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的包贏思想與戰場、戰爭、策略 之七

2023/01/1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用兵之法--作戰

「作戰」是「發動戰爭」的意思。所謂「發動」應該是指「維持發動」,則「作戰」就是如何支撐軍隊到結束戰爭為止。
戰爭的消耗,是驚人的。孫子的年代,已是「費日千金」。並列舉了各種花費: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而饋糧,則外內之費,賓客 之用,膠漆之財,車甲之奉等等。原「日費千金」,依朔雪寒(blogspot方格子)的《孫子兵法論正》改「費日千金」。而竹簡本有可能是「日千金」,似乎比較合乎當時用語。
「作戰」當是介於「謀攻」與「五變」之間,可類比為少陰或少陽。何解?花費需要「計算」——有「校之以計」之分;「不盡知用兵之害,則不能得用兵之利矣」——有「乃為之勢、因利而制權」之分。計勢互交而成「作戰」。

巧久、拙速

孫子提醒世人,「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屈力,久暴師則國用不足」,戰爭別想「取巧拖延(巧久)」,「老老實實地速戰速決(拙速)」才是正辦。拖拖拉拉,就會引起別人趁火打劫。屆時將無法善了,誰都不可能拿出辦法——「鈍兵挫銳,屈力殫貨」之後,還有誰能想出辦法?
取巧這事,不做計畫、不按計劃準備的人,才會在條件不足的情況下,採取旁門左道,看看可否僥倖過關。也許這一次過了,下次呢?更遠的未來呢?大事都是從小事開始,小事著手才是務實。偏偏大事都很光鮮亮麗,小事都是枯燥無味。
取巧,是不能長久的!

「徵一次兵」、「備一分糧」

「役不再籍,糧不再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這是孫子的辦法。「徵兵」就一次;「備糧」就一分。這當然不夠,所以,需要智將登場,他不但要蹭著他家的飯,還要撈著他家的貨、更要用著他家的車、他家的人。
孫子用了一比二十這樣的懸殊數目,來顯示「因糧於敵」的效果。所以,奮勇殺敵,是因為怒氣;爭先奪利,是因為賞賜;誰先得到敵軍戰車十輛以上,打賞。並且將擄獲、俘獲的戰車與士卒,納入自己的部隊(當時是可以這麼做的)。這些都是為了維持戰爭引擎的運轉。
為何要智將?因為堅壁清野。一旦敵人出這一招,而補給線又長,則大大不妙!且軍隊所在之處,該處物價必然暴漲,將軍哪來那麼多金錢?政府只好增稅。但增稅是兩面刃,如果增一次而仗沒打完,要再一次嗎?人民還能承受嗎?會不會暴動?
不再增,維持不了軍隊,戰爭就會「熄火」,一旦發生,再也「發不動」。要再增,國家的資源已經十去其六、七,人民已苦不堪言,也許政權都不穩,怎辦?難不成,要軍隊「就地強徵」--打家劫舍麼?揆諸歷史,這事還真常見!
戰爭會給富人帶來更富的機會,只會給窮人帶來更窮的風險!窮人的使命,是成就富人!

要打就要快、不然就認慫

「故兵貴速,不貴久;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而國安危之主也」。多少將軍只見後半句——民之司命,而國安危之主也,那種風光、那種唯我獨尊的虛榮?
田中芳樹在其著作《銀河英雄傳說》提到,軍人是一種特殊的行業,承平時期毫無作為,戰時才有機會表現才能。是的,軍人只能藉由「立功」證明其存在;「 立言、立德」皆無緣。
矛盾的是,不能為立功而興戰、而致生靈塗炭--萬一表現出的不是才能,而是無能呢?送死的士兵、枉死的人民,成為了沒有意義的陪葬。將軍卻可以俘虜身份做完牢、寫回憶、賺名利。
這就是說,死了就死了,活著可以有其他可能。所以,該認慫就認慫;認慫是一時的。如同韓信的故事,一時的認慫才能活著,以至於「國士無雙」、「登臺拜將」、「功高無二,略不世出」。
4會員
28內容數
包贏?怎麼包贏?作弊都不保證包贏,你竟說打仗要包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