻防重點,誰拿下人口聚集的大都市,基本上就決定戰爭的勝負。
所以台灣陸軍要打的,絕對不是平原戰,不是裝甲箭頭跟砲兵火力跟上,而是每一個登陸點的防衛戰。以台北來說,就是打淡水河口的防衛,桃園就是灘岸登陸戰,從北到南有大屯山、觀音山、林口台地、湖口台地都在海岸邊,是極佳的觀測與火力發射點。新竹苗栗是山區,不會被登陸,但可能被空降滲透偷襲,不是主打重點。
中南部比較適合大部隊登陸,但台灣政經中心在台北,打中部會被從南北的火力夾擊,苗栗南部、大肚山、彰化八卦山都是制高點,而且從台中港到中央山脈腳下也才25公里,火力到處可以放。要打雲嘉南,則要先清空澎湖,不然腹背受敵威脅性太大,因為澎湖到雲林麥寮或嘉義布袋只有約50公里,中短程火力就可覆蓋。打高屏則是離北部太遠,打了之後還要一路北上,增加後勤補給的脆弱性。
東部是海空軍的戰力保存區,海空軍會在菲律賓海大戰,然後靠護國神山保留實力,不時突襲台灣海峽南北的目標,如果要登陸東部則完全是噩夢等級的地點,很難運補、往北往南往西的公路都超容易被斷。如果要北中南多線登陸,你沒搞成二戰的諾曼第規格就不可能,這也是為何中國無法以導彈攻擊就結束台海戰爭的關卡,飛彈打完然後呢?沒人投降中國就頭大了。
換句話說,台灣陸軍最基本要更改的觀念就是,你的敵人從哪裡出現,你就要有打那個地方的能力。敵軍不會一開始就在台灣北中南出現,因為他們還在海上或空中,大陸軍觀念會說那就通通交給空軍跟海軍去處理,但是如果空軍跟海軍打過幾輪,敵軍還是出現在近海,你陸軍要怎樣應戰?現在科技進步,陸軍本身有太多可以制空制海的選擇,比如無人機或精準導引火箭,台灣海空軍會在100公里外就接戰,然後持續消耗,而陸軍一開始的任務是維持國內秩序、保護海空軍能量,然後在海空軍轉移到東部以後,得獨自挑起台灣西岸領海以內的防衛能力。
在確定這個戰略順序之後,你才能對台灣陸軍有一個戰略與戰術的規劃,而不是用大陸軍作戰方式,去想一個根本不會在台灣出現的平原裝甲兵團大戰。中國如果能登陸主力戰車,並且運上源源不絕的油料跟彈藥,這樣才能玩南北向攻擊耶?如果陸軍有能力攻擊海上目標,直接側向就打掉敵軍的海上補給船艦,那麼已登陸部隊在後勤被切斷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有能力往北或往南進攻,你怎麼會放掉戰略關鍵,要乖乖等敵軍通通上岸再打呢?M60A3跟CM11還夠用的理論,就是解放軍的主力坦克、油料、彈藥安全上岸之前,台灣裝甲部隊老早就撲上去了。
因此台灣陸軍最優先要強化的,就是中近距離的反艦防空能力,100公里以上的交給海空軍去煩惱,但是50公里內的,就要陸軍自己來。陸軍自己要有四線攻擊的戰法,第一線裝甲部隊針對已登陸灘岸的反擊,這是傳統陸軍,登陸點的北線、南線、山線則要以反艦能力切斷中國補給船艦,同時提供防空掩護,讓裝甲部隊能機動作戰。只要敵人沒油沒彈,解放軍上來就是死路一條。這就是陸軍的陸戰隊化,只是把從海打陸反過來,練習從陸打海。第五線是更遠的海空軍,會在東部百公里外的射程,持續攻擊中國補給船艦。
沒有切斷中國登陸部隊補給路線的能力,陸軍就會跟二戰的日軍一樣,被美國封鎖到底。所以陸軍想打贏,反艦跟防空就是陸軍自己要強化的重中之重。陸軍必須顧得了這些任務,所以美國寧願台灣買更多海馬斯,而不用買M109A6,要魚叉而不用先買MH-60R。無人機就是陸軍的中近程海上偵蒐反艦利器,更別說海馬斯跟雷霆2000的精準導引反艦火箭,都能讓陸軍應對海上目標,重演古寧頭戰役。
陸軍如果顧錯任務,你拿到兵棋推演上一看,馬上就會被敵軍突破。俄烏戰爭已經完全驗證,在現代戰爭中,一樣是沒有充足後勤補給的一方,絕對會戰敗,大陸軍還可以打打游擊戰,用一點點的兵力去拖延對方,以空間換取時間,但是在登陸戰、海島戰的規模,就是絕對的集中兵力,不然很難從海上打出缺口,就像俄軍想登陸敖德薩的幻夢破滅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