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以前的觀念似乎只有禮讓年長者,但現今社會有越來越多人知道有需求的人有時候從外表是看不出來的,例如:懷孕前期或很藏肚者、四肢受傷正值復健期者、長時工作通勤者、頭髮無白髮的年長者⋯⋯等等。


個人認為主動自發性讓座是以良善為出發,是好事!當然我也遇過以很快就要下車者拒絕就座的老人,至少我們知道他目前不需要,但主動關懷身旁的人其實是讓座的核心價值。


我認為大家都可以坐在博愛座(priority seats),但當有比你需要的人出現的時候,請務必讓座。


我想,視而不見旁人的需要其實讓人難受。


而這也是很多老人家無法接受的現象,當超高齡社會即將到來的時刻,我們可能很多時候搭乘交通工具都會是沒有座位的,而這是非老年人必須要面對的現實。

avatar-img
2會員
10內容數
台北人的喃喃自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Legn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去年年底參加了某位才女的新書簽名會,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分享她在畫插畫的過程中有時會發生畫錯的狀況,可能是線條或是顏色的問題。 但是,她說這樣仍將畫作完成,有時候那樣的狀況反而是很迷人的,有其吸引力。 聽到這,想到有時人難免會犯錯,而這時我們是如何看待錯誤呢?如果因此
身旁有親戚或朋友是不使用社群軟體的,而且每個人做這樣決定的理由都不盡相同。有的人認為沒有必要或減少干擾及影響,有些人可能覺得不需要以這些介面與親友連繫等等。 深深覺得這樣具體實踐的人是很做自己的表現。 其實,這樣也沒有甚麼有太大的影響,只是聯絡方式較少而已。 對我而言,做自己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
對於兩人相處、家庭經營及空間管理、養育子女、休閒生活、生活哲學、經濟能力及管理等價值觀及想法是否接近?如果差異很大則要思考兩人能找到相處的平衡之道再決定結婚與否。 古人說:結婚是一場賭注! 我想就是因為婚前未細細思量雙方面對事項的態度及想法所導致的。 婚姻需要感性,更需要理性看待。個人認為理性
當我處於人生中的困境之時,正巧懷上了妳。 人生低潮所帶來的低落情緒之胎教,真的不是那麼好的一件事。 原本因為低落情緒影響食慾,但總覺得要把妳孕育好、照顧好才行,而如此則需要好好的照顧自己?! 我想,妳是我在人生中的小福星,也是救命恩人。 原本無力對待問題的我,反而因為有了妳,要好好的吃、好好的睡、好
去年年底參加了某位才女的新書簽名會,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分享她在畫插畫的過程中有時會發生畫錯的狀況,可能是線條或是顏色的問題。 但是,她說這樣仍將畫作完成,有時候那樣的狀況反而是很迷人的,有其吸引力。 聽到這,想到有時人難免會犯錯,而這時我們是如何看待錯誤呢?如果因此
身旁有親戚或朋友是不使用社群軟體的,而且每個人做這樣決定的理由都不盡相同。有的人認為沒有必要或減少干擾及影響,有些人可能覺得不需要以這些介面與親友連繫等等。 深深覺得這樣具體實踐的人是很做自己的表現。 其實,這樣也沒有甚麼有太大的影響,只是聯絡方式較少而已。 對我而言,做自己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
對於兩人相處、家庭經營及空間管理、養育子女、休閒生活、生活哲學、經濟能力及管理等價值觀及想法是否接近?如果差異很大則要思考兩人能找到相處的平衡之道再決定結婚與否。 古人說:結婚是一場賭注! 我想就是因為婚前未細細思量雙方面對事項的態度及想法所導致的。 婚姻需要感性,更需要理性看待。個人認為理性
當我處於人生中的困境之時,正巧懷上了妳。 人生低潮所帶來的低落情緒之胎教,真的不是那麼好的一件事。 原本因為低落情緒影響食慾,但總覺得要把妳孕育好、照顧好才行,而如此則需要好好的照顧自己?! 我想,妳是我在人生中的小福星,也是救命恩人。 原本無力對待問題的我,反而因為有了妳,要好好的吃、好好的睡、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最近搭捷運,站內廣播說:「請讓座給需要的乘客。」結果有個大叔瞄了一眼椅子上坐著的年輕人,忍不住碎念:「現在的年輕人真自私!」整個車廂氣氛瞬間凝結。仔細一看,那年輕人腳懷上纏著護踝,應該是腳拐到了。 這讓我想到,我們常因他人無法配合自己的預期,而感到不滿,甚至以偏概全貼上標籤。結果?氣得火冒三丈
晚餐等的有些久,好不容易擠上捷運,看到一對老人家:爺爺先讓奶奶坐博愛座,人多就往裡面站在我這一側;到了西門剛好有三個好朋友一起下車,瞬間空出三個位置
