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末路,分外悲壯!
四面楚歌驚地哀,低吟曼舞久徘徊
香魂一縷歸明月,指望君王卷土來
今天我們來聽聽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將領的愛情故事。
故事背景
公元前203年12月到公元前202年1月,中國歷史上極具名氣的將領,時年三十一歲的項羽將在垓下進行他人生中最後一場戰略大決戰。
公元前203年八月,梁地的彭越對楚兵發起騷擾,斷其糧道,這時候鍾離昧正被漢軍圍困,項羽率領軍隊狙擊了彭越後返回援助。這時,齊王韓信開始率領軍隊對楚軍發起攻擊,項羽開始感到害怕。於是,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九月, 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迴線路向楚地撤軍。劉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當劉邦打算率軍西返之時,張良陳平卻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後發動偷襲。張、陳二人認為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劉邦於是採納二人建議,撕毀協議,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作戰。大軍追至夏南時,劉邦約集韓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圍楚軍。由於韓信及彭越未如約出兵合擊楚軍,結果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打敗。劉邦率軍退入陳下,並築起堡壘堅守不出,而楚軍又一次合圍了劉邦。堅守壁壘的劉邦向張良詢問: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張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當時劉邦採納了張良的意見,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把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就這樣,劉邦以加封土地為報酬,終於搬動了韓彭二人,使他們盡數揮軍南下,同時命令劉賈率軍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後合圍,垓下之戰隨之開始。
四面楚歌
公元前203年十月下旬,灌嬰引兵進佔彭城,同時攻下楚地許多地區。被劉邦封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將進入九江地區,誘降了楚大司馬周殷,隨後合軍北上進攻城父。劉邦也由固陵東進,形勢對楚極為不利,項羽被迫向東南撤退。
劉邦和諸侯軍共同進攻楚軍,與項羽在垓下決戰。漢軍由韓信統領,共計三十萬,分為五個部分,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楚軍由項羽統領,共計約有十萬。韓信先率前中軍與項羽交鋒,不利,向後退卻。孔將軍費將軍從左右兩邊縱兵攻上去,楚軍不利,韓信乘勢再次攻上去,大敗楚軍於垓下。
當時項羽雖已落敗被圍,但是項羽的作戰能力自秦末起兵以來,天下之人有目共睹。因此,縱然項羽兵敗,也沒有將領敢向他的營地發動進攻,並且依項羽的能力,短時間內極有可能突圍,如此一來他必然捲土重來。此時,張良獻出一計,命軍中士兵藏於垓下四面,趁夜色之時,悲情吟唱楚地歌謠。夜色之中,楚軍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皆大驚,自項王以下者莫不以為漢已盡得楚地矣,無不悲之,乃致士氣崩潰。
霸王別姬
聽到四面楚歌後,項羽夜裡起來,便到軍帳中飲酒。帳中有一個名叫虞姬的美人,時常能得到他的寵幸;還有一寶馬名騅,他征戰之時必騎之。飲酒之時,項羽感士氣崩潰,不由慷慨悲歌,自為詩道: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聽到以後,悲痛萬分,自知項王再不能顧她周全,自己現在已經成為項王突圍的負擔累贅,況且自己是項王的寵妾,絕不能落入漢軍手中。於是她為項王斟了最後一杯酒,隨後拔劍起舞,悲泣唱到: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項羽的左右侍從在聽到項羽和虞姬的悲吟後,都泣不成聲,沒有人敢抬頭看項羽,隨那歌息舞罷,虞姬自刎而亡!項羽在埋葬了虞姬之後便率軍殺出重圍,因自覺無顏再見江東父老,遂不肯渡江,只把騅馬交予前來接應的烏江亭長,最後在烏江岸邊與漢軍一番激戰之後,自刎而亡,時年三十一歲!
後世傳唱
西楚霸王項羽的人生雖然很短暫,可卻如閃亮的流星劃破天空,他和虞姬的故事也給後世之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傳奇。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花旦小生用詩詞歌賦,說書戲曲等方式,重現了二千二百多年前那個喊殺震天的夜晚。
項羽的作戰能力遠在劉邦之上,也擁有多次消滅劉邦的機會,縱然垓下被圍,以他的能力,也完全能捲土重來。可他卻因無顏見江東父老而不肯渡江,在普通人看來,這似乎不能理解,可如果放到春秋戰國那個時代,便也知曉一二。春秋時期有過這樣一個故事: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興兵伐鄭,鄭告急於楚,楚成王派成得臣率兵伐宋救鄭,宋襄公急忙從鄭撤兵,回師迎擊楚軍。當年10月,宋軍在泓水北岸拉開陣勢等待楚軍到來。11月1日,楚軍進到泓水南岸,並渡河發動攻擊,此時宋國的大司馬公孫固鑒於敵眾我寡,向宋襄公建議乘楚軍半渡而擊之,但宋襄公自命為仁義之師,不肯乘人之危而取勝,不採納公孫固的建議,讓楚軍從容渡河。楚軍在列陣時,宋公子目夷又勸宋襄公乘楚軍列陣未成時發起攻擊,宋襄公又說不可,在楚軍布陣完成後才擊鼓下令全軍向楚軍進攻,結果大敗,宋襄公自己也受了重傷。對於宋襄公的行為,現在的人可能不能理解,甚至多有嘲笑。可熟悉春秋禮樂制度的讀者早已明白,春秋禮樂制度推崇的是君子行為,鄙視的是小人行徑,如果一方以小人的手段作戰,縱然取得勝利,也不失為天下人恥笑的話柄。
時劉邦先入關中,派兵守住函谷關,抗拒諸侯。本來項羽已經準備滅掉劉邦,就因為項伯說情就放了他。鴻門宴上,形勢有利,只要他一聲令下,劉邦必死無疑,可他優柔寡斷,遲遲不發令。彭城之戰,項羽俘獲了劉邦的父親妻兒,鴻溝和議後,卻釋放了這些重要人質,自此劉邦再無後顧之憂;得回親屬後,漢將立刻撕毀協議,進攻楚軍。時至不行,反受其殃。楚國貴族出身的項羽,擁有強烈的舊貴族意識,有頗深的春秋禮法觀念,在處理諸多人事問題之時,講究以君子之法處之,不願違背春秋禮樂。而其對手劉邦則恰恰相反,他獨到的眼光看到了分封制對於一個國家長期穩定的弊端,並且不受禮法影響,為取得戰爭地勝利,可謂知人善用,亦可謂不擇手段。如此一來,講究春秋禮法,以君子之理決事的項羽,自然漸失其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