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參加了一個「生死教育」的工作坊,主要探討如何和老人家談及忌諱的死亡話題,協助他們根據自己的意願作出準備,以及回顧自己的人生,找出生命的意義。
根據我自身的經驗,和老人家談死亡其實不難,他們都知道自己走在生命的尾段,比我們想像的要看得開。反而,和中年人談死亡最難,他們既有一定的經歷,知道人生無常,卻覺得自己的人生才是最豐盛的時刻,剛理解到過往的錯誤活法,希望能夠好好改變,讓餘生活得更精彩,那是最害怕面對死亡,最不願意接受死亡與自己相關的年紀。而我,則是在20多歲的時候,已經經歷過這種「怕死」的掙扎,現在的心境,就已經是老人家,覺得每一天都是賺來的,希望盡情去享受人生的每個時刻。
人的價值是定義出來的,世上沒有一個人是多餘的。就算是配角、綠葉,也是把主角襯托的重要存在。
那時候的課程提及,例如問到一位伯伯年輕時是做什麼的?他說「地盤工人」,可續問他做過什麼地盤工程?然後稱讚他原來那些地方是他參與創建出來的,從而讓他從另一個角度回看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不是一生都只能領著微薄薪水一無是處的低下階層。
我覺得死亡的意義,在於將自己最大的影響力,繼續留給在世的人。
試想想,對於一個逝去的朋友,你最懷念他/她的事情是什麼? 通常就是他說過影響你至深的話語,他做過的事蹟,你和他相處時的美好時刻。
如果人死後留下的只有曾經的「貢獻」,就該在在世的時候,盡情地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把最大的價值留下來。那些價值,包括實在的作品、思想的傳遞、愛的感覺,都是會一直留傳下來的。
《五十萬分之一》講及一個患有罕有遺傳血病的女生,因為這個病而經歷的不平凡人生。她從不願接受事實,不斷向上天詢問「為什麼?」的負面思考,慢慢接受與病共存,並嘗試尋找疾病對自己的生命意義,及後活出另一個嶄新視角與價值觀的人生。本故事對與長期抗病的人算是一個自白式的敍說,表達出很多內心的苦痛掙扎與對命運妥協的無奈,望能引起病者的共鳴及非病者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