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名特色面糕

閱讀時間約 23 分鐘

太師

太師餅又名茶花點心,一品點心,活油酥餅。在荊門有近千年的歷史,特別是近代經營酥食的老字號:「桂芳齋」、「邱禎記」、「邱福星」、「景春園」就因生產太師餅而名震荊門,享有殊譽。

太師餅白中透黃、泡松、餡心香甜、酥層清晰、表面黏上數粒茶沫與點心本身相映襯,更有「正中朱紅一點」的樸素雅典,故名「茶花點心」。

相傳南宋理學家陸九淵任荊門知軍時,深受朝中某大師器重,陸夫子每次進京,太師常邀請至府品茶,佐以糕點,以討論理學,出京時往往饋贈內廷膳點,其中茶花點心最為名貴,陸夫子也特別喜愛,為不忘太師深情,將它改名"大師餅",以志不忘。當時荊門的文人名士得知陸夫子喜愛,特囑:「齋鋪」名師加以仿製,以敬夫子。因為夫子名氣很大,故而物以人傳,致太師餅在荊門流傳甚廣,經久未衰。

太師餅的傳統工藝以上白麵粉、熟豬油揉合為皮,以同樣原料為酥,若做素點,則改用麻油,再用熟麵粉、砂糖、桂花、桔餅桃仁冬瓜糖等為餡,經過皮包餡成型,在白色的溫豬(麻)油中用中火炸、現炸現食,其味道酥鬆清香,綿軟不膩。別具一格,為饋贈親友之佳品,1984年5(月)獲湖北省商業系統授予優良食品第一名。

伊府面

伊府面又稱孝子麵,據荊門老廚師肖林厚講述,此面出自烹飪世家伊尹府上,傳聞伊尹的母親,有一次生了病,飲食不思,伊尹孝心侍候,百般調治,他用雞蛋和白麵擀成麵條,以油炸成金黃色,再用雞湯燴成湯面,伊母嘗後食慾大增,從而恢復了健康,隱居荊門城關象山之麓的大孝子、曾“斑衣起舞”的老萊子,效以此法,奉供雙親,故得流傳荊門乃至民間,所以在荊門叫孝子麵的多,稱伊府面的少,品種也很多,主要是在面中加什麼餡就改什麼名,如三鮮伊府、什錦伊府等,面可以燴製也可枯炒,可以做主食,亦可以當茶代點,炸食時酥脆爽口香味四溢,燴食時柔軟而有彈性,口感舒適,餘韻香長。

蔥花油墩

蔥花油墩為曾享有湖北八大名鎮之一稱號的沙洋鎮所首創,是該鎮居民及附近農村居民十分喜愛的早點,形如熟透了的寶蓋柿子,中間緊腰,表面層金黃酥脆,內面鬆軟。蔥香四溢,它可以帶著揣好的面,挑上擔子趕廟會串戲場,每在一地支鍋炸墩,那誘人的蔥香加入各種叫賣聲,能給正在喜悅中的人們增添情趣。 1946年沙洋幹堤潰口,錫行老師付楊德廣逃荒到江陵落籍,仍操舊業,於是蔥花油墩這個品種才傳到荊沙。

發糕

有「鮮蛋之鄉」稱號的荊門,蛋品一直較多,1972—1980連續三年,為國家提供商品蛋的戶平額居全國第一位,雞鴨是農民的「小銀行」。然而建國前,交通閉塞,經營蛋品的機構和商人很少,每當旺季來臨或夏天不易保管時,農民便大量自食,而且花樣百出,別出心裁,雞蛋發糕便是其中之一,在民間廣為流行,它以雞蛋、嫩酵麵、白糖、桂花、紅綠絲等主配料組合而成,色澤淡黃,泡松,形狀近似大米發糕,味甜爽,是迎賓敬客的佳品。

石榴包

「紅包袱包明礬,又好吃又好看」這是供孩子們猜的謎語,謎底就是石榴。她是荊門的市花,果可食,花果可供觀賞。石榴包尤其受人們特別是孩子們的青睞。它用發酵麵團包糯米、膘肉丁、餡心可鹹可甜,成型後先蒸後炕,形似石榴,別具一格。

荊門雪棗

雪棗歷為荊門人民節慶款待或饋贈的佳品,荊門雪棗以「八角雪棗」為最佳,外形如棗,色津雪白晶瑩,故名雪棗。有大、小兩種,大者為佳,無雜質,味道純正,香甜、酥脆、爽口。

