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3 運動與密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DEAR ALL:
*無論新、舊同學,這是很重要的部分,一併說明
密教的行者,普遍都比修習顯教的同修健康
為何?
那是因為顯教對這個肉身比較不在意
他們認為精神力的努力
比照顧這個肉身重要
畢竟肉身會毀壞
會歷經生老病死
會歷經成住壞空
何必花這麼多時間呢?
但我們往往在醫院看到顯教的行者在掛號
東也一身病、西也一身病
唉爸叫母的
在這種情況下
這些行者的精神力如何集中、如何超脫?
是的,沒錯
中國與台灣有很多有名的祖師
都是以顯教修習聞名
有的可以一入定二及幾天
有的可以病到要洗腎,也不唉一句
但這並竟是少數
密教就不同了
你很少很少會看到密教的行者或喇嘛在醫院出沒
原因為何?
那是因為密教這是身體的修行
不只是精神上的,還有肉體
身體好
才能在密法的修習上更加順利
觀想需要精神
身體不好哪來的精神?
初基的打坐需要精神
身體不好不但會分神
根本坐不住
身體不好
對經續的理解也容易產生誤解
甚至讀不下去,哪來理解?
密教將身體看成修行的工具
借此肉身來體會經義、來提升精神力
所以密教的法力與成就
都會在身體產生跡象與變化
密教注重身體
但密教也更加重視戒律
因為身體好
慾望相對多
如果戒律守的不好
這身體反而不是幫助成就的工具
而是帶領沈淪的飛船
所以密教的戒律與嚴重性
自然也比顯教多與重
這點請這別注意~
真佛宗有很多身體的運動
不但可以幫助身體健康
更可以讓身體的脈結一一打開
讓身體產生明顯的變化
在生活與修行的過程有大大的助益
我們可以在真佛網路電視台看到:七重輪運動(基礎)與六姿體功法(高級,提氣與拙火升起)
也可以學習金母七大法(七項運動,可向台灣雷造寺請購DVD,簡單又可治病)
也可以學習蓮慈上師的金母功(祈請金母加持,類似瑜珈術,身與靈合一的功法)
也可以學習蓮花靜香上師的春蕾瑜珈體功法(密教金剛拳法,身、心、氣合一的秘密功法)
也可以經行(邊走路邊持咒念經)
....等等日常運動
有些在網路上可以找的到
有些需要面授
這些都非常重要
不運動
寶瓶氣就別想了
內法就別想了
最多外法成就
接引往生
如果內法修成了
自力已足
想何時走
自己可以決定
而且種種異象
不可為喻
所以運動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千萬不可忽略
如果不運動
修行不易成
身心若協調
禪定更容易
祝 大家身體健康 ~修行順利~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各位,修行不是說,我們有空再來修行,不是說我身體健康才來禮佛,我健康才去幫助別人,不是這樣。看,真正的修行,她能克服萬難,她能夠調適她的心。像這樣的人生,你看,這麼粗重的煩惱,在她一個人的身上,她能去掃除這些粗重的煩惱,得到輕安自在,我想,這是真功夫。
Thumbnail
武道。天一生水修煉系統和印度瑜珈七脈輪不同 忘形得意。以意使氣。以氣催力。依據岐黃道醫。 脾藏意主肌四肢。 肺藏七魄主氣。 腎藏精主骨。鶴拳煉精腎氣。 拳快忘形得意。武功快極。動中致靜。意誠心正。 肺暢調息使氣。以武煉七魄和吐納肺功除七魄陰氣。借假修真。假即七魄肉體。 正骨筋柔催力。正
一開始是在健身房上大課練習瑜伽,跟西方人引領的印式風潮吧。 身體的確是在練習中有了些柔軟度以及肌力,雖然需要臂力的烏鴉式至今也還是有很高的失敗率。對於能「飛躍」的門派也心嚮往之,只是一直沒有相應投入的努力。其間朋友跟推薦練習太極拳,但人還是比較急躁,心一想到那麼慢的拳就算了。 是在一次不
Thumbnail
修行在這幾年間忽然變得普及,似乎修行是一種趕潮流的運動,每個人都說自己在修行。修行又是什麼呢?是到寺廟佛道敲缽誦經、是學習各門靈修、是脫離世俗走入深林裡嗎?
