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效應
當處在隧道裡,你只專注在眼前那道光,而下意識忽略掉光線之外的一切事物。
當心中被某項煩惱的事情佔據思維時,這個效應便經常發生。隧道效應會影響人的決策,使人傾向短視近利,同時還可能引起焦慮、徬徨等負面情緒;但凡事一體兩面,它也是有正面的影響,比方說幫助你聚焦,更有效率的完成任務。
但我認為可怕的不是隧道效應,而是我們以為隧道的盡頭,是唯一的出路這件事。
「框架」是一個很可怕的東西,因為它形塑我們的念頭、定義我們的行為和思想的邊界,框架不僅僅是一個,而是從小到大,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被賦予的無數想法,就像電影全面啟動的「植入」概念一樣,在你根本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左右你的大腦。
你可能乍聽並不覺得自己被很多框架限制住,不過如果你回想家人、師長、同儕、上司曾經跟你說過的話語,甚至在網路上查過的資料、網友的分享、YT的影片...其實每個人的價值觀,或者說看待世界的方式,或多或少都是根據你聽到、看到、被告知到的內容建立起來的,不是嗎?
我認為框架本身沒有對錯,但這也是最危險的地方,因為你沒辦法用科學的方式證明某個框架是否成立,或是否適合自己,同時你也沒辦法推翻別人提倡的框架。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這件事情?
正因為對現狀的質疑,才會有科學的進步,我們應該對一切事物抱持著開放、但同時不完全盡信的模式來對待,可以相信,但不要盲從;可以有信仰,但不要迷信。
我必須要推薦逆思維這本書,上述的科學家概念就是擷取自書中,英文書名就叫Think Again。
這個國外的IG,會用極簡的圖/影,給予你想法上的碰撞,讓你開始思考更多可能,清澈的道理總是簡單易懂,而最簡單的引導往往能引起最深層的啟發。
大部分的人,週一到週五大概都試過個差不多的生活,起床、出門、上班、午餐、下班、晚安、耍廢、睡覺。當大腦已經習慣這個日複一日的例行模式,我們要怎麼期待自己能夠在某一天突然來個跳耀式的思維轉變呢?
你可以在刷牙時改用非慣用手試試。
你可以在背包包時換到另一邊肩膀試試。
你可以在上下班時選擇一條不一定最快,但你沒走過的路線試試。
你可以在午餐時放下手機,只專心品嘗食物試試。
有太多微小的事情,你只要花一點點心思,就能為你的一天創造一些火花,哪怕乍看是再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相信我,這絕對值得。
不管是什麼,嘗試都是好事。當然不是說用手去碰火這種脫離常識的範疇,而是說我們都太少做嘗試,不管嘗試的結果是成功、是失敗,至少我們都會學到東西、會有新的領悟,但如果總是跨不出腳步,永遠也不會有新的輸入。
給總是害怕嘗試的人:去預想一下,如果你嘗試失敗了,最壞的結果是什麼?這個結果你可以接受嗎?如果你可以接受,那就保持著會失敗的預期去嘗試吧,反正結果也不會再糟了不是嗎?
嘗試不一定要一次到位,比方說你想成為一位作家,那你可以先從寫日記開始,甚至隨身帶個小本子跟筆,想到什麼就寫下來,不用給自己這麼遙遠的目標跟壓力,反而可以告訴自己:「嘿,我就只是寫個日記,我也沒說要成為作家啊!」
不用把嘗試或改變視為壓力,應該用正向的期待、盼望,去預想事情好的結果,增添行動的推力,當然,別忘合理評估風險及自身的能力,不過像我剛剛說的換隻手刷牙,基本上是沒啥損失的啦。
僅用此篇文期許自己,活出框架之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