據《荊門直隸州志》載,荊門雪棗原為子陵鎮八角鄉劉氏祖傳糕點,人稱八角雪棗,早在明代就已定型生產。關於雪棗,民俗有一段傳奇性的好話。明朝末年,江南有八個書生赴京趕考路經八角,盤纏耗盡,得到雪棗名師劉氏的解囊相助,始得如期進京應試,八個書生進京後,均名登金榜,一舉成名。八個書生衣錦榮歸時,為報劉氏之恩,專程到八角,不料劉氏已死,遂建一八角小亭,聊表贈金之報,從此八角雪棗聞名遐邇,到了清朝乾隆二年(即西元1737年),皇帝出巡江南,慕名來到八角,親口品賞劉氏雪棗後,大加讚賞,欽定為歲納貢品,從此,八角雪棗譽滿天下,製作技藝廣為流傳,迄今不衰。

建國30餘年來,八角雪棗工藝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 1984年5月,在湖北省名特產品評比會上被評為全省同類產品第一名,定名為"荊門雪棗"。雪棗作為節慶點心,深受各地顧客歡迎。近幾年銷售量倍增,產量有限、無法完全滿足群眾需求。

萬壽羹與長生菜

龜與鶴是生物中壽命較長的動物,因此人們常用"龜鶴遐齡"來喻祝長壽。在飲食中而龜與鶴又是十分鮮美的食品,早在春秋時代,楚國的大宴就有龜雞合烹的佳餚:“鮮鶴甘雞,和楚酪只”,漢代南郡宜城人王逸曾作註解,「言取鮮潔大龜,烹調之作羹,調以飴蜜,復用肥雞之肉,和以酢酪,其味清烈也」。荊門的萬壽羹,長生菜就是「鮮鶴甘雞」的子孫,而且選用的原料又是荊門特產斷板龜,故更加名貴,能夠吃上,不僅是一種難得的享受,還真正使人有益健康,增加體質。其製作方法:

一、萬壽羹:(龜鶴延年湯)

主料:淨母雞一隻,2斤左右,斷板龜一隻1斤半左右。

調味料:生薑25克,蔥50克,豬油50克,精鹽適量。

製作方法:(煨)

1.好母雞剁成一吋見方的塊,洗淨瀝乾水份。

2.斷板龜去殼,取肉用沸水湯燜,撕去粗皮和黑腸,剁去龜頭和趾甲,取肉剁成與雞肉大小相同的塊,洗淨瀝乾。

3.取淨鍋下豬油燒八成熟,下蔥段、薑片,炸出香味後,速下雞聲與龜肉,炒乾水份,下三成鹽入味,然後將原料裝入砂鍋,同時兌入沸水4公斤,在旺火上煨至湯汁乳白,原料八成熟後,端離火口靜置。街(應為:待)湯涼後,再將砂鍋放中火煨到酥爛,便可加鹽等,調好味,裝入品鍋中即成。

特色:湯麵黃亮,湯汁乳白,湯味甘鮮,食後口唇有餘香。

二、長生菜:(鮮鶴甘雞)

主料:淨母雞1公斤,斷板龜半斤,龜蛋10粒。

材料:山藥2兩。

調味料:胡椒10粒,八角一杖,薑25克,蔥50克,豬油50克,料酒25克,醬油25公克,白糖、精鹽適量,水滲澱粉25公克。

製作方法:(燒扣)

1.將淨母雞肉和龜肉剁成一寸見方的塊,龜蛋用沸水湯過待用,山藥切滾刀塊待用。

2.取淨鍋燒熱,下豬油燒八成下蔥段,炸黃後速下花椒、八角、薑片,炸出香味,下雞肉和龜肉,炒乾水份,烹調配料炒勻,下醬油、白糖、精鹽,入色入味後,加入適量的清湯燒開。

