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很久很久以前,看著沉睡的父母,我會慢慢地走到他們身邊、盯著被子看看有沒有起伏;或是,會特別關注長輩在寒流猝死的新聞,想知道怎樣可以預防;甚至是外出時,會不斷提醒有台階,即便他們總說有看到。
父母很晚生下我這個老么,所以我的童年必須搖醒愛睡覺、體力差的父親打羽毛球,有時他的右手一拉傷就是好幾個月;母親則常摔跤根本不能運動。
沒有在好動的年紀將能量發洩出來,於是升上國中,我把那樣的能量放在讀書、考試上,自然就不愛往外跑,養成宅宅的性格。
原本就很宅,加上大學離家近,不必去住宿。於是,跟父母相處這麼久的我,比起上了大學就離開家的哥哥、姐姐,開始有個不同的地方:我總是覺得父母在衰老。
聽說出外的游子回家,看著白髮蒼蒼的父母,會覺得父母老了,反省自己怎麼跟父母那麼疏離;而每天跟父母相處的孩子難道會比較感覺不出來嗎?
我們每天聊電影、人生、婚姻,在我逐漸要為自己夢想、人生承擔時,會非常的孤單,知道未來的路只有自己一人前行。那陣子經常夢到他們突然離世,我哭地很傷心,並不單單是因為「親人過世」,好像我的某一部份也隨之離去。
死亡不必真的發生,也會讓人察覺到它的存在,像時鐘的滴答聲,總是在人的耳邊。
「生命換生命,不管你未來擁有什麼,都要交接出去。你的事業、你的財富、甚至是你的孩子。」- 父母
努力到現在,慢慢可以體會那句話。無論得了什麼獎,有幾個A+,都不能保證未來是光明的、穩定的。
《最後一場馬拉松》這部電影裡,不願待在養老院的八旬老翁,喪妻之後重返曾經的運動熱誠:
「生活就像一場馬拉松,剛邁開第一步的時候覺得還很輕鬆,你認為沒有什麼能夠阻止你,但之後你的力量會隨著步伐一點一點地減弱,好像不能再繼續了。然而,你卻繼續跑著,一直跑著......」
到底人是先有希望才有勇氣,還是先有勇氣才有了希望呢?(下週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