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劇情電影《擊劍大師》,由芬蘭的克勞斯.哈洛執導,2014年間在愛沙尼亞拍攝,2015年三月上映,講述愛沙尼亞前擊劍運動員恩爾德.奈利斯的故事,同年獲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隔年代表芬蘭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雖未得獎,但它的勵志性已確立它好片的價值。
擊劍大師的故事
恩爾德所處的愛沙尼亞,在二戰時被納粹德國站領,大部份的男丁都被徵召從軍。學習歷史者皆知,後來蘇聯佔領了愛沙尼亞,愛沙尼亞成了蘇聯的十五個加盟共和國之一。因為這樣的政治與時空背景,所有曾替德軍服役的男子都成了戰犯,恩爾德成了沈浮於滾滾歷史洪荒中亡命的小卒子。
1952年,恩爾德為躲避祕密警察追捕,從德俄戰爭死傷最慘的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去到哈普沙盧鄉間的一所資源貧乏的中學教體育,他另外成立運動俱樂部,憑藉著熱情教起擊劍,孩子們起了巨大的興趣,家長們也很支持。然而校長卻反對,私下查出恩德爾的背景。
當聯邦發出擊劍錦標賽邀請時,恩爾德在擊劍好友兼教練叮嚀萬萬不可回到列寧格勒,和學生們對施展能力的深深期待下,他在自身安危和人師如父間有著兩難的抉擇。最終他帶著四名徒弟赴賽,甚至必須借來電子計分裝備,但孩子以優秀的劍術獲得冠軍,而他自己則在校長密報下被祕密警察緝捕。
1953年3月5日蘇聯頭子史達林去世,數百萬囚犯獲釋,恩德爾得以回到了學校。他所創建與領道的擊劍俱樂部在往後的四十年,為愛沙尼亞培養出許多優秀的擊劍運動員。
大師擊劍的密祕
恩德爾.奈利斯生於1925年,卒於1993年,1950年畢業於愛沙尼亞最負盛名的塔爾圖大學。他在1950到1966年間是愛沙尼亞的國家擊劍隊成員,1955到1961年是愛沙尼亞的擊劍冠軍,之後他在哈普沙盧運動學校教擊劍。網路上一查,今日哈普沙盧確實有一所運動專門學校,裡面也有擊劍課程。
《擊劍大師》劇情策重主角恩德爾和戰後喪父的學生間,透過擊劍而牽繫起的深厚情感,擊劍為他們帶來了重啟人生的熱情與希望。有批評說《擊劍大師》只是很概括地講述了恩德爾的人生,不全嚴謹。
至於有關擊劍本身,電影中提及的有數項:
一、「一個人的擊劍沒有意義」。擊劍要有對手。
二、「一般人以為擊劍是刺與被擊,其實最重要的是精準的距離」。
三、過往被劍刺中就允命,所以「要專注;要知道敵手在哪裡」,才知道往哪裡刺。
四、移動要快速,腳歩要輕盈。
五、「不要讓他(對手)讓你跑,不要讓他接近你;不要讓對方控制(雙方的)距離。」
特別是第五點「距離」,不只在電影裡的恩德爾一講再講,我和女兒的詠春師父湯尼也正試圖教我們相同的概念(相關請讀
〈詠春功夫之醍醐灌頂〉,連結2023/02/03生效)──
詠春是和敵手近身作戰,卻不能讓敵手控制打鬥。然而要做到
控制打鬥,照師父的意思是要能預先想到下一歩。這一點又跟擊劍一樣,所以也有人比喻
擊劍是移動的西洋棋。
當然,任何的運動或競技要精進技術都不能光紙上談兵或看看影片了事。以為看了從圖書館借來的《擊劍大師》自己就可以無師自通變劍客,那是痴人說夢。因此記取了電影中的擊劍精髓,我還是得乖乖回去繼續練習和做相關訓練。
▊ 喜歡本文別忘了按「愛心」 ▍記得追蹤佩格澀思 ▍大小金額不限贊助持續開放 ▍麻煩舉手之勞協助轉傳此文 ▍請加入
「佩格澀思亂亂想」臉書了解作者新動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