3.取扣碗一隻,碗底放入龜蛋10粒,將燒好的龜肉、雞肉分層次整齊地排列入碗,然後用山藥塊填底,將鍋內湯汁淋入碗中,入籠蒸約一小時。

4.取湯盤,將扣碗復在盤中,將湯汗泌入炒鍋,加原湯勾簿黃,撒上蔥花、胡椒粉便成。

特色:香味濃鬱、肉質軟滑細嫩,特別鮮美。

龍鳳緣

順治年間,荊門人王三薦(克生)為官清正,有"王清天"之稱,王1655年中進士,曾兩任福建漳州推官,甲午12月(1654年)鄭成功攻打漳州,次年6月,王三薦因避戰亂,逃往京城,投靠靖南王耿繼茂,適逢其子耿精忠奉娶和碩格格為妻,王三薦為了討好靖南王,命隨身荊門籍廚師做了一道以鱂魚和雞肉同烹的菜餚,具名“龍鳳緣”,曾名噪一時,後又被呈獻宮中,列為禦膳,此菜是荊門後港長湖一帶的傳統佳餚。由於製作過程複雜,目前除八旬以上老人外,已瀕臨失傳,現經挖掘整理,在長寧酒店試復成功,成菜後,鰩魚酥香焦脆,雞肉白嫩爽口,香醇樸鼻,造型美觀,寓意生動,實在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高檔佳餚。

魚籽香腸

荊南長湖60裡,沿岸富庶賴魚糧,魚糕魚丸家家做,巧用魚籽灌香腸。

荊門魚籽香腸,創始於長湖岸邊的拾回橋鎮,辛亥(1911)年間,該鎮陳興記鹵菜館陳作山見鰩魚大量上市,魚的副產品-魚籽,多的無法銷售。丟棄又可惜,便產生由鹵香腸而聯想試製魚籽香腸,經反複試驗,多方配料,終於成功,投入市場後,百口稱讚,此菜製成後,黃白相間,色澤美觀,鮮香爽口,而且可鹵可蒸,亦可涼乾熏制,久儲半年以上不壞。由於主料以副產品魚籽為主,肥膘肉為輔,調味原料充足,製作簡單,具有風味特色,故得以在湖鄉流入千家在萬戶,久傳不衰。

長湖魚糕

荊門市毛李、李市、後港、拾橋、十里等鎮和60裡長的長湖,依湖傍水,淡水魚類十分豐富,沿岸人民豐收之餘,婚喪嫁娶,逢年過節,豐盛的餐桌上,必有一道魚糕,稱“頭碗”,否則視為不敬,故有“無糕不成席”之說。

魚糕的主料以丸子長湖的白(翹咀)魚、鯽魚最好,配料只限熟豬油、雞蛋、澱粉,製作方法不難,主要將魚進行初加工(去鱗,刺、筋、皮)後,剁成茸狀,掉入適量豬油、澱粉和蛋清以及食鹽,清水、調味料等,攪拌均勤(合料能浮於水面為好),然後上籠,蒸成糕坯,厚度根據需要,在蒸煮過程中待糕坯成型,揭籠將糕坯上水份楷淨,抹上蛋黃或其他色素,以增美感,然後蒸至熟透即成。吃時蒸、氽、煎都可。成菜時具有色白、表面淡黃、柔軟有彈性,上筷後悠閃不斷,口感細嫩,嫩中微脆,魚味香等風味待點。

乾燒石頭魚

馬良山,在荊門馬良鎮,幾立於漢江之濱,山石潛伸入江底,突無嶙峋,聞名中外的石頭魚就生長在這裡。石頭魚屬荊門的特產,別處很少見到,前人把出產石頭魚的漢江河列為馬良八景之一,曰:「萬石撐坡。」在《馬良治‧八景歌》中,「灘石撐坡石魚窩」即其所指。

石頭魚還有一段美麗的神話,傳說遠古時代,百義和軒轅黃帝在這裡鏖戰,水攻石擋,不可開交,致河流堵塞,洪水氾濫,良田淹沒,哀鴻遍野。玉皇大帝得知,派遣雷神開山炸石,疏引河道,以解救黎民。一剎時,山石如同暴雨,傾瀉江中,小塊石渣化作遊魚,讓百姓捕食充飢,從此人們把這種魚叫「石頭魚」。

石頭魚,光滑無鱗,頭部近似黃鮎,所有不同的是它的咀,形彎若新月,生在頭部的底位,魚脊灰白,隱約有石頭斑,園鼓鼓的魚腹,白裡泛紅,尾部偏側,稍窄,主要食水中昆蟲和魚蟹,寒冬臘月,正是捕撈旺季。

石頭魚歷來被列為貢品,進奉朝中,供達官責人享用,清同治年間,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曾派專差來荊採辦石頭魚,宴請各國駐華使節,被譽為珍品,從此馬良石頭魚名傳海外,以致漢口英、法租界的外商不惜以十塊大洋一斤的高價前來收購。

