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就如一副長而窄小的棺木,只靠自己是無法逃脫的。」- 托芙.迪特萊弗森
「童年就像喉嚨裡呵出來的氣,在冷空氣裡冒成白煙,有時太小,有時太大。
童年也永遠都不合身。
只有在某一天,它如蛻去的死皮完全脫落,
你才能鬆一口氣,平靜地聊起童年,一如聊著一個已經痊癒的疾病。
大部分的大人說,他們有個快樂的童年,或許他們的確如此相信,我卻是不信的。
我覺得,他們只是成功地把童年給忘了。」—托芙.迪特萊弗森
敏感早熟的人,童年生活必然很難挨,
因為到那裡都跟人格格不入,被大人當做怪物看待,
跟同齡人也無法好好相處,會覺得他們太幼稚蠢笨。
為了平安渡過黑暗童年,托芙為自己戴上愚蠢面具,
在人群中眼神放空,盯著空氣看,在內心唱起歌來,
小心不讓大人察覺她用腦海裡的字句編成花環。
大人認為時常陷入妄想的小孩很危險,假裝成另一個人也不健康。
未上小學前的托芙容易作惡夢,夢源來自母親唱的關於遠方海洋,
站立岩石上的孤獨水手,街坊鄰居製造出來的哀叫哭嚎斥喝聲,
像樓下鄰居長髮姑娘在啤酒工廠工作的父母每晚喝醉,
睡前怒吼用粗大棍子痛毆長髮姑娘,她隔日帶著一臉傷,滿腿瘀青一拐一拐上學去。
厭倦了毆打長髮姑娘,夫妻兩人會以酒瓶和斷掉椅腳互毆,
直到警察出現帶走其中一人。
托芙認識住前一棟房子的露絲,兩人形影不離玩在一起,
天天推娃娃車扮家家酒也會膩,
露絲提議到雜貨店偷東西,由大膽的露絲下手,托芙把風,
得手幾塊泡泡糖或是一罐果醬,巧克力棒,不是為了愛吃,純粹是尋求刺激。
托芙認為偷竊行為不好,認為該停止,露絲卻說:小偷和跟班的罪是一樣的。
上初中後的托芙對閱讀及創作的渴望卻已在心中生根萌芽,
縱使哥哥艾特文嘲笑她寫的詩,父親反對她從圖書館借詩回來讀,
她意識到自己的內心有一種無以名狀的渴望,
有一天,她必須痛苦但不可避免地,離開童年時代的狹窄街道。
《童年:哥本哈根三部曲1》記錄了托芙成長經歷中幽微曲折心徑,
緊張的母女關係,矛盾的兄妹情感,鄰里間的神祕故事,
同齡女孩間的友誼,讀來讓人揪心。文字優美詩意,意象生動。
《童年》《青春》《毒藥》分別詮釋一位女性的童年,青年,婚姻階段,
連接閱讀自然最好,像我倒著讀托芙的人生經歷,
她的童年和青春沒有太多愛,內心充滿黑暗和空洞,
十四歲就立志要當詩人,排除萬難都要寫詩,一路走來內心無數掙扎。
哥本哈根三部曲寫的是人生夢想,生活的壓迫,一個小女孩在黑暗中尋找一絲光明。
漫漫人生道路險且阻,托芙在身為女兒妻子母親角色中尋求肯定,
四段婚姻都以離婚收場,在五十八歲那年自殺身亡。
托芙的人生充滿暗黑困惑,幸好她不曾放棄寫作,
今日我才能讀到這麼優美的文字,動人的故事。
童年:哥本哈根三部曲1〈Kobenhavnertrilogi 1 : Barndom〉
作者: 托芙.迪特萊弗森
原文作者: Tove Ditlevsen
譯者: 吳岫穎
出版社:潮浪文化
出版日期:202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