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巨變之後中國的現實應對與戰略選擇---1/3◎中國青年報思想理論部(1991.09.09)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Comment】
People are curious about what kind of leader Xi Jin-ping might become?  The picture is looming clear.
Apparently, Beijing has shifted her direction from the rule of communism to the rule of Chinese nationalism since 1989.  To do so, first she had to go back to the realm of Chinese tradition and to work out an enemy, the Russian racial nationalism, to “resist.”  Henry Kissinger kept mentioning the mentality in his book “On China” for times. 
It was just not correct for the author to criticize that Beijing was not pragmatic at the time.  In fact, Beijing turned the course and became a quasi-alliance with the US in 1979, despite the fact that China and the USSR were communist partners.  CPC is in fact an excellent player of Realpolitik.
The article deliberately mentioned Socialism,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atriotism and modernization, the purposes of which are respectively to keep the CPC legitimate foundation intact; to pump out the energy from Chinese nationalism; to maintain the sole legal status to rule China; and to introduce the western technology to beat the West.  Observers may easily detect the cautiousness and political intention of the author.
The article was put out on the death anniversary of Mao Tse-dong and was re-posted on the date that Boris Yeltsin took his office as the President of the Russia Republic in the Soviet Union--- the factual beginning of the end of the USSR.    revised on 20130218

習近平會是怎樣的中國領導者,外界逐漸關心,圖像似乎也越來越清晰。
1989年後北京顯然逐漸轉向無所謂左右(或可左也可右,或左右只是工具)的民族主義為治國中心思想,至今此傾向越來越明顯。這樣的中國,將以回歸傳統慣性,設想(從而防止)「俄羅斯種族民族主義」的存在而與俄羅斯為敵,這在季辛吉《論中國》一書不斷被提起。而且在1970年時,中國早已選擇務實外交路線從而能完成美中建交,1991年批判中國非務實,明顯不對。文章中提及社會主義,傳統文化,愛國主義和現代化四個項目。實際上:社會主義是共產黨的正當性基礎;傳統文化是向民族主義的借力;愛國主義則是藏在憲法與實務上的共產黨專政(唯一且繼續的執政者);現代化就是以夷制夷。文章的鋪陳很機伶,一個不剩全都包攝。感謝網友分享此1991年經典文章(2006年重貼)一篇,注意其發表日期是毛澤東過世之日,重貼之日期為葉爾欽當選俄羅斯總統開啟蘇聯解體程序。

【連續閱讀】蘇聯巨變之後中國的現實應對與戰略選擇---1/3◎中國青年報思想理論部(1991.09.09)蘇聯巨變之後中國的現實應對與戰略選擇---2/3◎中國青年報思想理論部(1991.09.09)蘇聯巨變之後中國的現實應對與戰略選擇---3/3◎中國青年報思想理論部(1991.09.09)  


蘇聯巨變之後中國的現實應對與戰略選擇---1/3◎中國青年報思想理論部(1991.09.09)http://tigerpaw.blog.hexun.com.tw/4238266_d.html

  蘇聯巨變將為中國帶來極其嚴峻的國際環境,國內激進改革和放慢改革的兩種傾向以及少數民族分裂勢力都會擡頭,中國現代化難度加大。  我們要從理論上弄清“空想資本主義”的思想方法,對社會主義基礎理論,尤其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進行創造性再解釋,在反對“和平演變”鬥爭中,要突出強化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觀念,在改革開放中,要大力宣揚現實主義與理性主義,在經濟領域,要抵制和批判激進改革觀,並由此創造出一種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依托的、具有足夠包容性的嶄新文化。  黨的建設的當務之急,是完成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變,不能再以破壞性的理論來指導現代化建設。穩中求進,以穩制亂,以靜制動,應成為世紀之交中國對內對外戰略的基本出發點。


一、蘇聯未來前景:在持續不斷的混亂之後,種族民族主義加劇。俄羅斯沙文主義將披著“民主”外衣捲土重來

  蘇聯國內政治未來將是五種勢力的重新組合:葉立欽派;戈巴喬夫所剩殘余勢力;“八一九”政變中遊離在外的黨內、軍內強硬派;各加盟共和國的少數民族勢力;老布爾什維克。  在可預見的將來,可以認為,蘇聯內部的反激進勢力難以組成有組織的整體對抗,維持統一和穩定的力量很小,蘇聯國家結構將處在半解體的狀態,進入一個較長時期的混亂階段。  然而若從長遠看,各加盟共和國在經濟上難以獨立;美國等西方國家會從維持全球穩定的角度考慮保住蘇聯大致統一;蘇聯國內民族主義者也不會容忍長久的分裂和混亂。在這種情形下,蘇聯最終可能會出現以“種族民族主義”為旗幟的俄羅斯沙文主義。有些學者認為,未來替代戈巴喬夫或葉立欽的人很可能是民族主義者,甚至可能是拿破倫式的獨裁者。他們會以民主為外衣,以核武器作為與西方討價還價的籌碼。蘇聯存在著重走集權道路的可能性。