石頭魚肉質鮮嫩,無細刺,脂肪肥厚,油而不膩,富有營養滋補,生津潤肺,強腎養顏的食療功能,它膘曬乾後加工成魚肚,入口爽滑清香,可與魚翅燕窩比美。

石頭魚最適用於乾燒、紅燒、粉紅蒸、清燉、氽制等烹調方法。以乾燒為例,如取3斤活魚一尾,脂瘦肉3兩,冬筍1兩。各種調味料適量,用豬油稱將魚塊炸黃,然後用底鍋油,加上豬肉冬筍以及調味料,用雞湯下炸好的魚塊先大火燒開,後小火收汁到干,最後淋一點醋和明油撒上蔥料及胡椒粉便可上席。其風味為:色澤明亮,魚肉鮮嫩,滋味香濃,成(應為:鹹)鮮微辣,引人譫誕。

龍須菜

龍鬚菜是荊門城關邱氏名看,相傳清光緒年間,襄陽道台,走馬上任,一路風塵僕僕,接送應酬,唇乾口裂,故住馬荊門,意在小息,荊門州官特備佳餚為其洗塵(塵),然而所備燒烤美饌,並不引起大人的食慾,邱家廚師又上了一道“龍須菜”請道台大人品嚐,道台品味後連聲叫絕,他後來回到了襄陽還回味無窮,特專派報馬來荊,請邱氏去襄陽為之烹製,此菜以小豌豆苗尖作原料,配以蔥花,薑末,適量麻油和上湯製成,具有典雅(以苗尖細嫩彎曲,寓意龍須,取其高貴吉祥),火功考究,色澤碧綠清脆爽口,振奮食慾,開胃解膩等特點。

瓦罐菜三絕

瓦罐菜,顧名思意,就是用陶器瓦罐烹調食物而製成的菜,這種炊具最適宜煨燉之類,荊門農家常年忙事多,瓦罐沙鍋幾乎家家必備,如農忙時,清早下田前,將肉食、骨頭等,下到瓦罐裡加好水加上蓋放置在灶坑里,圍以餘火,收工回來,噴香樸鼻的“菜餚”一取即得,特別是寒冬臘月,農家利用樹墩木炭取暖,在火堆周圍,同時燉上一罐菜,一家人圍火團食物,真是「戶戶瓦罐咕咕響,肉味飄香諦(應為:饞)菩薩”,其樂無窮。

瓦罐菜如此被人喜愛,是由於這種烹調方法,操作方便實惠,成菜後菜餚扒糯,而形狀完整,原汁原味,尤其是食物不與金屬接觸,能有效地保持營養和風味,再者食物在加熱中,受熱均勻,保溫的時間也較長。

“瓦罐蹄花”“瓦罐狗肉”“瓦罐牛肉”,歷來被人益(應為:譽)為“荊門瓦罐三絕”。製作瓦罐菜的要領是:湯汁適中,菜餚經旺火燒沸後立即轉入微火,長時間加熱,使湯麵始終保持微沸狀態。對於堅硬,締結組織多的原料能「文火攻堅」達到美味效應,這正是「唯在火候善」的道理。至於煨製的主料、配料、輔料則根據各人的喜愛,精心配製即可,勿用詳說。

荊門酢菜

孔傳:“報祭日酢”,其實本菜所寓意之酢,乃附意“酢漿草”的茶葉含有草酸味之故。荊門流傳「金秋時節,農做酢」的民諺。 「酢」屬於楚菜,起源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它取材廣泛,有蕎有素,有正品副品,能按季節批量製作,長期保管隨取隨食。如豬肉、豬腸、魚蝦、茄子、辣椒、南瓜、蘿蔔、蓮藕、大米粉……等都是製作原料。而且工藝簡單,食用方便,成菜後,酸香,鹹辣,使人饞嘴誘食,就餐時與飯、粥、面,點配伍,而振食慾,其烹調方法可蒸、可煎、可炕、可糊羹。其製作工藝為:

一、將原料洗淨去污,切面小塊小節,取中粗米粉。以豬肥腸為例,以腸5公斤,米粉2.5公斤,辣椒(青紅皆可)1公斤,鹽150克拌勻。

二、用無裂縫,不透氣的小口形陶壇,將拌好的原料裝入,九成滿,在壇內隔一層厚紙或荷葉,然後用洗淨的稻草塞緊壇口另取一淺型陶盆將料壇倒置盆中,住(應為:往)盆內注入清水封住壇口。

