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向來清雅都是一種被追逐的風骨之美。所謂清雅,便是一種體現生命底色之淳樸的姿態。

第一種清雅是獨善其身的脫俗。這一種清雅,讓我們在純白之上綻放牡丹般美得驚世駭俗的風姿,但歸來卻仍是淳樸的風骨。世界之大,總有在燈紅酒綠中周旋的無可奈何,繁華中五光十色的閃燈總是太奪目。總有人守不住純白,讓生活的雜色玷污了生命的底色,讓名利和物慾牽着鼻子走,讓曾經清澈的眼神變得通紅。那些坐擁萬千權力的腐敗、拜金主義下的沉迷等通通都成了一種純白的淪陷,淳樸的風骨也就不復存在。

然而生命的底色不該如此,陶淵明筆下千古名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正體現了純白的底色之上那份出淤泥而不染的脫俗、返璞歸真的樸素之心。正因心向樸素,即使身處俗世繁華卻仍會在萬紫千紅中默默守護內心的淨白,做到知世俗而不世俗。能守得住純白,那麼在樸素的風骨上加添的粉飾就自然更顯俏麗。紅塵所謂的紅就像百合花瓣中央那抹淡淡的紅,也如於臉上逐漸暈染開的胭脂,為純白添上一絲嬌嫩。就如白中一點紅那般嫵媚卻不庸俗。而生命不光是濃妝淡抹總相宜,更是除去幾番粉飾後,把妝一卸仍是出水芙蓉般清新,而這便是內心的冰清玉潔、脫俗的純白。

第二種清雅是平淡如水的歡愉。 在脫俗之上,人們追求的樸素是一種淡泊中的歡愉,也是林清玄筆下的清歡。異於玫瑰花香的濃郁,清歡是一種緩緩而至的百合清香,一種純樸的芳香。即便是人們口中轟轟烈烈的愛情,終會隨着年月的流逝淪爲平淡,但這種平淡卻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那般細水長流地相守。而這種清歡便是在淡泊中共度餘生的歡愉。日後偶爾憶起年少那些粉色的風花雪月時,也會情不自禁勾起一抹淺笑。正因生命這種淳樸,更顯得粉色點綴的是純白中一段青澀的美好年華,如張愛玲所寫,驚豔了時光、溫柔了歲月。

熾熱地追夢的少年總嚮往大海的浩淼、天空的壯闊。風起了,闖蕩的浪子揚帆遠去。但幾經一番洶湧波濤後,嚮往的卻是風平浪靜的海面。其實顛沛流離本身便是為了有一天不再漂泊,流浪久了總會有種近鄉情怯。開始懂得在外頭二話不說便喝下烈酒的勇氣只是年少懵懂的輕狂,反倒想起家鄉昔日那碗充滿淳樸米香的白粥,或想起家人平淡的家常話和呢喃叮囑。也正因這種淳樸,那象徵自由的藍在純白的底色上也漸漸變得鮮明。曾經不畏風霜雨劍地啓航遠行,曾經滿路荊棘卻也砥礪前行,曾經那麼無悔地闖蕩過,年少那段富有勇氣的歲月將會深深烙印在腦海中,成爲人生中值得回味的顏色。而當除去藍色的點綴,歷盡千帆後所嚮往的淳樸是一種安逸的歡愉,是家那般平淡而可靠的歸宿。

第三種清雅是閒看世事的闊達。生命的本質本該是樸素,然而世俗中的繁華卻增添了許多紛擾。便成了遷客騷人在陰晴變化下或喜或悲的覽物之情,更甚是都市人在名利圈中患得患失的敏感。「向來心是看客心,無奈人是劇中人」,這種執着不似逢場作戲般兒戲,更不似走馬觀花般的看客心。根深蒂固的執念也非一朝一夕能釋懷,才造就了劇中人的無可奈何。

然而生命的本色不該如此,在清歡之上,人們追求的樸素是一種波瀾不驚、不為所動的從容淡定,就如洪自城所寫「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也如陶淵明歸園田居般淡泊名利、與世無爭。因此人的一生都在學會釋懷,透過歷練回歸心如止水的樸素。正如從純白走向一灘墨水,染上的墨水由深至淺地落下一步步足印,淺至最後再次回到那片純白。那些走過的足印代表着釋懷的每個瞬間,或許是在年少闖蕩時不再懼怕笑話;又或許是步入中年後回首遙望年少雄圖大志時,開始懂得盡人事聽天命;又或許是老年細數一生緣起緣落時,悟懂隨遇而安。這種豁達的步伐便落下了邁向樸素的足跡。正因這種樸素,走到夕陽落下之時,細細回味起在大千世界中走過的五光十色,那些由年少懵懂逐漸走向釋懷的人生歷程,才倍覺富有韻味。

在如花般含苞待放的生命中,純樸的底色讓我們在匆匆花期間盛放渾然天成的清雅,或花開,或花落,或在春暖逢生時,或在凜冽寒冬凋零之際。更讓我們在清雅當中,倍感生命繁花似錦的絢麗多姿。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andy的沙龍
1會員
1內容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