二、蘇聯劇變對中國造成的影響:要求激進改革和要求放慢改革的兩種傾向都會擡頭,現代化建設外部環境出現不利變化

  蘇聯局勢變化,近期可預見的結果,是“7+1”格局的加速形成。西方七個工業國加上蘇聯,世界格局會呈現“西方集體霸權”的趨勢,中國現代化建設外部環境將變得極其不利。  從中美蘇關係看,中蘇關係會有暫時退步,中美之間戰略共同點大大減少,戰略平衡向西方傾斜,中國基本無牌可打。  從亞洲形勢看,美國並不怕中國打日本牌,日本在政治、軍事及資源上比較軟弱,難以抗拒美國壓力;在經濟上日本又奉行保護主義政策,美國商品尚難打入日本市場,遑論中國。在日本的亞洲投資排序中,首先是東南亞,其次才是中國和南亞,如不發生大的變故,日本資金大量湧入中國的可能性很小。  從國內形勢看,蘇聯事變將使國內不穩定因素增加,要求放慢改革速度和要求激進改革的傾向都會擡頭,少數民族分裂勢力會受到鼓舞,臺灣的“臺獨”勢力和國內的政治反對派也會加緊活動。這些因素,都將使改革難度加大,現代化成功的機會減少。


三、中國不是蘇聯

  中蘇之間的相同性: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多民族構成國家。  中蘇之間的差異性:  中國與蘇聯經濟狀況與改革進程不同。蘇聯改革起步晚,成果很小,而中國經濟改革則比蘇聯成功得多,治理整頓後的這幾年又比前幾年情況好。  中國漢族占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屬於絕大多數,蘇聯少數民族人口比例卻占一半。  蘇聯大學畢業以上人口二千萬,占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上。而中國百分之八十是農民,大學畢業生僅幾百萬人,比例甚小,社會結構差異很大。  蘇聯是東正教國家,宗教上很保守,但自彼得大帝之後,西方影響漸占主導,成為一個西方國家;  中國第二代領導人剛剛執政不久,第一代領導人的影響很大〔從政治學觀點看,鄧小平、陳雲等同誌仍屬第一代領導人〕,而蘇聯經歷衛國戰爭的領導人在位的已所剩無幾。  所有這些相同性和差異性,決定了蘇聯事變主要是對中國造成巨大意識形態的深遠衝擊,但在其他方面,短期內尚不會有致命影響,不會出現大亂。  因此,我們在制定政策與對策時,不能反應過猛。


四、空想資本主義

  蘇、東劇變,除了各種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原因外,還有一個必須檢討的深層原因,即人們思想方法上的“空想資本主義”。近一個世紀以來,社會主義思潮席捲全球,二十世紀可說是社會主義世紀。在社會主義的實踐過程中,有著人類歷史上極其偉大的創造,但也同時伴隨著一些不盡科學合理的空想成份,或稱之為“空想社會主義”。其思想方法具體表現為,以為某種美好制度一旦確立,其它一切問題便會迎刃而解。如果這些問題不能解決,便認為存在著某些阻礙社會主義制度完全徹底實現的頑固保守勢力,必先摧毀之,革命才能最後實現。  這種“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方法,頗類似於英國著名哲學家波普爾所批判的“陰謀社會理論”,它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哲學方法論,並導致了社會主義國家後來一系列的過“左”過激錯誤。  如果從思想淵源上考察,蘇聯、東歐、包括中國的一些鼓吹打倒共產黨、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自由化分子,在方法論上與“空想社會主義”並無差別,只不過他們從極“左”跑到極右,主張的是“空想資本主義”罷了。  在蘇聯和東歐,有沙塔林五百天市場經濟計劃,有哈佛計劃,有各種休克療法。這些計劃的共同特徵,就是先畫一個美好的藍圖,用“革命”的和陣痛的辦法渡過去。而如果這些計劃不能實現,或是遭致人民不滿,他們便認為一定是頑固守舊勢力在阻撓,必須徹底打倒,在這種思維定式下,很少有人去認識改革的漸進性與長期性,也很少有人去反思激進改革計劃的不切實際甚至荒謬之處。  類似的思維定式在中國也並不鮮見。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呼籲重視科學,重視技術,後來發現還得有管理、人才、教育等東西相配合。等到這些東西都強調了還不行時,又說要有市場,建立市場需要體制改革,而經濟體制改革一遇到障礙,便層層加碼,要求徹底改變所有制,然後又把視線轉向政治體制,其焦點便是中國共產黨,必欲摧毀整個現存秩序而後快。  這是上述激進改革觀的邏輯結論。  在這種思想方法驅使下,建設性的、漸進的改革難成主流,社會的混亂日益蔓延,最後必將導致國家與社會生活的全面崩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