Thumbnail
基督教的靈修與道教的修真分別涉及個人對於精神層面的追求和修煉,強調個人與神的親密交流以及與道合一的境界。兩者在目的和方法上有所差異,卻都體現了人類對超越物質世界,追求更高層次存在的渴望。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中國武術運用呼吸訓練內功心法,印度瑜伽也強調呼吸對身體的重要性。文章講述控制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方法以及如何透過深呼吸訓練身體與心靈。提供每日深呼吸練習方法,並強調深呼吸對於放鬆與減少壓力的重要性。
Thumbnail
如果你對修行感到興趣,不妨了解背後的運作原理吧?
Thumbnail
需明白一點,幾乎所有動態的,靜態的運動,都是為了讓我們達到身心合一,而合一的首要前提就是破除腦對身心的限制。 武術也好,或是瑜伽,都是在動中尋靜、斂精納神,其目的都是為了養。而養的目的就是為了提升思想的覺知與減輕身體的痛苦,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用腦。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各位,修行不是說,我們有空再來修行,不是說我身體健康才來禮佛,我健康才去幫助別人,不是這樣。看,真正的修行,她能克服萬難,她能夠調適她的心。像這樣的人生,你看,這麼粗重的煩惱,在她一個人的身上,她能去掃除這些粗重的煩惱,得到輕安自在,我想,這是真功夫。
Thumbnail
武道。天一生水修煉系統和印度瑜珈七脈輪不同 忘形得意。以意使氣。以氣催力。依據岐黃道醫。 脾藏意主肌四肢。 肺藏七魄主氣。 腎藏精主骨。鶴拳煉精腎氣。 拳快忘形得意。武功快極。動中致靜。意誠心正。 肺暢調息使氣。以武煉七魄和吐納肺功除七魄陰氣。借假修真。假即七魄肉體。 正骨筋柔催力。正
一開始是在健身房上大課練習瑜伽,跟西方人引領的印式風潮吧。 身體的確是在練習中有了些柔軟度以及肌力,雖然需要臂力的烏鴉式至今也還是有很高的失敗率。對於能「飛躍」的門派也心嚮往之,只是一直沒有相應投入的努力。其間朋友跟推薦練習太極拳,但人還是比較急躁,心一想到那麼慢的拳就算了。 是在一次不
Thumbnail
修行在這幾年間忽然變得普及,似乎修行是一種趕潮流的運動,每個人都說自己在修行。修行又是什麼呢?是到寺廟佛道敲缽誦經、是學習各門靈修、是脫離世俗走入深林裡嗎?
Thumbnail
基督教的靈修與道教的修真分別涉及個人對於精神層面的追求和修煉,強調個人與神的親密交流以及與道合一的境界。兩者在目的和方法上有所差異,卻都體現了人類對超越物質世界,追求更高層次存在的渴望。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中國武術運用呼吸訓練內功心法,印度瑜伽也強調呼吸對身體的重要性。文章講述控制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方法以及如何透過深呼吸訓練身體與心靈。提供每日深呼吸練習方法,並強調深呼吸對於放鬆與減少壓力的重要性。
Thumbnail
如果你對修行感到興趣,不妨了解背後的運作原理吧?
Thumbnail
需明白一點,幾乎所有動態的,靜態的運動,都是為了讓我們達到身心合一,而合一的首要前提就是破除腦對身心的限制。 武術也好,或是瑜伽,都是在動中尋靜、斂精納神,其目的都是為了養。而養的目的就是為了提升思想的覺知與減輕身體的痛苦,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用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