三、夏天2至3天,冬季5至7天即可食用。

四、此菜雖製作簡單,但是要長期保管,必須注意:1、裝壇要緊;2、防止壇口乾水;3、原料取用後要及時添加填料-稻草以排出空氣,防止掉氣。 4.存放菜壇的溫度要適宜,以陰涼天氣為好。

金錢八卦掌

牛腳掌俗稱八卦掌,雖常見之物,如經烹調得法,精心烹調有如同熊掌的風味。此菜含膠質重,最宜冬秋食之,具有一菜兩味的特色:八卦掌扒爛如豆腐,湯汁濃鬱,金錢餅脆嫩鮮香。

主料:水牛腳掌一隻,約重1250公克。

配料;饅頭250克,魚茸100克,雞蛋清2個,乾澱粉25克,水髮香菇100克,綠菜心10棵,雞骨架2套。

調味料:醬油50克,白酒25克,蔥、薑各50克,香包(大回、肉桂、胡椒、砂仁、山楂、草果組成)待用,白糖20克。

製作:1、水牛蹄用冷水洗淨後,取瓦罐放一把稻草,再放入上牛蹄添涼水蓋過牛掌,在中火煮至蹄亮松甲,取出用涼水沖洗,再用重物去除蹄殼,修淨牛毛,清水洗淨;再取淨瓦罐,置清水,下花椒,整姜、蔥節,放入牛蹄,在旺火上燒開,再移至小火粘煨約4小時,能出骨時撈出,放涼水中洗淨浮沫,然後從蹄背面開口取淨骨頭,仍保持整形。

2.雞骨架加薑片、蔥節煨取鮮湯。

3.取牛蹄入罐,下雞湯,白酒煨汆去腥味撈出,倒掉湯水,換湯下香包,醬油、糖等調味煨至爛香入味撈出。

4.取扣碗一個,碗底下蔥段、薑片,蹄掌向碗底,灌入煨製的滷湯上籠繼續蒸扒。 5.冷饅頭切成3分厚薄片,取直徑4公分的模具,按壓成圓圓形饅頭片,待用。

6.將魚茸加上蛋白、團粉、生薑、蔥末、鹽、味精、豬油攪成餡,均勻地塗在饅頭片上,用香菇切成細絲在魚茸上擺成金錢的圖案,然後上籠蒸五分鐘取出。

7.取淨鍋下豬油燒熱,將金錢餅靠饅頭的一面煎呈金黃色。

8.取圓盤一隻,將蒸扒的牛掌泌盡湯汁扣在盤正中,去掉蔥姜;金錢餅圍著牛掌一周,嫩菜心急火快炒後,順從擺在金錢餅的間隔之間,起鍋下蒸牛掌泌出的原料和味精,勾玻璃芙澆淋在牛掌上,散上胡椒粉即成。

註:上桌時附開水碗,將八掛掌盤託在開水碗上保溫。

晾肉乾

此菜是我全民間傳統菜餚,通常作為佐酒的冷盤出現在酒席筵上,由於此萊經醃製後還要將肉片展平晾乾水份,成菜後湯汁極少,入口愈嚼愈乾香,故名「晾肉乾」。製作晾肉乾有兩個關鍵,一是片肉,要切得薄而且均勻,行稱薄葉大片。二是炸肉片要掌握火候,成菜後具有色澤紅亮,鹹鮮,微帶甜酸,乾香,隔燈相照能透影等待點。

原料:豬後腿位彈珠肉500公克。

調味料:硝水15克,醬油10克,鹽5克,蔥、薑各25克,白糖10克,芝麻油約耗100克,花椒10克,紅醋少許。

製作:1、將彈珠肉用平片方法切成長方形(薄如皮紙的大小),加入硝水、醬油、花椒、鹽醃,1小時後取出展平,晾在筲箕反面,晾曬乾水分。

2.第一道油定型:植物油燒(缺字,疑為:七)成熱下肉片,在中火上收水,斷生,撈出湯油。

3.第二道油顯色:待油溫恢復到七成熱下肉片複炸,當肉片顯紅色時撈出。

4.第三道油發脆:待油溫約九成熱,開始冒煙時下肉片,用湯匙稍推即將鍋端離火口,迅速撈出裝盤。

5.醬油、薑末、蔥花、醋、糖、麻油兌成味汁,上桌後淋在曬肉乾上即成。

南風菜燒肉

南風菜是荊門民間的春醃菜,因出曬時天氣多刮南風,故名南風菜。此菜多以大葉芥菜(民間稱臘菜),在春季3至4月裡製作,經過洗淨-晾乾-整葉-鹽揉-裝缸發酵-晾曬-紮束收缸-燜黃等工序即為成品,它可與多種葷魚歡度節日,已成風俗。

