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兼記者 Corky Lee 出現在 AAPI 傳統月的 Google 塗鴉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已故攝影師、記者和活動家 Young Kwok “Corky” Lee 週五出現在谷歌塗鴉中,以慶祝亞裔美國人太平洋島民傳統月。
主頁插圖描繪了這位於 2021 年去世的終生紐約人,他手持尼康相機,周圍環繞著他瞄準鏡頭的亞裔美國人的各種場景,常常帶著一種對歷史上被邊緣化的社區特別關懷的感覺。
大約六年來,李的攝影作品記錄了亞裔美國人和太平洋島民社區在紐約市和美國其他城市的演變和發展過程中的多樣性和細微差別。 李出生於皇后區,自學成才成為一名攝影師,但他對抗議、集會、示威、農曆新年等慶祝活動以及其他日常活動的記錄發表在時代雜誌、紐約時報、Village 等無數出版物上 聲音、紐約郵報和美聯社。
Lee 最著名的照片之一是他捕捉到年輕的美籍華人 Peter Yew 被警察拖走的情景。 1975 年,Yew 目睹了一名 15 歲的少年因涉嫌交通違規而被警察毆打; 當他試圖干預時,他隨後遭到毒打。 Yew 還被控拒捕和襲警。 毆打發生一周後,成千上萬的唐人街居民在李的照片的刺激下,抗議他們社區日益嚴重的警察暴力行為。
李的社區參與還包括他通過 Basement Workshop 組織開展的工作,這是 1970 年至 1986 年間活躍於紐約市的第一個亞裔美國人政治和藝術組織。
為了紀念李作為攝影師和活動家所做的工作,紐約市市長戴維·丁金斯 (David Dinkins) 宣布 1993 年 5 月 7 日為“科基·李日”。 Lee 的作品是兩部紀錄片的主題:不在菜單上:Corky Lee 的生活和工作 (2013) 和攝影正義:Corky Lee 的故事 (2022)。
Lee 相信捕捉亞裔美國人的重要性還包括重新創作一張著名的照片,該照片標誌著 1869 年在猶他州 Promontory Summit 橫貫大陸的鐵路完工。Lee 注意到建造鐵路的華工沒有被包括在內 在圖像中。 2002 年,李召集並組織了 1860 年代的亞裔美國人和中國鐵路工人的親屬,以與 1869 年照片相同的方式擺好姿勢。 2014 年,在原作誕生 145 週年之際,他又拍攝了另一張照片,並將其稱為“攝影正義”。
Lee 還是亞裔美國記者協會 (AAJA) 紐約分會的活躍成員,並積極指導年輕的攝影師和記者。 他還經常在 AAJA 全國代表大會期間向年度籌款拍賣會捐贈他作品的裱框版畫。 去年,AAJA 的紐約分會還設立了以李的名字命名的 5,000 美元新聞攝影獎學金。
藝術新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與音樂接觸的契機,一切都要從和角頭音樂與台北縣政府合作拍攝的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開始。 2003年,龍男接到了來自台北縣政府所舉辦的海洋音樂祭的拍攝案子,紀錄政府單位籌備音樂祭的辛苦過程,本來只是單純的活動紀錄,龍男硬是把他拍成了有血有肉、屬於那些樂團與音樂人的紀錄片。
Thumbnail
大誌雜誌127期,香港攝影師Wilson Lee Photography分享攝影作品《平和日》,紀錄他心中理想的香港,邀請9位在臺灣的香港朋友,針對照片中各個地區,寫下他們曾有的生活記憶。看似紀實的攝影,卻也因畫面清澈明亮而略顯夢幻。有些物種不可以滅絕,有些物種不該消失;不管去到哪裡,都要好好地活。
Thumbnail
本期大誌雜誌內容豐富,包括金鐘獎入圍者柯佳嬿的深度訪談,法國攝影師Nicolas Krief的作品和專訪等。此外,還包括攝影師Kris Kang捕捉到的一股沁涼舒爽的夏日景象。商品販售點和內容內容詳情請參考連結。
Thumbnail
#大誌雜誌 #123期 #芬蘭緊急狀態 #超過160位攝影師參與 #攝影師你也想做些什麼嗎 #thebigssuetaiwan [ 六月 The Big Issue Taiwan 大誌雜誌 ] \緊急狀態下的---芬蘭攝影師逆襲/ 主編 Mimy Chan's murmur (隱言:上個月無暇
Thumbnail
攝影師劉瑜楷對緬甸的見聞和故事,包括緬甸兒童的教育困境以及他們所面臨的挑戰,以及他的攝影作品和工作坊的內容。
