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刺客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一、前言

刺客是人類歷史中最古老的行業之一,中國職業刺客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常由於政治原因,負責對目標人物進行暗殺。刺客行刺目的往往以圖在短時間內,讓目標人物及其相關事物遭受致命打擊。

漢朝史學家司馬遷著作《史記》中的文章《刺客列傳》為中國最早的刺客傳記體史料,其中以「士為知己者死」作信條的"四大刺客"最為聞名。

刺客

中國早期的刺客,其行刺動機較為單純,往往因感激委託人的恩德而去行刺,因此帶有一些俠的氣息。秦朝以後的刺客,行刺動機多為金錢、名聲、仇恨、政治等各類原因。

刺客的活動一般非常隱秘,往往趁目標人物不備之時展開刺殺。唐朝詩人李白曾在《俠客行》中寫道"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鮮明地刻畫了這一神秘人物的特色。

二、四大刺客

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中高度評價專諸豫讓聶政荊軒這四位義士的英勇事蹟,我們不能僅僅看到他們為「義」赴死的壯舉,而忽略了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

他們的行動,雖然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但他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他們的行為並沒有違背自己的良心,這也是他們能夠名垂後世的原因。

刺客

儘管他們的行動看起來似乎是為了報答知己而捨生取義,但我們不能忽略他們內心深處的想法和追求。對他們來說,為「義」而死,可能是一種榮譽和責任,也是對自己信仰的一種表達。

三、彗星襲月、魚腸刺僚-專諸

在流亡吳國的途中,伍子胥巧遇了專諸,他正與別人打得不可開交。專諸的怒氣猶如萬夫之勇,令人敬畏。

伍子胥看出了專諸的勇氣和決心,決定與他結交。當伍子胥向吳王建議攻打楚國時,吳國的公子光卻以私人恩怨為由勸阻了吳王。伍子胥明白公子光的用心,但並沒有因此懷恨在心

相反,他看出了公子光想要奪取王位的野心,並主動將專諸推薦給了他,公子光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聚集了一批有才能的人,對出身卑微的專諸也以厚禮相待,這使得他贏得了許多忠臣的支持。

專諸

週敬王四年,楚平王辭世,吳王回想起伍子胥曾提及的攻楚利益,於是派遣自己的兩位弟弟公子蓋餘、屬庸率軍包圍了楚國的諫城。

吳王企圖趁著楚新君初立之際攻城掠地。然而,入楚境的吳國軍隊並未如願以償,楚國迅速出動軍隊,切斷了公子蓋餘、屬庸的後路,使得吳軍無法撤退。

面對朝中缺乏忠言逆耳之臣的局面,公子光下定決心採取行動。他以設宴邀請吳王為藉口,暗中指使武士在地下室埋伏。

吳王僚並非平庸之輩,他派遣衛隊從王宮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中,門戶、台階兩旁都是吳王僚的親信,夾道而立的侍衛都舉著長矛。這一切都是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然而,公子光早已在暗中策劃刺殺吳王僚的行動。他趁著吳王僚赴宴的機會,發動了一場突襲。

專諸

在盛宴的覬籌交錯之間,公子光藉口身體不適離席,秘密地來到地下室。他委託專諸將寶劍魚腸藏在烤魚腹中,然後由專諸將這盤烤魚呈獻給吳王僚。

當專諸來到吳王僚面前,他突然撕開魚肚,趁機用匕首刺殺了吳王僚。儘管這一擊得手,但專諸並沒有機會逃跑,他也被吳王僚的侍衛迅速殺死。

四、斬衣三躍,以死報恩-豫讓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出自於古代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讓。豫讓曾經在晉國的范氏和中行氏家族中擔任過家臣,但他並未受到重複使用。

然而,當豫讓成為智伯的家臣後,他的才華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智伯對他非常尊重,主臣之間關係密切。豫讓因此對智伯忠誠無比。然而,好景不長,智伯在討伐趙襄子時失敗,被趙襄子和韓、魏兩家合謀滅掉。三家分割了他的領土,趙襄子曾與智伯有過節,於是把他的頭蓋骨漆成飲具。

在智伯的領土被瓜分後,豫讓選擇了遁世隱居。他無法忘記智伯的恩情,誓言「必為報讎而死,以報智伯,吾無愧矣」。

豫讓

於是豫讓化名偽裝,以一個受刑的人的身份,潛入趙襄子的宮廷修整廁所。他藏刃於身,等待時機刺殺趙襄子。然而趙襄子並非泛泛之輩,他的心覺察到了危機。

豫讓被捕後坦然直言:「欲為智伯報仇!」面對手下的建議殺之以絕後患,趙襄子卻為豫讓的義氣所感動:「且智伯亡無後,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於是釋放了豫讓。

策劃未能成功,豫讓感到極度失落。為了實現他的計劃,他決定採取一個新策略。他塗上油漆,讓自己的皮膚潰爛,吞下炭火使自己的聲音變得嘶啞。他盡力喬裝打扮,使自己的外表不再被認出。他開始沿街討飯,甚至他的妻子也沒有認出他來。

