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舉內容
如夢幻泡影的世代—論李沛倫《19號公寓》

2023/03/2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文/侯蔽、圖片提供/拾玖畝藝
(李沛倫個展 《19號公寓》 海報)
目前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研究所的李沛倫,於二零二二年八月為拾玖畝藝舉辦個展《19號公寓》,本此系列的畫作多以絹印、版畫與壓克力作為媒材使用,李沛倫大量使用螢光與高亮度的色彩使人聯想至蒸氣波(Vaporwave),蒸氣波源自於1980、90年代的廣告,通常以結構單純的速度放慢,營造一種夢幻泡沫般的幻滅感,與網路迷因同時期竄起,在2010年以來,迅速侵佔青少年的世界。
蒸氣波取材於大眾文化,加以複製再複製,複製到了極限甚至超越極限。可以看見李沛倫透過絹印與版畫的複製再複製的手法,融合她自身經驗與創作動機所敘述之「人」與「科技」與「社會」三方面之間相互影響的諸多概念與結果進行轉化再複製。
蒸氣波是一種跳脫出古典寫實技法的新型態藝術風格,運用絹印的色塊交錯取代古典寫實技法中的光影漸層。光和影一亮一暗之間必有遞增和遞減的漸層色塊區間,而李沛倫將光線非常銳利且聚焦至畫面的主要核心,是一種形式的新發現的操演手法。
能看見畫作非常強調趨光性,主體要不是在光之下,就是正準備進入光源,大多數在光之下的畫作,多人狂歡而躁動,周遭的黑暗營造深刻且巨大。只有當準備進入光源的主體凝視著黑暗,黑暗才會變得寧靜。〈19號公寓〉的畫作安排,敘事脈絡其實非常強大,同時給人分鏡的感受,主體從〈下方〉進入這個如夢幻泡影的世代,透過〈33號視域—電視〉進入〈33號視域—鐵窗〉,鐵窗內又有看著〈發光的窗〉的錯覺(或是某種真實),最後則是以〈露天晚餐〉告結,是整體creepy的懸而未決,主體擁有置於這麼次要的位置,而前景永遠都是如此平滑的檯面。
(作品:33號視域—電視)
在絢爛霓虹的集體狂喜之中,徒留個體的疏離,正是李沛倫畫作裡頭的核心。這種原屬都會的疏離感,如今已成為社會內建的普遍情況,反映在新世代青少年與創作者所選擇的影像、音樂或任何形式的創作之中。空間被虛擬取代與解構,重複疊印與沒有主體的拒絕溝通關係,都蔓延在網路社群當中,成為夢幻泡影。
階級的劃分是由社會實施者及其社群在社會空間裡的位置來分配的,李沛倫畫作中的區隔,正隱性反映了這件事情,隨著社會結構的轉變,決定階級劃分的資本結構也會有所不同,因此透過一種蒸氣波的再生產,創造一種對於資本與階級的某種擬像(Simulacra)反抗。
法國哲學家布希亞(Jean Baurdrillard)曾提及擬像(Simulacra),這世代的生活習慣從手工藝品、量產品、擬仿物(可理解為廣告),轉變成碎形(the fractal),而蒸氣波與迷因就是碎形的完全體現。我們只得在虛擬世界,無主之地、無實之所的畫作裡頭,企圖釋放這個世界的冷酷無情。

藉由科技蓬勃發展時代的種種現象發生,李沛倫的畫作反思了某種追求的慾望與需求,並藉由絹印與版面這種可重複生產的碎形,企圖探究生活的意義,以及擬像過程複製再複製是否存有內在意義,試圖將自己置入或以其旁觀者的觀點看待這些現象:我們正在做的某些事,表面上看來或許是毫無意義的,但是在無意義之下卻又潛藏著某些層面的意義存在。觀者能夠看見,李沛倫畫作很像是建造了虛擬空間的模型,再轉化繪製到平面的畫板上,透過製造出畫面的對比和人工與電腦繪圖的差距,這是之所以筆者認為李佩倫畫作裡必須以擬像進行深入分析的原因。繪畫、照片、電影和電視都是再現守法的一種,而李沛倫選擇使用繪畫的方式來把玩「再現」與「擬像」之間的關聯。
(李沛倫作品中重複使用的絹印與版面)
有別於賽博龐克(Cyberpunk)的積極反抗,李沛倫展現的蒸氣波更反映出如今網路世代的消極青年,在某種程度反而帶回了對現實的諷刺感,在看似無止盡的複製裡,完完全全的攻擊著既有成規的厭倦與不耐。
〈19號公寓〉裡的數字19,正好暗示青少年成為法律規範的自主行為能力者年齡,也是進入大學與社會逐漸接軌,在不同的群體與群體之中建立主體的開始。李沛倫所針對的不僅在於上個世代,它所能表現的其實是一種任何世代都會有的情緒:直面現實的迷惘、回溯過去的使命。
在探討畫作的意義之前,必須知道是在社會權力和意識形態(ideology)的消長中製造出來的。意識形態乃是存在於所有文化中的信仰體系。而畫作中的影像則是重要工具,透過影像,意識形態被製造出來並且投射其上,只要提起意識形態,人們通常會聯想到宣傳(propagande)——利用假的再現系統魅惑人,使其臣服於與自身權利相悖的信仰,這個殘酷的過程就稱為「宣傳」。而宣傳正是蒸氣波最主要的核心命題之一,在這種認識之下,如果我們說一個人依意識形態行事,就是說他無知遂行,以這種觀點來看,李沛倫的「趨光性」也正在處理這面向的議題,不管我們察覺到意識形態的存在與否,都是一種具有滲透力的,一種我們都會參與的普遍過程。
(作品《發光的池》場景中製造自體「發光體」)
出生於1984年的荷蘭蒸氣波創作者,同時也是類型代表人物之一猫 シ Corp.曾經表示:「蒸氣波是1980年代至90年代出生世代逃避現實的往日鄉愁。」網際網路不斷呈現的二手迷因帶來了集體記憶,撥開層層水霧,是一座全年無休的巨大購物中心。遠處的人們沒有五官,移動時留下殘影。就像是時間也跟著變慢的烏托邦,存在於每一場夢無疾而終的前一刻。
(李沛倫個展 《19號公寓》 於拾玖畝藝的展覽現場)
作者簡介:侯蔽(Johan Hou),一九九八年生。現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大學主修視覺傳達設計系。不透光自由詩派、暫態創辦人,夢想是開出版社。
參考文獻:
《擬仿物與擬像》,洪凌譯(1998),台北市:時報文化。
《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時代的視覺文化導論》,Sturken Marita;Cartwright Lisa著,陳品秀譯(2009),台北市:臉譜,城邦。
《網際網路美學現象「蒸氣波」過路觀察》,黃大旺撰文,網路:台北當代文化實驗場。 https://mag.clab.org.tw/clabo-article/vaporwave/?fbclid=IwAR3EiIY2AGhK0yTrU2Y1Zu3lOrKexSM4jEzd4OMuHVEZMdkoIi6KzTC3WlY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MUYI
#MUYI
拾玖畝藝,創立於 2020 年。 「拾玖畝廣的田地、蘊育純粹美好的藝境」 我們攜手眾多創作者策劃各式展覽,呈現獨特的美感視角,並再深入耙梳藝術創作背後的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領取見面禮
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 48小時
Premium 閱讀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