專業攝影師會什麼?從使用DSLR,後製,時間,地點,都可能讓自己的照片,在每年的上百上千萬中的照片中,讓自己脫穎而出。 那麼能夠變成錢的照片是哪些呢?華人中間最愛說的,什麼什麼東西,能夠吃嗎。就會發現,亞洲一帶對於藝術,就是個只能看的東西。我說“看”,不是“欣賞”哦。 怎麼“不完美”,成為驅動歷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攝影師金金的故事,談及他的攝影作品、遺照派對、和自己的旅程。
Thumbnail
澳洲冒險人物誌系列—「The Beekeeper」 在墨爾本待的那六個月,不只是疫情封城讓我印象深刻,更有許多有著深刻故事的人們讓我一輩子也忘不掉。其中,是一位叫做Koky的柬埔寨青年創業家。 但故事要從我的筆記型電腦開始講起。我當時為了找筆記型電腦的筆電套,逛遍墨爾本大街小店。最後我來到Mel
Thumbnail
Steve McCurry 1950年生於美國賓州費城的郊區。於大學修讀電影專業,畢業後於當地報社擔任攝影記者。1978年,他首次到印度訪問,正式展開其無數次的探訪之旅。在職業生涯中,也創造了許多經典作品。用自身獨特視角,引領觀眾觀看世界。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我對臺灣事業和生活的信心以及對攝影的熱愛的故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與音樂接觸的契機,一切都要從和角頭音樂與台北縣政府合作拍攝的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開始。 2003年,龍男接到了來自台北縣政府所舉辦的海洋音樂祭的拍攝案子,紀錄政府單位籌備音樂祭的辛苦過程,本來只是單純的活動紀錄,龍男硬是把他拍成了有血有肉、屬於那些樂團與音樂人的紀錄片。
Thumbnail
大誌雜誌127期,香港攝影師Wilson Lee Photography分享攝影作品《平和日》,紀錄他心中理想的香港,邀請9位在臺灣的香港朋友,針對照片中各個地區,寫下他們曾有的生活記憶。看似紀實的攝影,卻也因畫面清澈明亮而略顯夢幻。有些物種不可以滅絕,有些物種不該消失;不管去到哪裡,都要好好地活。
Thumbnail
本期大誌雜誌內容豐富,包括金鐘獎入圍者柯佳嬿的深度訪談,法國攝影師Nicolas Krief的作品和專訪等。此外,還包括攝影師Kris Kang捕捉到的一股沁涼舒爽的夏日景象。商品販售點和內容內容詳情請參考連結。
Thumbnail
#大誌雜誌 #123期 #芬蘭緊急狀態 #超過160位攝影師參與 #攝影師你也想做些什麼嗎 #thebigssuetaiwan [ 六月 The Big Issue Taiwan 大誌雜誌 ] \緊急狀態下的---芬蘭攝影師逆襲/ 主編 Mimy Chan's murmur (隱言:上個月無暇
Thumbnail
攝影師劉瑜楷對緬甸的見聞和故事,包括緬甸兒童的教育困境以及他們所面臨的挑戰,以及他的攝影作品和工作坊的內容。
專業攝影師會什麼?從使用DSLR,後製,時間,地點,都可能讓自己的照片,在每年的上百上千萬中的照片中,讓自己脫穎而出。 那麼能夠變成錢的照片是哪些呢?華人中間最愛說的,什麼什麼東西,能夠吃嗎。就會發現,亞洲一帶對於藝術,就是個只能看的東西。我說“看”,不是“欣賞”哦。 怎麼“不完美”,成為驅動歷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攝影師金金的故事,談及他的攝影作品、遺照派對、和自己的旅程。
Thumbnail
澳洲冒險人物誌系列—「The Beekeeper」 在墨爾本待的那六個月,不只是疫情封城讓我印象深刻,更有許多有著深刻故事的人們讓我一輩子也忘不掉。其中,是一位叫做Koky的柬埔寨青年創業家。 但故事要從我的筆記型電腦開始講起。我當時為了找筆記型電腦的筆電套,逛遍墨爾本大街小店。最後我來到Mel
Thumbnail
Steve McCurry 1950年生於美國賓州費城的郊區。於大學修讀電影專業,畢業後於當地報社擔任攝影記者。1978年,他首次到印度訪問,正式展開其無數次的探訪之旅。在職業生涯中,也創造了許多經典作品。用自身獨特視角,引領觀眾觀看世界。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我對臺灣事業和生活的信心以及對攝影的熱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