然而,一位朋友還是認出了他。這位朋友看到他這副人不人鬼不鬼的模樣,流著眼淚說:“以你的才能,如果委身成為襄子的臣子,襄子一定會親近你。”

然而,豫讓拒絕了這位朋友的提議,他不想背叛曾經的恩主智伯,並且希望自己所做所為能夠使天下後世的那些懷著異心侍奉國君的臣子感到慚愧。

豫讓並未因趙襄子的強大勢力而退縮。摸準了趙襄子出現的時間和路線後,豫讓提前藏在一座橋下。當趙襄子經過時,馬突然受驚,趙襄子猜測有人想要行刺,極有可能是豫讓。於是他派手下四處尋找,發現了豫讓。

豫讓

趙襄子有些生氣,便責問豫讓。他提到豫讓曾經是范氏和中行氏的家臣,智伯將他們消滅後,豫讓沒有為他們復仇,反而成為了智伯的家臣,當智伯被趙襄子消滅後,為何豫讓三番兩次找他報仇?

豫讓回答:「我曾經為范氏、中行氏效力,然而他們對待我的態度就像普通人一樣,所以我也就用普通人的方式來回饋他們。至於智伯,他以國士的禮遇對待我,所以我以國士的規格來報答他。”

趙襄子對此深感感動,但他無法滿足豫讓的願望,也不能再放走他,否則豫讓可能會再次嘗試刺殺。於是他下令士兵將豫讓圍住,豫讓知道自己無法實現願望,便請求趙襄子給他一件衣服,象徵性地刺殺。

趙襄子同意了。豫讓拔出寶劍,多次跳起來擊刺趙襄子的衣服,高喊:「我可以向下回報智伯了!」然後伏劍自殺。豫讓的事蹟感動了趙國眾多的有誌之士,他們為他的死悲傷哭泣。

五、白虹貫日,義親兩全-聶政

為求避禍,聶政與母親、姊姊來到齊國,冀望能隱姓埋名,過平淡生活。然而,一名叫嚴仲子的韓人,曾在韓哀侯府為臣,因與韓相俠累有深仇,為逃避俠累的追殺,遊歷各國,尋找能為己復仇之人。

在齊國,嚴仲子聽聞聶政勇猛無比,特意前來拜會,聶政雖拒絕了嚴仲子所贈黃金,但在嚴仲子屏退眾人並表明期待後,聶政考慮到年邁的母親與未嫁的姐姐,婉拒了嚴仲子的請求。儘管嚴仲子盡顯賓主之禮,聶政始終堅守自己的立場。

聶政

隨著時間的流逝,聶政的姊姊已經出嫁,家中已無親人。為了報答嚴仲子的知遇之恩,他決定出山幫助嚴仲子報仇。雖然聶政曾是個市井屠夫,但他憑藉著一身武藝和勇氣,孤身一人刺殺了韓國宰相俠累,並擊退了對方左右的數十人。

為了不連累嚴仲子和出嫁的姐姐,聶政在完成使命後選擇自殺。他自毀面容、挖去雙眼、剖腹挑腸,以慘烈的方式離開了這個世界。他的英勇事蹟令人敬佩不已。

六、易水訣別,圖窮匕見——荊軔

大秦的鐵騎席捲而來,逼近易水,燕國太子丹明白時間的緊迫,但是,他並未將心思放在操練軍隊或聯合其他國家共同抗秦上,反而尋思著另闢蹊徑——刺殺。

他首先拜訪了被人們敬仰的田光,希望他能助自己一臂之力。然而,田光以年老體衰敗為由婉拒了他的請求。不過,田光看出了太子丹的堅定決心,便向他推薦了荊軒。

田光甚至為了激勵荊軒,揮刀自盡,以自己的生命激發荊軒的勇氣。最終,荊軔決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嬴政。荊軒被太子丹奉為上卿,“供太牢具,異物間進,車騎美女恣荊軒所欲,以順適其意”,荊軒一等再等,始終沒有行動的表示。

荊軒

當秦將王翦即將攻破趙國,兵鋒直指燕國時,太子丹感到恐慌。他急忙找到荊軔,請求實施刺殺秦王的計畫。

儘管有各種條件和幫助,荊軒知道這並非小事,他在尋找一個真正的同伴,卻無人回應。荊軒在易水邊哀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太子丹的猜忌和不理解讓荊軒感到憤怒,然而他還是踏上了這條不歸路,也正是這份大意他刺秦失敗,最終葬送性命。

七、結語

這四人的刺殺有成功有失敗,但這四大刺客都有著或多或少的共同點:

一、在他們看來,自己本是“平凡之人”,卻得到顯貴人士的賞識,甚至成為其親密心腹,這是無比的榮耀。他們感到無以為報,唯有以自己的生命作為回報,這也能解釋他們為何如此重視「士為知己者死」。

    0會員
    69內容數
    修的不一定是仙,追的不一定是道,念的不一定是佛,讀的不一定是典。身心不合一,道士不下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