此菜色有色澤紅亮,鹹鮮醇濃,香氣撲鼻,原汁原味,肥而不膩等特色。

主料:豬蹄膀或五花肉750公克。

材料:南風菜230克,雞蛋10個。

調味料:醬油40克,白糖10克,蔥薑各25克,八角桂皮各5克,芝麻油40克。

製作:1、將南風菜用水沖洗後,切成碎末;將豬蹄膀刮洗乾淨後切成1.5公分的塊狀;蔥切段,薑稍拍,雞蛋煮熟後去殼待用。

2.取淨鍋置中火燒熱後下麻油燒八成熱,下蔥姜火煸香再下八角,桂皮出味後下蹄膀肉塊炒至緊皮,肉色變白後,下醬油、白糖上色,再下熟蛋、南風菜末,同時加原湯1250克加蓋或轉入瓦罐內在中火燒沸後,移微火上保持微沸,加熱約90分鐘至湯沫適中,剔去蔥薑、八角、桂皮,末、渣不用,即可裝盤。

豉汁魚片

烹調方法:滑炒

此菜選用荊門民間特產燜醬和乾黑豆豉為調味品,選合適魚或鮭魚肉片,成菜具有色澤紅亮,湯汗微辣,回味悠長,魚肉鮮嫩等特點,屬豉汁味型菜之珍品。

豉汁製法

燜醬辣豆豉50克,於黑豆豉100克,生薑片25克,一齊入碗上籠蒸一個小時,另起鍋下麻油25克燒後,將蒸過的豆豉下鍋炒二分鐘,速下原湯250克煮沸汁後,端鍋離火,倒入撈箕中(下接一碗湯)並用手勺,按豆,榨取汁待用。

原料

主料:桂魚肉或才魚肉250公克

材料:雞蛋清2個,乾澱粉20克

調味料:汁100克,生薑沫5克,大蒜片10克,熟豬油50克,白酒5克,鹽2克。

折(應為:拆)扣甲魚

此菜加工精細,工藝造型美觀,扒爛無骨,香醇爽口不塞牙,具有較高的滋補效果,為筵席大菜,是荊門傳統菜再創作之佳餚。

主料:甲魚兩隻,約1000公克

材料:水發蘭片50克

調味料:醬油25克,鹽15克,白糖5克,蒜沫10克,蔥段薑片各15克,紅醋10克,八角二枚,花椒20粒,白酒10克,熟豬油50克。

製作:1.將甲魚宰殺後,先入60℃熱水中燜燙。去除粗皮,再放入80℃的水中燜燙約15分鐘取出,用指甲或廢玻璃片刮淨裙邊的黑膜(顯白為淨),裙邊反面四支(應為:肢)部位有蟲和螞蟻要除盡(越是肥大的甲魚越要注意),第三次將甲魚放冷水鍋中加熱至沸,視甲魚的老嫩,能出骨為適,放冷水盆中,取下裙邊待用,再揭掉甲殼,去內臟,把甲魚按四支(應為:肢)部位分成四塊,黃油不要,甲魚留著待用,再逐塊除盡大小骨頭,用刀剁成約4公分大小的肉塊,用冷水透淨瀝乾水分待用。

2.甲魚蛋冷水下鍋,加整蔥,薑片煮熟取出涼透。

3.取淨鍋燒熱,下豬油50克,燒七成熱下花椒炸香後,用漏杓撈出花椒籽,急下蔥段、薑片、八角,煸火少出香味後,下甲魚塊炒至變色,下蒜沫烹煮白酒、醬油、糖、鹽、醋,視情況加入適量雞湯,待滷汁近濃時起鍋。

4.取扣碗一隻,碗底放甲魚蛋,甲魚裙邊;依圓形角度剁成大片,布勻碗底,再擺上甲魚塊,蘭片切片,入水汆過後墊入碗底,再將煸炒甲魚的湯汁倒入碗中,入籠蒸約45分鐘取出翻扣入盤,再將湯汁泌入鍋內,另加適量雞湯勾薄,加滾豬油攪拌,淋在甲魚上,撒上少許蔥花,胡椒粉即成。

