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自介總喜歡標上 Non-Stop Grind.
近幾年是否發現了成功人士, 特別是科技業矽谷新興的創業家, 下至工程師都特別著迷此種文化, 認為是踏上成功的基石。
因為連Elon Musk都強調此點, 社會稱作 Hustle Culture。這生活原則告訴你: 如果你致力於在忙碌社會中嚴格制定自己高生產力和高產量生活方式,你會發現你可以在一天內完成更多的事情。
接下來, 大佬們會開始推特說: 吃飯是最浪費時間, 不需要太多的睡眠, 感情生活的不必要消磨, 社交的時間是消耗的, 更不要說其他消遣。
然後沒多久你又會發現: 貝先生說他一天要睡7-8小時, 馬先生說法環他玩到哪了...等等讓你看見矛盾的言論, 但你可能還覺得很合理。
每個人成功的過程都會有幾個共同點, 或許是熱忱, 是堅持, 是毅力, 不放棄與忍耐, 跳脫框架的思維,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 - 際遇。確實大多數在創業中「時間」花在你所投入的事業內沒有回頭路, 只有全心投入。
但是現在這個時間的你, 你認識自己多少? 你知道自己要什麼嗎? 你認真看過自己最差最爛的一面過了? 你夠了解你自己的明確方向嗎?
如果都沒有, 那你照做基本上就像在窮忙, 像陀螺般停不了, 也更找不出一個方向。這種文化逐漸侵略你的生活, 在群體中這就會更像是一種隱性競爭與比較, 人人口中的創業與磨鍊不是你該關注的, 也許你該好好關注的是自己。
你足夠努力就能成功, 你越成功就越強大。
我見過幾個朋友, 也是如信仰者般通常幾個共通點: #T牌崇拜者#科技業 #投資 #房地產 #時間成本, 最後往往看到他們比較的是房地產與持有股買了多少, 絕對不是在講本業做了甚麼。他們同時身兼多職多半有經營小社群或媒體, 把自己充實到極致, 不大喜歡社交, 最後會告訴你每個人時間成本金錢算出來是多少。
不過我覺得是環境影響思維, 我從事貿易商業, 環境中的大佬各個白手拚搏, 即使內向也是有著必要的社交, 慎選人脈, 更重要的是敞開溝通。
他們說: 唯有和人交流敘述與討論, 你才會越來越了解自己是什麼人。對方的回應會讓你更明白你有多堅定自己的理論, 對事物看法的明確方向, 對未來的視野。
最後, 回家好好獨自一人思考, 再從這些想法中探討, 不斷重複。
社群媒體的發達讓人有所依賴, 而比較總是會潛移默化的種在所有人心中, 很多人會說 "我才不受影響" "我才不管別人怎麼看" "我其實不會理會...ooo" 但當講出口那瞬間就是代表 你在意了, 但人類本身自衛機制會產生排斥, 開始說出反向的防衛作保護, 一方面也是提醒自己, 又或者欺騙自己? 只有當事人知道。
但這些文化影響都只是每個時代的證明, 有人因此獲得幫助或者人生意義, 有人因此覺得沮喪又或者把自己關入此種信仰中, 如果是後者, 那很不幸會陷入一種輪迴, 擔心著我浪費了多少時間, 我比那些人少了價值, 然後繼續窮忙。
這種信仰也許是我無法融入其中, 也許我就是比較想要享受日子, 觀察小事, 品嚐美食, 我知道屬於我的有哪些, 不屬於我的在不對的時機不強求, 時間成本這件事, 就是由時間所產生的表象與結果證明其價值所在, 成功者的言行影響深遠, 甚至可以撼動市場, 而也是雙面刃, 他們的方式是敘述自己過往的經驗, 從他們口中說出來的事, 人們會毫無思考的認同與支持, 因為他結果決定了所有人的信任。
但你不需要被他們的To do list干擾, 他們也是人, 也是會有不得已的應酬, 空閒的時間打電動, 花點時間陪孩子, 解決性慾, 賴個床, 是人不是神。我就是親眼看了些才覺得很有意思, 就像五年前的你可能看到保養產品的儀器說會幫你更完整吸收保養品, 你都買單了, 每個月推成出新, 時間過去了...有一日你會明白只有自己皮膚底子保養好才是根本之道。而保養好就是早睡早起多喝水這種千篇一律的普通小事, 雞湯與超級食物只是偶爾補充不是強迫自己每日灌, 願每個人都能輕鬆入眠, 能吃能跑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