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舉內容
推書手L |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 | 系統性的集體專注力失衡

2023/05/2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作者|Johann Hari 譯者|李瑟 出版|天下生活
總的來說,我算是一個注意力很不集中的人。
除非很努力克制,多數的時候我真的很容易分心。
有趣的想法、有趣的事,思緒多半無法停留在單一個事務上太久。
雖然對於這種不專心的狀況非常了解,但無論我怎麼嘗試,似乎都很難單憑自己的力量改變這樣的現況。
其實一直都以為這樣的問題出自於我個人,但直到最近開始閱讀一些關於專注力的書籍後,才漸漸理解到原來現代人之所以很難像過去一樣的專注,除了個人的原因外,背後或許還隱藏了更多成因。

你也和我一樣常常分心需要不斷抓回專注力嗎?
別太自責,也許這並不完全是你的錯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是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
本書由英國記者Johann Hari所寫,大學主修政治與社會的他,擅長透過社會學的角度分析各種現象,而透過這本書,他將由社會文化的角度出發,試圖探究為何現代人的注意力如此不集中。
雖然他本身並非腦科學專家,但藉由與各類專家學者的訪談,他將以報導文學的方式把「專注」這個主題用一種非常不一樣面貌呈現在世人眼中。
為何總是聽到有人抱怨自己無法專心?
或許,我們之所以無法逃離這個魔咒,很多時候原因並非來自我們身上。

系統性的分心

還記得以前上學時,如果在課堂上稍稍分心,就會被台上的老師罵說怎麼那麼不專心。
那時的不專注,原因多半是因為自己的行為導致,不想聽課、想睡覺、覺得內容無聊等等。
然而現代社會的分心,成因卻與這種因個人狀態造成的分心有著很大的區別。
作者藉由大量實驗與社會學研究發現,人類目前所面臨的大規模分心現象,比起個人的意志力不足、更可能是源自社會上各種系統性的原因。
其中包含我們熟知的注意力經濟的崛起、新興科技與娛樂媒介的轉變、過度工作的後果甚至就連環境污染、飲食習慣等,這些大規模的社會變化,在某方面上都是現代人無法專心的共犯。
「今日我們不可能擁有正常的大腦。」
就像書中腦科學專家Barbara Demeneix對作者提出的可怕結論,在各種環境與社會因素下,無法專注的腦袋早就成為了社會常態。
而若我們不盡快找到對策,人類大腦的退化將可能會持續下去,直到無法挽回。

為什麼還需要注意力

有些人可能會問,既然是現代社會逼迫我們注意力分散,為何我們不順應社會、適應這種破碎的注意力呢?
作者在書中試圖提出了幾個我們需要長期專注力的理由,個人覺得很有意思。
個人層面上,充滿分心的人生,可能使得我們長遠的人生目標的達成難以實現。
「如果我們想要達成任何領域與生活的重要目標,就必須專注於做對的事。如果不能專注,很難完成任何事。」
若長期缺乏專注的能力,將可能擾亂我們認知自我價值與目標的能力,讓人生變得毫無方向。
社會層面上,一旦人類的注意力崩壞、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將跟著喪失。
當我們無法聚焦在重要問題上,就很難共同去解決各種社會難題,更可能讓民主體制難以發揮效用。
例如哪些議題需要人民長期關注以及領導人如何做出選擇等等,都需要注意力的幫助以做出正確決定
因此無論是個人層面還是整個社會的層次上,注意力對於人類物種的生存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破碎化的注意力也許短時間並不會帶來太多問題,但如果從長遠觀點來看,卻可能導致無法挽回的災難。

保護專注力的方法

雖然說注意力下降是一種社會現象,難以單靠個人努力去改變,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書中提到幾種思考方向幫助我們提高注意力:

善用預先承諾

預先承諾」指的是將意志力化為行動。
透過事先擬定對策,降低各種令人分心的事物造成的影響。
像是將手機擺到隔壁房間(或廁所)、定時拔掉網路線之類的方式,都是暴力破解分心的好方法。

改變自己對於分心的態度

當你發現自己分心時,嘗試不要以負面或責備的態度督促自己。
試著去思考自己現在該做甚麼並重新調整好心態,「尋找心流」遠比「自我懲罰」有用更多。

了解科技對於自身的影響

科技佔了現代人分心的一大主因,因此嘗試限制或思考自己使用科技的方式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可以善用像是「數位斷捨離」這類方式,重新思考自身與科技的關係,努力不要沉淪其中。

練習讓心靈神遊

刻意的分心與環境造成的分心並不相同,心靈神遊反而是一種專注力的表現形式。
可以嘗試每天找一段時間的讓自己的心思亂跑,像是散步、發呆或寫日記的方式,給注意力一點空間去漫遊,反而能讓思維更加敏銳。

照顧好身體

身體的健康和注意力息息相關。
充足的睡眠、規律的飲食都能改善我們集中精神的狀況。
想像一下每天熬夜的同時還要專心工作,絕對不可能的吧!

小結

其實以前我在思考注意力的概念時,常常都是由個人層面來進行。
為什麼我這麼容易受到誘惑?
為什麼我不能更專注一點?
為什麼我的意志力這麼薄弱?
總會認為注意力不集中是個人的問題。
其實就連坊間多數關於注意力的書籍,也多半聚焦在於個人注意力喪失的原因。
而Johann Hari的這本書,則試圖以更加深層的社會因素反思我們逐漸失去專注的可能。
當然,這並不是為了我們缺乏注意力找理由,我們每個人還是必須為自己的注意力負責。
正是因為書中點出了可能的問題,我們才能對症下藥找出預防的方式。
也許作者提出的多數問題無法單靠一個人的努力去改變,但如果每個人都能更加留意自己的專注力是如何喪失的,或許就還有時間去改變整個環境。
一本很棒的社科讀物,推薦給你。

追蹤其它平台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推書手L | Yourbooker_L
推書手L | Yourbooker_L
推書手L|閱讀筆記 | 社會議題 嗨 我是L 一個不務正業的法律人 不挑食書蟲 喜愛研究各類議題 偶爾寫寫文字 推推書 更多文章歡迎追蹤其它平台 合作推廣邀約 [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領取見面禮
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 48小時
Premium 閱讀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