油薑絲

油薑絲又名“接龍油薑”,距今已有2000餘年歷史,是荊門一大名菜。傳說三國時期,關公趙子龍十次經過拾回橋,用名菜「油薑絲」招待,食後味美爽口,開胃健牌,發汗驅寒,精神一振,高興之餘,乃令軍中廚師,長年做此菜給官兵食用,「接龍油薑」由此而生。

建國後拾回橋供銷社副食品加工廠繼承發展了這一名菜,在傳統的製作工藝上有了革新,產品風味獨特,色鮮味美,歷來行銷不衰,深受顧客厚愛。

1985年,被評為全省供銷系統優良產品。

材料:薑100斤,麵醬10斤,醬油和煮沸的水40斤,味精0.05斥,花椒0.03斤,八角0.05斤,桂皮0.1斤,本甲酸0.05斤,食鹽15斤。

製作方法:先去皮薑皮放在麵醬裡,半年後撈起洗淨,切成薑絲,後將八角、味精、桂皮、苯甲酸、食鹽、花椒、醬油等原料用水煮沸,然後用煮出的湯汁將薑絲泡在瓶子裡,密封即成。

相關文章:

荊門文史資料第11—12輯荊門名特色面糕

在荊門有近千年的歷史,特別是近代經營酥食的老字號:「桂芳齋」、「邱禎記」、「邱福星」、「景春園」就因生產太師餅而名震荊門,享有殊譽。

清徐名老拳師|陳映喧先生九十五歲壽誕武術活動在徐溝高花舉行

陳映暄老先生,農曆1929年11月13日出生,山西省清徐縣徐溝鎮西杯遠村人,今年今日是陳老九十五歲生日壽誕。

貴州文化老人丨衛所移民,促進了貴州一批城市的興起與發展

貴州地區在元代以前,人口稀少,經濟發展緩慢,至元代人口不過數十萬人。 《元史·地理志》在「八番順元蠻夷官」條下載:「至元十六年(1279年)西南八番羅氏等國已歸附者,具以來上,洞寨凡千六百二十有六、戶口十萬一千一百六十有八」。

濟南市三個案例入選首批山東省文物建築活化利用十佳案例和優秀案例

12月21日,山東省文化旅遊廳公佈首批「山東省文物建築活化利用十佳案例」及10個「山東省文物建築活化利用優秀案例」。濟南市「原齊魯大學近現代建築群-廣智院」活化利用計畫、孟氏故居活化利用計畫入選十佳案例;津浦鐵路局濟南機器廠舊址活化利用計畫入選優秀案例。

八卦說;趣聯妙對,上聯:火燒赤壁滿江紅,劉歡孫悅,求下聯才子

火燒赤壁,歷史的烽火在這個上聯中迸發,喚起了三國時期的戰爭場面。曹操、孫劉聯軍的廝殺在長江邊上演,滿江紅的血色如此淋漓,勾勒出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

真實包公案:歷史上的包公真的是斷案神探嗎?

包剛度墓,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1987年遷建於此。半世紀前,安徽省博物館對包諱家族墓中的12座古墓進行發掘清理,包 及夫人董氏、次子包瑤、長孫包永年,以及媳婦崔氏和文氏的墓誌因此重見天日墓誌是對一個人一生事蹟最重要的總結。

今年春節冷到哭?冬至已過,今日冬月十三,農諺咋說?很冷嗎

這個概念不僅是天氣的簡單描述,而是深植於世代相傳的民俗和歷史之中。今天,讓我們一同探索這項傳統的起源、意義以及它在現代社會中的影響。

一個人,想成大事,需掌握八大辦事絕學,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大智慧

我們老祖宗常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但老祖宗的智慧是非常靈活的,有一位先賢就認為“謀事在人,成事也在人”,這位先賢就是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韓非子在其著作《外儲說》中有「因事之理,則不勞而成」的說法,大意是說,遵循事物的規律辦事,就一定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史上名字取得最好的100個人,唸一下都好美

怎麼給孩子一個好聽,又不顯得太土的名字,是很多父母都頭痛的問題。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過許多好聽典雅的名字,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好聽的名字吧!

0會員
69內容數
修的不一定是仙,追的不一定是道,念的不一定是佛,讀的不一定是典。身心不合一,道士不下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