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寫自2023/03,於PTT房版分享,當下自身的資產配置)
【背景】
台中直營小綠2023/03房仲滿4年
目前換到永慶房仲品牌繼續服務
原住彰化開車通勤,2022/07買房搬來台中(後說明)
【2019年初進房仲業第一年】
那時的房市蠻穩定的,基本就是有需要的人買房,用不到的人賣房,買方屋主都有加/議價的空間,基本穩定好做。
我也很努力的在學習房地產 工作+存錢。
【2020進房仲業第二年】
年初認識了一位大投客貴人,學到了現金投報率的算法,自己拉Excel算覺得可以置產,跟太太一起拿出存款+跟家人借,買了第一間。
《*第一間》:北區15年屋大套房沒車,弄到好460萬,月租15500,現金13%投報率。
後來用這張表成交很多客戶夥伴,客戶買單我的挑案眼光+管理know-how,也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2021進房仲業第三年】
疫情讓房市+房價大噴發,認真工作主業也賺了不少。
《*第二間》:彰化預售2房沒車,5XX萬,本來預計準備當自住房。
《*第三間》:(用了信貸)跟朋友合資買公寓改3個單位收租,弄到好630萬,月租43000。其實投報很好,但在給我選一次我一定不會買:
原因1是現金花太多,延緩了下一間的時間。
原因2是時間花太多,我還有正職阿,那陣子常常要擠出時間處理:前期整理工班/後期招租/現況時不時的屋況及租客事項,這個真的比較適合主力是包租公的人。
【2022進房仲業第四年】
上半年爆漲的末升段,下半年急凍。
《*第四間》:跟朋友合資北區12年屋大套房機上車,弄到好5XX萬,月租18000,現金11%投報率。
太太第一季換了工作也來到台中,想說在我們2個工作中間點租個大套房,拿第一間的租金來補也很清鬆。結果遇到很爛的房東+煙味超重的房子,住2個月後一氣之下衝動退租+賣房+賣股+買房自住。
《**賣了第一間+賣了第二間》:兩間加起來獲利1XX萬,加頭期拿回3XX萬現金。(股票也在年中出清,總體來說大賺一票還閃過下跌,老婆我的超人!)
《*第五間-自住房》:西屯全新屋2房機上車,屋主買9XX剛交屋,我買12XX萬(扣車單坪42萬),貸85成,寬限期月付17000利息,只能說獲利的錢,轉眼間也是被屋主全賺走Q_Q;買了自住房真的讓存錢速度大減,有地方住的話,還是建議先投資滾現金流,但目前是租房的話還是要先買自住(有數學公式,詳洽騰緯)。
《*第六間》:跟朋友合資西屯區3年屋小2房沒車,弄到好7XX萬,租20000,現金9.5%投報率。很新的房子,所以投報就沒有中古的那麼高。
【2023進房仲業第五年...初】
過年期間在做今年的操作策略時,發現把所有資產用市價來算,有存到超過八位數的錢(內含陸續跟家人借了200萬,不當自己的功勞),我就毅然決然離職放假了,休了一個月後被邀請至永慶品牌,就繼續打拚!
覺得今年比較詭譎,目標是再買一間+存滿七位數債券鎖殖利率,動態調整嘍。
【心路歷程】
我算是認同多軍對房產的主流風向:
買不起房是自己不努力 + 不存錢導致精緻窮 + 對房子的想像太好高騖遠。
雖然很粗暴啦,但哪有不努力不存錢不思考就能有收獲呢,就算是投對胎當初也游贏2億人吧?這是資本主義社會阿!
我是很有意識的在控制花費跟存錢,在直營體系仲介是蠻好存錢的,有底薪但獎金不高。我算省,但對自己也不到很嚴苛,就每個月底薪開開心心花完,當初住家裡每個月底薪3萬多說真的也花不完。而領到的獎金、團體獎金、年終、留任獎金、業外收入、花不完的底薪...等,全部都存起來投資。
後來自己摸索出一套存資產的方法,借2%的房貸錢,賺10%房子的租金,然後租金+獎金再存最穩定的6%的指數ETF定期定額,等存到頭期款,下一間。
從一開始工作存錢時:
每個月存3萬:0(無被動收入)+3(工作收入存下的部分)
目前每個月存下10萬:4(有被動收入:淨房租+股債息)+6(能力成長讓薪資成長)
租金越來越多+本業越來越上手,每個月可以存六位數,存到下一間的頭期就會超快。目標是10+10,然後是20+0(純被動收入20萬),我就要離開房地產業換個清鬆工作了!
我是很保守的人,一直都是用存錢累積現金流的心態再買房買股,但這2年大暴漲,著實也讓資產累積速度加快很多。搭配金融槓桿運用,房地產/股票等資產上漲後,能弄出錢的方式太多了。
不過其實我也覺得房價漲太快了,如果沒有這波暴漲我應該可以購入更多間,同樣的產品從400多到600多漲3成,利率從1.3到2,投報低很多(要是等我買滿10間再暴漲就好了 0_0)。
房地產仲介超級辛苦,但收入是也比上班族好很多,我現在很努力,就是想要儘快可以不用再努力,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