Thumbnail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兩名長者與年輕女子因為博愛座讓位問題爭執,長者堅持博愛座要讓給他,女子表示工作疲憊需要休息,長者無法接受,不停地責備女子,而後發生需要員警到場處理的狀況。 以往讓座問題,被罵的通常是年輕人,這次不一樣,多數挺表明需要休息的年輕人,這讓我思考起自己想成為怎樣的銀髮人。 台灣是個很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面對人口老化的趨勢下,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老與幼之間的差異?到底怎麼樣才算老?本文提出了許多觀點,並探討年輕人和老年人之間的差異,以及如何在心態上面對和因應這些變化。同時,也討論了老化和世代差異的相關議題。
Thumbnail
博愛座的原始功用是「優先禮讓老弱婦孺」,無法正確理解上述概念的成因有: 1. 選擇性接受: 只接受「老」是唯一的博愛座可使用者,而不接受弱、婦、孺同為可使用者。選擇性接受的人不受世俗觀念的束縛,未察覺自己認定的規則與一般性的原則不同。 2. 不求甚解,對於抽象概念「弱」的缺乏想像......
最近新聞頻頻播一些逼人家從博愛座起來讓座事件,讓我想起最近的幾起案件... 老人家會說.... *上面不是有寫字嗎?你不識字嗎?看不懂還敢問?這樣你也來上班? *起來,叫你讓做就對了,快起來... *你是老人嗎?坐在博愛座你不知道嗎?你媽沒教你讓坐嗎? *你到底會不會?這麼簡單的事你也不會
Thumbnail
「博愛座」講禮讓是不合邏輯的,就像婚姻,僅供特定獨占、可半點也「博愛」不得……
前幾年,醫院來了個“貼心”的政策,敬老,80歲以上的長者,可以優先看診,只是,可能後來爭議太大,所以不強制執行,雖然預約單上還留有長者會優先看診 對於老年人,我絕對尊重,尤其有些老人家其實還蠻可愛的,跟她/他們說話,有時說著說著,我都會笑了起來,另一種就是坐輪椅或以推床來就診的長者,我都盡量會讓他
這天星期六,我出席一個講座。若非為此我是不會出街的,因為週六週日是打工仔休息的日子,加上自由行的內地客,這兩天的交通會特別繁忙。 下午從紅磡登上列車,果然擠得不得了。我看見一個少婦抱著孩子,站在一排三人座位前,就是沒有人站起來讓座。 婦人的孩子約莫一歲,半睡半醒的樣子。母親緊緊抱著他,不時地拍背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最近搭捷運,站內廣播說:「請讓座給需要的乘客。」結果有個大叔瞄了一眼椅子上坐著的年輕人,忍不住碎念:「現在的年輕人真自私!」整個車廂氣氛瞬間凝結。仔細一看,那年輕人腳懷上纏著護踝,應該是腳拐到了。 這讓我想到,我們常因他人無法配合自己的預期,而感到不滿,甚至以偏概全貼上標籤。結果?氣得火冒三丈
晚餐等的有些久,好不容易擠上捷運,看到一對老人家:爺爺先讓奶奶坐博愛座,人多就往裡面站在我這一側;到了西門剛好有三個好朋友一起下車,瞬間空出三個位置
Thumbnail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兩名長者與年輕女子因為博愛座讓位問題爭執,長者堅持博愛座要讓給他,女子表示工作疲憊需要休息,長者無法接受,不停地責備女子,而後發生需要員警到場處理的狀況。 以往讓座問題,被罵的通常是年輕人,這次不一樣,多數挺表明需要休息的年輕人,這讓我思考起自己想成為怎樣的銀髮人。 台灣是個很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面對人口老化的趨勢下,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老與幼之間的差異?到底怎麼樣才算老?本文提出了許多觀點,並探討年輕人和老年人之間的差異,以及如何在心態上面對和因應這些變化。同時,也討論了老化和世代差異的相關議題。
Thumbnail
博愛座的原始功用是「優先禮讓老弱婦孺」,無法正確理解上述概念的成因有: 1. 選擇性接受: 只接受「老」是唯一的博愛座可使用者,而不接受弱、婦、孺同為可使用者。選擇性接受的人不受世俗觀念的束縛,未察覺自己認定的規則與一般性的原則不同。 2. 不求甚解,對於抽象概念「弱」的缺乏想像......
最近新聞頻頻播一些逼人家從博愛座起來讓座事件,讓我想起最近的幾起案件... 老人家會說.... *上面不是有寫字嗎?你不識字嗎?看不懂還敢問?這樣你也來上班? *起來,叫你讓做就對了,快起來... *你是老人嗎?坐在博愛座你不知道嗎?你媽沒教你讓坐嗎? *你到底會不會?這麼簡單的事你也不會
Thumbnail
「博愛座」講禮讓是不合邏輯的,就像婚姻,僅供特定獨占、可半點也「博愛」不得……
前幾年,醫院來了個“貼心”的政策,敬老,80歲以上的長者,可以優先看診,只是,可能後來爭議太大,所以不強制執行,雖然預約單上還留有長者會優先看診 對於老年人,我絕對尊重,尤其有些老人家其實還蠻可愛的,跟她/他們說話,有時說著說著,我都會笑了起來,另一種就是坐輪椅或以推床來就診的長者,我都盡量會讓他
這天星期六,我出席一個講座。若非為此我是不會出街的,因為週六週日是打工仔休息的日子,加上自由行的內地客,這兩天的交通會特別繁忙。 下午從紅磡登上列車,果然擠得不得了。我看見一個少婦抱著孩子,站在一排三人座位前,就是沒有人站起來讓座。 婦人的孩子約莫一歲,半睡半醒的樣子。母親緊緊抱著他,不時地拍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